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六 (17)
卷之六 (17)
1. 茯苓
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豬腎一雙、大棗三枚、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三物,納藥煮至七分,食前溫服。治蓐勞。
茯苓湯。茯苓研末,每服二錢,烏梅、陳艾煎湯調下。治虛汗盜汗。
又方。赤茯苓、澤漆葉(微炒)、白朮(微炒)各一兩;桑白皮(炙黃)、黃芩、射干、防己、澤瀉各三兩。
㕮咀。每服五錢匕。先以大豆一合,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豆,納藥煎一盞,分二服。治痢後遍身浮腫。
又方。茯苓、川芎、蘇葉、前胡、半夏、桔梗、枳殼、乾薑、陳皮各八分;當歸、生地、白芍各一錢;黨參五分;桑白皮六分;甘草三分。加生薑,水煎空腹服。治經來咳嗽。
茯苓琥珀湯。茯苓、琥珀、白朮各五錢;炙草、桂心各三錢;澤瀉一兩;滑石七錢;豬苓五錢。研末,每服五錢,水調下。治濕熱內蓄不化,膀胱竅澀,臍腹脹滿,腰腳沉重。
茯神湯。茯神、茯苓、人參各一兩;菖蒲五錢;赤小豆四十粒。水煎,分三服。治心虛神亂,煩熱驚悸。
白話文:
茯苓
咀嚼服用。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用兩碗水,加入一對豬腎、三個大棗、三片生薑,煎煮至一碗水,去除豬腎、大棗、生薑,再放入藥材煮至七分熟。飯前溫服,治療產後勞損。
茯苓湯:將茯苓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用烏梅和艾草煎煮的湯水送服,治療虛汗盜汗。
另一方:赤茯苓、澤漆葉(微炒)、白朮(微炒)各一兩(約15克),桑白皮(炙黃)、黃芩、射干、防己、澤瀉各三兩(約45克)。咀嚼服用,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先用一合(約150毫升)大豆,三大碗水煮至兩碗水,去豆後放入藥材煎煮至一碗水,分兩次服用,治療痢疾後全身浮腫。
另一方:茯苓、川芎、蘇葉、前胡、半夏、桔梗、枳殼、乾薑、陳皮各八分(約2.4克),當歸、生地、白芍各一錢(約3克),黨參五分(約1.5克),桑白皮六分(約1.8克),甘草三分(約0.9克)。加入生薑,水煎,空腹服用,治療月經期咳嗽。
茯苓琥珀湯:茯苓、琥珀、白朮各五錢(約15克),炙甘草、桂心各三錢(約9克),澤瀉一兩(約15克),滑石七錢(約21克),豬苓五錢(約15克)。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用水調服,治療濕熱內蓄不化、膀胱氣血不通、臍腹脹滿、腰腳沉重。
茯神湯:茯神、茯苓、人參各一兩(約15克),菖蒲五錢(約15克),赤小豆四十粒。水煎,分三次服用,治療心虛神志錯亂、煩熱、驚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