《本草簡要方》~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1)
1. 黃芩
主治。瀉中焦火。除各種風熱、痰熱、黃疸。安胎。此藥亦為腸胃要藥。味輕色淡。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火。得桑白皮瀉肺火。得柴胡退寒熱。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芍藥止痢。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白朮安胎。得黃耆白薇赤小豆療瘻。惟血虛腎虛,及孕婦胎寒下墜,脈遲小弱者忌之。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炙草芍藥各二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五合,生薑三兩。水一斗煎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次,夜一次。此為和脾胃之主劑。凡不下利而嘔,或乾嘔而利,或膽火作咳,嘔苦水如膽汁,及伏氣發溫,內挾痰飲,痞痛咳逆者,皆宜之。不嘔者去半夏生薑。
黃芩利膈丸。黃芩(半生半炒)二兩,白朮枳殼陳皮南星各三錢,半夏黃連澤瀉各五錢,白礬五分。(或加薄荷葉一兩玄明粉二錢)研末。水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熟湯下。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黃芩合四君子湯。黃芩、白芍、人參、茯苓、白朮、甘草、訶子等水煎服。清熱安胎。
黃芩散。黃芩、訶黎勒(煨用皮)、樗根皮各五錢,栝蔞根、黃連、當歸(銼微炒)各三分,烏梅肉(微炒)一分。研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服。量兒大小加減。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四物湯。黃芩一兩,當歸(酒洗)、生乾地黃、赤芍、川芎各五錢,何首烏、草烏(炮去皮)、玄參各二錢五分,甘草六錢,薄荷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治諸瘡丹毒赤瘤燥癢。
黃芩湯。黃芩、雄黃、當歸、川芎、大黃、礬石各二分,黃連一分。水五升煎至四升。洗患處,日三度。治婦人陰中生瘡。
白話文:
黃芩
主治:清瀉中焦之火,治療各種風熱、痰熱、黃疸,並能安胎。此藥也是腸胃的重要藥物。黃芩味淡色淺,用酒送服可使其藥力上行;與豬膽汁同用,可清肝膽之火;與桑白皮同用,可瀉肺火;與柴胡同用,可退寒熱;與厚朴、黃連同用,可止腹痛;與芍藥同用,可止痢;與五味子、牡蒙、牡蠣同用,可促進生育;與白朮同用,可安胎;與黃耆、白薇、赤小豆同用,可治療瘻管。但血虛、腎虛者及孕婦胎寒下墜、脈象遲緩微弱者忌用。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三兩,炙甘草、芍藥各二兩,大棗(掰開)十二枚,半夏五合,生薑三兩。加水一斗煎至三升。去渣後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服一次。此方為和中、健脾胃的主要處方。凡是不下痢而嘔吐,或乾嘔伴腹瀉,或膽火引起咳嗽,嘔吐苦水似膽汁,以及伏氣發熱,內挾痰飲,胸腹痞痛、咳嗽氣逆者,皆適用。若不嘔吐者,可去除半夏、生薑。
黃芩利膈丸:黃芩(一半生曬一半炒制)二兩,白朮、枳殼、陳皮、南星各三錢,半夏、黃連、澤瀉各五錢,白礬五分。(也可加入薄荷葉一兩、玄明粉二錢)研磨成粉末。用米湯或水浸泡蒸熟的餅做丸劑,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飯後服用,溫開水送服。此方可清胸中之熱,利膈化痰。
黃芩合四君子湯:黃芩、白芍、人參、茯苓、白朮、甘草、訶子等藥材水煎服。具有清熱安胎的功效。
黃芩散:黃芩、訶黎勒(煨制取皮)、樗樹根皮各五錢,栝樓根、黃連、當歸(切碎微炒)各三分,烏梅肉(微炒)一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渣後不拘時服用,兒童用量需根據年齡調整。主治小兒痢疾、口渴不止。
黃芩四物湯:黃芩一兩,當歸(酒洗)、生地黃、赤芍、川芎各五錢,何首烏、草烏(炮製去皮)、玄參各二錢五分,甘草六錢,薄荷二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主治各種瘡瘍、丹毒、赤腫、燥癢。
黃芩湯:黃芩、雄黃、當歸、川芎、大黃、明礬各二分,黃連一分。加水五升煎至四升。用藥液清洗患處,每日三次。主治婦女陰部生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