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秦皮
主治除熱。涼肝。明目。益精。風寒。濕痹。目赤。腫痛。青翳白膜。下焦虛熱。痢下重。婦人帶下。小兒驚癇。天蛇毒瘡。秦皮散。秦皮滑石黃連各等分。每用五分。湯泡乘熱洗。治風毒赤眼。昏暗羞明。
白話文:
秦皮具有清熱、涼肝、明目、補腎益精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濕痺、目赤腫痛、青光眼白內障、下焦虛熱、久痢、婦女帶下、小兒驚癇以及天蛇咬傷等症。 秦皮散(秦皮、滑石、黃連等量,每次用五分)用熱湯泡開後清洗患處,可治療風毒引起的紅眼、視力模糊、畏光等症狀。
2. 合歡
主治。安五臟消癰腫。續筋骨。折傷疼痛,合歡散。合歡皮(炒黑)四兩。芥菜子(炒)一兩。研末每服二錢。溫酒臨睡服。滓敷患處。治撲損折骨。
白話文:
合歡主要功效:能安撫五臟,消除癰腫,修復筋骨,治療骨折疼痛。
治療方法:使用合歡散。取炒黑過的合歡皮四兩,炒過的芥菜子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送服,睡前服用。藥渣敷在患處,可治療跌打損傷和骨折。
3. 皂莢
主治。利九竅。闢瘟疫。搜經絡消痰化食。瀉肝。利肺。開胃。拔毒。風痹。死肌。骨蒸。中風。口噤口喎。身面卒腫。頭風腦宣。急喉痹塞。咳逆上氣。胸中痰。結堅症。外腎偏痛便毒腫痛自縊將死。(研末吹鼻中)婦人吹乳。產難。胞衣不下。痙風癘。疥癬。一切腫痛便毒癰疽。
,子刺功用略同。皂角丸。豬牙皂角枳殼羌活桑白皮檳榔杏仁麻仁防風白芷陳皮各等分。研末和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蜜湯下。治腸風大便秘澀。有熱加大黃。皂角刺丸。皂角刺二兩。(燒煙盡存性)防風槐花各七錢五分。蛇床子白礬(煅)枳殼白蒺藜(炒)羌活各五錢。
蜂房(炒焦)五倍子各二錢五分。研末。醋調綠豆粉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苦楝根煎湯下。治痔漏。或痛或癢。時有膿血。皂角苦參丸。大皂角五兩。苦參一斤。荊芥十二兩。白芷大楓子肉防風各六兩。川芎當歸生何首烏大胡麻枸杞子牛蒡子(炒)威靈仙全蠍白附子蒺藜(炒)獨活牛膝各五兩。草烏(炮)蒼朮(炒)連翹天麻蔓荊子羌活青風藤甘草杜仲(酥炙)各三兩。
白花蛇(切片酥炙)縮砂仁(炒)各二兩。人參一兩。研末。醋打老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後溫酒下。避風忌口。治粟瘡作癢。日久膚如蛇蟲。皂角化痰丸。皂莢根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南星(炮)枯白礬赤苓人參各一兩。枳殼(炒)二兩。研末。生薑汁煮麵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下。治勞風心脾壅滯痰涎盛多。喉中不利。涕唾稠黏。嗌塞吐逆。或時昏憒。皂莢丸。皂莢(酥炙)八兩。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棗膏和湯下。治肺癰初起咳逆上氣吐濁。又方。蛇蛻七條。蟬蛻白朮龍膽草玄精石生當歸白菊花茯苓木賊連翹赤芍刺蝟皮穿山甲穀精草各一兩五錢。
獖豬爪二十枚。川芎五錢。人參一兩。研末。一半入牙皂十二挺(燒存性)和研。蜜丸梧子大。每服一錢。五分。空腹杏仁湯下。一半入仙靈脾一兩。研和每服三錢。用豬肝三片批開。夾藥煮熟。臨臥時細嚼。用原汁送下。治沉翳及內外障膜。如十六般內障。同生熟地黃丸用。
,又方。皂莢(去皮弦蜜炙)紫菀炙草桑白皮石菖蒲半夏各二錢。明礬杏仁白醜頭末各一錢。膽星一錢五分研末。以百部一兩二錢煎膏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四錢。治久哮。皂角散。皂角(燒灰)蛤粉(研)等分和勻。每服八字。熱酒調下。治吹奶。又方。皂角萊菔子等分。
