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柿
根治血痢、血崩。蒂治咳逆、噦氣、氣虛寒呃。霜治喉痛。
柿蒂湯:柿蒂、黃連、黃柏、生地、側柏葉、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澤瀉。水煎服。治血分濕熱。
柿蒂散:乾柿蒂(燒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腹米飲調下。治血淋。
柿錢散:柿錢(蒂如錢者)、丁香、人參,各等分。研末,水煎。食後服。
治氣虛寒呃。柿霜丸: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玄參一錢;烏梅肉五分。研末,蜜丸彈子大。頻頻噙化。治喉痛。
白話文:
柿根能治療血痢和血崩。柿蒂能治療咳嗽、呃逆、氣虛、寒呃。柿霜能治療喉嚨痛。
柿蒂湯:將柿蒂、黃連、黃柏、生地、側柏葉、丹皮、白芍、木通、茯苓、澤瀉煎水服用,可治療血分濕熱。
柿蒂散:將燒成灰燼的乾柿蒂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米湯送服,可治療血淋。
柿錢散:將形狀像銅錢的柿蒂、丁香、人參等量研磨成粉末,煎水服用,飯後服用,可治療氣虛寒呃。
柿霜丸:將柿霜、硼砂、天冬、麥冬各二錢,玄參一錢,烏梅肉五分研磨成蜜丸,做成彈子大小,頻頻含化,可治療喉嚨痛。
2. 石榴
(酸者入藥)
主治赤白痢。腹痛。(用皮),根殺蛔蟲寸白蟲。花止金創出血。鼻衄。九竅出血。按石榴根一握。煎湯溫服。為殺蟲蠱特效之藥。研末服亦可。
白話文:
石榴
石榴(果皮味酸可入藥)主要治療赤痢、白痢和腹痛。石榴根可以殺死蛔蟲和寸白蟲。石榴花可以止血,治療金創出血、鼻出血以及各種九竅出血。用約一握的石榴根煎湯溫服,或研磨成粉服用,都是治療蟲蠱的特效藥。
3. 橘
實潤肺、生津、化痰、通氣。皮青者名青皮,主治消痰、破滯、散痞、下食發汗、疏肝膽、舒氣鬱、婦人乳腫、小兒食積。紅者名陳皮,去白不用名橘紅,功效略同青皮,而攻病破氣之力較緩。產化州者,消痰順氣尤良。故治肺寒咳逆,當用陳皮。核治腎冷腰痛、小腸疝氣、陰核腫痛。絡能活血利氣、通經絡濕滯、祛皮膜間積滯。葉可行經消腫、散乳癰、行肝氣。
橘半胃苓湯:橘紅、半夏各一錢;蒼朮(米泔水浸炒)、白朮(炒)、厚朴、炙甘草、茯苓、人參、澤瀉、茅根各二錢。薑汁數匙。水二鍾煎至一鍾,入薑汁煎一二沸,作十餘次飲。治癰疽嘔吐不下,食不知味。
橘術四物湯:陳皮、白朮、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紅花、桃仁。水煎服。治跌撲磕傷、血滯體痛。如骨節痛,加羌活、獨活;痛不可忍,加乳香、沒藥。
橘皮半夏湯:橘紅、半夏各七兩,銼碎。每服三錢。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服。治肺胃虛弱,好食生冷,寒痰停積,嘔逆噁心,涎唾稠黏,粥藥不下,手足厥冷,目眩身重;或傷寒時熱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憒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乾噦不止。
橘皮竹茹湯: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擘),生薑八兩,炙草五兩,人參一兩。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治胃虛呃逆。或加白朮、枳殼、柿蒂、黃連。
橘皮枳朮丸:陳皮、枳實各一兩,白朮二兩。研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補脾和胃消食。
橘皮乾薑湯:橘皮、乾姜、通草、桂心、甘草各四兩,人參二錢。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治乾嘔吐逆。
橘皮湯:陳皮、紫菀、麻黃、杏仁、當歸、桂心、甘草、黃芩各等分。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服。治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不得下,頭痛諸症。
又方:橘皮、茯苓、半夏各一錢五分;旋覆花、青皮、桔梗、枳殼(薑製)、細辛、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水二鍾,加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遠服。治胸膈停痰。
又方:橘皮、枳殼(炒)、槐花(炒)、川芎各一錢五分;桃仁(炒)、木香、檳榔、紫蘇莖葉、香附、炙甘草各一錢。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食前服。治氣痔。
橘皮丸:橘皮五兩,甘草三兩三錢;當歸、萆薢、蓯蓉、吳茱萸、厚朴、肉桂、巴戟、石斛、附子、牛膝、鹿茸、杜仲、乾薑、陽起石、菟絲子各一兩。研末。酒一升五合,砂鍋內入橘皮末熬如飴,再入諸藥末攪勻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腹鹽湯或溫酒下。治脾癆。
