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6)
1. 茯苓
主治。行水。逐濕。平火。滋陰。補脾胃。調中益氣。安神止渴。除虛熱。通關節。暖腰膝。利小便。瀉膀胱熱治五勞七傷。消咳逆。嘔吐。驚悸膈中痰水。心下結痛。肺痿痰壅。大腹水腫。淋瀝奔豚。腎積泄瀉。婦人熱淋。小兒驚癇。補益心脾。白者為宜。清利濕熱。赤者為宜。
安定神志。宜用帶皮茯神。開腠理。去水腫。宜用皮。茯苓丸。茯苓人參桂心(熬)乾薑半夏橘皮各一兩。白朮葛根(煨)炙草枳實各二兩。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日三次。治妊娠惡阻。心煩痰眩。又方。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麩炒)五錢。風化硝二錢五分。
研末。生薑汁煮神麯糊丸梧子大。空腹薑湯下三五十丸。治中脘痰飲脾弱。致手臂牽掣。或戰掉不能舉動。或四肢不能移轉。及婦人產後發喘。四肢浮腫。又方。赤茯苓防風細辛白朮澤瀉官桂各五錢。栝蔞根紫菀茸附子(炮)黃耆芍藥炙草各七錢五分。生地牛膝(酒浸)山藥獨活半夏山茱萸肉各二錢五分。
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食前米飲下。臨臥溫酒下。治胞痹。白茯苓丸。白茯苓覆盆子栝蔞根黃連萆薢人參熟地玄參各一兩。石斛蛇床子各七錢五分。雞䏶胵三十具。(微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湯下。治消腎。兩腿漸細。腰腳無力。又方。
白茯苓熟地各一兩。人參桂心遠志石菖蒲柏子仁琥珀各五錢。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治產後心虛驚悸。茯苓川芎湯。赤茯苓一錢五分。川芎一錢二分。桑白皮防風蒼朮(炒)麻黃赤芍當歸(酒洗)各一錢。官桂甘草各五分。水煎加大棗。食前服。治著痹麻木不仁及中濕。
,茯苓半夏湯。赤茯苓半夏陳皮蒼朮厚朴水煎服。治痰飲。茯苓四逆湯。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炙草二兩。乾薑一兩五錢。生附子一枚。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次。治傷寒太陽證厥。而心下悸。汗下後煩躁者。茯苓白朮散。茯苓白朮人參桂枝各二錢五分。
滑石一兩。寒水石石膏澤瀉甘草各五錢。研末。每服三錢。生薑湯下。治中暑霍亂煩渴。茯苓戎鹽湯。茯苓六兩。戎鹽如彈丸大一枚。白朮二兩。水煎藥後下鹽服。治胞中精枯血滯。小便不利。茯苓茵陳梔子湯。茯苓五分。茵陳葉一錢。梔子仁蒼朮(炒)白朮各三錢。生黃芩六分。
黃連枳殼(麩炒)豬苓澤瀉陳皮防己各二分。青皮一分。水煎服。治濕熱內淫。心下痞滿。肢倦身麻。面目俱黃。微見青黑。茯苓散。茯苓麥冬各一兩五錢。通草升麻各一兩二錢五分。紫菀桂心各七錢五分。知母一兩。大棗十二枚。淡竹茹五錢。赤石脂一兩七錢五分。研末。
每服一兩。水煎。治心經實熱。神志恍惚。又方。茯苓生地各三兩。遠志白薇龍齒各二兩五錢。防風人參獨活各二兩。研末。水一斗五升。納銀一大片。煮取七升。入藥再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產後氣虛。精神昏亂。或發狂語。又方。白茯苓熟地各一兩。當歸川芎桂心白芍(炒)炙耆各五錢。
白話文:
茯苓
茯苓主要功效是利尿消腫、除濕健脾、寧心安神。它能治療各種濕熱症狀,例如水腫、小便不利、淋病、奔豚氣等,也能治療脾胃虛弱、心煩失眠、驚悸等症狀。 白茯苓偏於清利濕熱;赤茯苓偏於溫補脾胃。
帶皮茯苓能安定神志,茯苓皮則能疏通毛孔,消除水腫。
以下是一些包含茯苓的古代方劑:
-
茯苓丸: 用於治療妊娠嘔吐、心煩、頭暈目眩等症狀。
-
治中脘痰飲方: 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痰飲,以及由此導致的手臂牽掣、肢體活動困難等症狀,也適用於產後喘促、四肢浮腫。
-
胞痹方: 用於治療胞痹(子宮病症)。
-
白茯苓丸: 用於治療腎虛導致的兩腿消瘦、腰腳無力等症狀。
-
產後心虛驚悸方: 用於治療產後心虛、驚悸等症狀。
-
茯苓川芎湯: 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麻木不仁以及體內濕邪等症狀。
-
茯苓半夏湯: 用於治療痰飲。
-
茯苓四逆湯: 用於治療傷寒太陽證厥,心悸,汗下後煩躁等症狀。
-
茯苓白朮散: 用於治療中暑、霍亂、煩渴等症狀。
-
茯苓戎鹽湯: 用於治療胞中精枯血滯,小便不利等症狀。
-
茯苓茵陳梔子湯: 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心下痞滿、肢體倦怠麻木、面目發黃等症狀。
-
茯苓散: 用於治療心經實熱,神志恍惚等症狀。
-
產後氣虛方: 用於治療產後氣虛,精神昏亂,甚至發狂等症狀。
-
蓐勞方: 用於治療產後腹痛。
-
茯苓湯: 用於治療虛汗、盜汗。
-
痢後浮腫方: 用於治療痢疾後全身浮腫。
-
經來咳嗽方: 用於治療月經期間咳嗽。
-
茯苓琥珀湯: 用於治療濕熱內蓄,膀胱氣化不利等症狀。
-
茯神湯: 用於治療心虛、神志恍惚、煩熱、驚悸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