研末。每服二錢。水煎服。取吐。皂刺散。皂角刺三斤。燒枯蒸一時久。曬乾研末。每日飯後服二錢。大黃煎濃湯調下。治癘風半月後眉發再生。皂莢散大皂莢(炙去皮子)蜀椒各一兩。細辛一兩五錢。搗散囊貯納陰中。欲便。或覺悶。則出之。已復納入。治婦人黃瘕。
白話文:
皂莢主治各種疾病,包括:疏通九竅、預防瘟疫、疏通經絡、化痰消食、瀉肝、利肺、開胃、解毒,以及治療風濕痹痛、肌肉壞死、骨蒸勞熱、中風、口噤口喎(嘴巴歪斜)、面部突然腫脹、頭痛頭暈、急喉痹塞(喉嚨阻塞)、咳嗽氣逆、胸悶痰多、腹部腫塊、外陰疼痛、便毒腫痛、自殺未遂等症狀。研磨成粉末,可以吹入鼻中治療某些疾病,也可用于婦女催乳、難產、胎盤不下、痙攣、風濕病、疥癬以及各種腫痛、癰疽等。
皂莢子功效與皂莢相似。
皂角丸:將豬牙皂角、枳殼、羌活、桑白皮、檳榔、杏仁、麻仁、防風、白芷、陳皮等量研磨成粉,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蜜湯送服。主治腸風、大便秘結。若伴有發熱,可加入大黃。
皂角刺丸:用皂角刺(燒至煙盡,保留藥性)、防風、槐花、蛇床子、白礬(煅)、枳殼、白蒺藜(炒)、羌活等藥材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苦楝根煎湯送服。主治痔瘡,症狀包括疼痛、瘙癢、膿血等。
皂角苦參丸:用大皂角、苦參、荊芥、白芷、大楓子肉、防風、川芎、當歸、生何首烏、大胡麻、枸杞子、牛蒡子(炒)、威靈仙、全蠍、白附子、蒺藜(炒)、獨活、牛膝、草烏(炮製)、蒼朮(炒)、連翹、天麻、蔓荊子、羌活、青風藤、甘草、杜仲(酥炙)、白花蛇(切片酥炙)、縮砂仁(炒)、人參等藥材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前後用溫酒送服,服用期間需避風忌口。主治粟瘡(一種皮膚病)奇癢,久治不愈,皮膚如蛇蟲般。
皂角化痰丸:用皂莢根白皮(酥炙)、白附子(炮製)、半夏、南星(炮製)、枯白礬、赤苓、人參、枳殼(炒)等藥材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服用。主治勞風(一種風濕病)、心脾阻塞、痰涎壅盛、喉嚨不利、痰涎稠黏、咽喉阻塞、嘔吐、昏憒等症狀。
皂莢丸:用皂莢(酥炙)研磨成粉,製成蜜丸,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丸,用棗膏和湯送服。主治肺癰初期,咳嗽氣逆、吐膿痰等症狀。
另一方劑:用蛇蛻、蟬蛻、白朮、龍膽草、玄精石、生當歸、白菊花、茯苓、木賊、連翹、赤芍、刺蝟皮、穿山甲、穀精草、獖豬爪、川芎、人參等藥材,一部分與燒存性的牙皂混合製成蜜丸;另一部分與仙靈脾混合製成丸劑。服用方法及主治沉翳及內外障膜,包括十六種內障,可與生熟地黃丸同用。
另一方劑:用皂莢(去皮、弦、蜜炙)、紫菀、炙草、桑白皮、石菖蒲、半夏、明礬、杏仁、白醜頭末、膽星等藥材,以百部煎膏為丸劑。每次服用三四錢,主治久咳哮喘。
皂角散:用燒成灰的皂莢與蛤粉等量混合。每次服用八字(藥量單位),用熱酒送服。主治乳汁不通。
另一方劑:用皂莢與萊菔子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水煎服,至嘔吐為止。
皂刺散:用皂角刺燒成炭,蒸煮後曬乾研磨成粉,每日飯後服用二錢,用大黃煎湯送服。主治癘風,半月後眉毛頭髮再生。
皂莢散:用炙烤去皮子的皂莢、蜀椒、細辛等藥材搗碎,裝入布袋,放置於陰部。感覺想要排便或悶脹時取出,稍後再放入。主治婦女黃疸。待惡血排出後,用溫水清洗,三日內禁止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