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4)
1. 蔓荊
主治。散風。涼血。利九竅。通關節。搜肝風。頭風作痛。濕痹拘攣。筋骨寒熱。目昏目赤。婦人乳癰。蔓荊實丸。蔓荊實七錢五分。枳殼(麩炒)蒺藜(炒)白附子(炮)桔梗羌活防風各五錢。皂莢八兩。(熬成膏)研末。以皂莢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下。治皮痹不仁。
,蔓荊子散。生蔓荊子菊花苦參各四兩。枸杞子天麻各二兩。天南星(薑製)胡麻(炒熟)各一兩。研末。每服二錢。荊芥煎湯調下。日二次。治肺臟壅熱。風毒如癩。變成惡風者。又方。蔓荊子甘菊花半夏羚羊角屑枳殼(麩炒)茯神川芎黃芩防風各七錢五分。麥冬(去心焙)石膏各一兩。
地骨皮赤箭細辛炙草各五錢。㕮咀。每服三錢。加生薑五釐。水煎服。治風邪頭暈。起則欲倒。忌食熱面飴糖羊肉。又方。蔓荊子赤芍生地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升麻麥冬木通前胡炙草各一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食前服。治內熱耳內出膿。又方。蔓荊子荊葉(無則以荊芥代之)白芷細辛防風川芎桂皮丁香皮羌活各一兩。
㕮咀。每服一兩。加鹽一匙。蔥白五莖。水煎淋洗痛處。冷則易之。治打跌損傷瘀血結痛。
白話文:
蔓荊
蔓荊主要功效是疏散風熱、清熱涼血、通利九竅、舒通關節,能治療肝風內動、頭痛、濕痺拘攣、筋骨寒熱、眼睛昏花赤痛、婦女乳腺炎等症。
蔓荊實丸:蔓荊子7.5錢,枳殼(麩炒)、蒺藜(炒)、白附子(炮)、桔梗、羌活、防風各5錢,皂莢8兩(熬成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皂莢膏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20丸,飯後服用,主治皮膚麻木不仁。
蔓荊子散:蔓荊子、菊花、苦參各4兩,枸杞子、天麻各2兩,天南星(薑製)、胡麻(炒熟)各1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2錢,用荊芥煎湯送服,每日二次。主治肺熱壅盛,風毒引起的皮膚病,如類似麻風病,以及惡風症。
另一個方劑:蔓荊子、甘菊花、半夏、羚羊角屑、枳殼(麩炒)、茯神、川芎、黃芩、防風各7.5錢,麥冬(去心焙)、石膏各1兩,地骨皮、赤箭、細辛、炙草各5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3錢,加生薑5釐,水煎服。主治風邪引起的頭暈,起床時感覺要倒下。忌食熱面、飴糖、羊肉。
另一個方劑:蔓荊子、赤芍、生地、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升麻、麥冬、木通、前胡、炙草各1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飯前服用。主治內熱導致耳內流膿。
另一個方劑:蔓荊子、荊葉(沒有可用荊芥代替)、白芷、細辛、防風、川芎、桂皮、丁香皮、羌活各1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1兩,加鹽一匙,蔥白五莖,水煎後淋洗疼痛處,冷了就換熱的。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2. 芙蓉
葉花主治。清肺。涼血。散熱。解毒。治一切大小癰疽腫毒。惡瘡。消腫。排膿。止痛。根專療瘡癰發背。婦人乳癰。芙蓉散。芙蓉葉不論生干。研末蜜調敷瘡癰周圍。留頭不敷。干即換。未成即消。已成即潰。惟瘡色白者不用。芙蓉菊葉散。芙蓉葉菊葉赤小豆香附白芨各四兩。
研末。加麝香五分。米醋調塗。圍住癰疽根腳。又方。芙蓉葉二兩。紫金皮南星各一兩。獨活白芷赤芍各五錢。研末。生薑汁茶清調敷貼縛。治撲打傷損腫痛。如有紫黑色不退。加肉桂五錢。又方。芙蓉葉黃荊子等分。研末。雞子清調搽四圍。治發背癰疽。按乳癰發背諸瘡。
紅腫焮痛者。皆可用此藥。
白話文:
芙蓉的花和葉子,具有清肺、涼血、散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大小癰疽腫毒、惡瘡,能消腫、排膿、止痛。芙蓉的根則專門治療瘡癰、發背、婦女的乳癰。
用芙蓉葉(無論鮮用或曬乾)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後敷在瘡癰周圍,但瘡瘍中心不要敷藥。藥粉乾了就換新的。如果瘡瘍尚未形成膿腫,就能消退;如果已經形成膿腫,就能使其潰爛排出膿液。但是,如果瘡瘍顏色發白,則不宜使用。
芙蓉菊葉散的製作方法是:取芙蓉葉、菊葉、赤小豆、香附、白芨各四兩,研磨成粉末,加入麝香五分,用米醋調和後塗在癰疽根部周圍。
另一個方子:取芙蓉葉二兩,紫金皮、南星各一兩,獨活、白芷、赤芍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或茶水調和後敷貼在患處,並用布固定,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腫痛。如果腫處呈現紫黑色且久久不退,可以再加入肉桂五錢。
還有一個方子:取芙蓉葉和黃荊子等量,研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在患處周圍,治療發背和癰疽。
總而言之,對於乳癰、發背等紅腫熱痛的瘡瘍,都可以使用這些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