陳皮半夏湯:陳皮(鹽水炒)、半夏、茯苓各一錢;黃芩(酒製)、枳殼(麩炒)、紫蘇各八分;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一片,水煎服。治妊娠二三月逆動胃氣嘔吐。
陳皮湯:陳皮一兩五錢,炙草、竹茹各五錢,人參二錢五分。銼散。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治動氣在下,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反嘔。
青橘丹:青皮、當歸(均焙)、黃連、乾薑各一兩;厚朴、肉豆蔻各五錢。研末白麵糊丸黍米大,每服十丸,食前服。治赤白痢膿血相雜。
橘香散:青皮(炒)、吳茱萸、木香、當歸(焙)各一兩。
白話文:
橘實具有潤肺、生津、化痰、通氣的功效。橘皮青色的稱為青皮,主治消痰、破滯、散痞、治療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發汗,疏通肝膽氣滯,舒緩氣鬱,以及治療婦女乳房腫脹、小兒食積等症狀。紅色的橘皮稱為陳皮,去掉白色部分稱為橘紅,功效與青皮大致相同,但破氣攻邪之力較為緩和。產於化州的陳皮,消痰順氣的功效尤佳,因此治療肺寒咳嗽逆氣時,宜用陳皮。橘核則可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痛、小腸疝氣以及陰核腫痛等症狀,它還能活血利氣,通經絡,去除濕滯,祛除皮下積滯。橘葉具有行經消腫,治療乳癰,疏通肝氣的功效。
橘半胃苓湯:橘紅、半夏各一錢,蒼朮(米泔水浸泡後炒制)、白朮(炒制)、厚朴(炙制)、甘草(炙制)、茯苓、人參、澤瀉、茅根各二錢,薑汁數匙,水二鍾煎至一鍾後,加入薑汁煎煮一二沸。分十多次服用,治療癰疽、嘔吐不止、食不知味等症狀。
橘術四物湯:陳皮、白朮、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紅花、桃仁,水煎服,治療跌撲磕傷、血瘀導致的疼痛,如骨節疼痛,可加羌活、獨活;疼痛難忍,可加乳香、沒藥。
橘皮半夏湯:橘紅、半夏各七兩,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二鍾,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渣服用,治療肺胃虛弱、喜食生冷、寒痰停積、嘔逆噁心、涎唾稠黏、飲食不下、手足厥冷、目眩身重,或傷寒時熱欲吐不吐、昏憒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痰聲漉漉、乾嘔不止等症狀。
橘皮竹茹湯:橘皮二斤,竹茹二升,大棗三十枚(掰開),生薑八兩,炙甘草五兩,人參一兩,水一斗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治療胃虛呃逆,可酌情加入白朮、枳殼、柿蒂、黃連。
橘皮枳朮丸:陳皮、枳實各一兩,白朮二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梧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二三十丸,補脾和胃,消食積。
橘皮乾薑湯:橘皮、乾薑、通草、桂心、甘草各四兩,人參二錢,研磨後,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服用,治療乾嘔吐逆。
橘皮湯:陳皮、紫菀、麻黃、杏仁、當歸、桂心、甘草、黃芩等分,研磨後,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治療春冬傷寒、秋夏感受寒濕所致的咳嗽、喉中作聲、氣喘、頭痛等症狀。
另有橘皮湯方:橘皮、茯苓、半夏各一錢五分,旋覆花、青皮、桔梗、枳殼(薑汁炒制)、細辛、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加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服用,治療胸膈痰滯。
另有橘皮方:橘皮、枳殼(炒制)、槐花(炒制)、川芎各一錢五分,桃仁(炒制)、木香、檳榔、紫蘇莖葉、香附、炙甘草各一錢,加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飯前服用,治療氣痔。
橘皮丸:橘皮五兩,甘草三兩三錢,當歸、萆薢、蓯蓉、吳茱萸、厚朴、肉桂、巴戟、石斛、附子、牛膝、鹿茸、杜仲、乾薑、陽起石、菟絲子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酒一升五合,放入砂鍋中熬製橘皮末成飴狀,再加入其他藥末攪拌均勻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時用鹽湯或溫酒送服,治療脾癆。
陳皮半夏湯:陳皮(鹽水炒制)、半夏、茯苓各一錢,黃芩(酒制)、枳殼(麩炒)、紫蘇各八分,炙甘草五分,加生薑一片,水煎服,治療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胃氣嘔吐。
陳皮湯:陳皮一兩五錢,炙甘草、竹茹各五錢,人參二錢五分,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治療下焦氣滯,心中煩悶,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飲食反胃嘔吐。
青橘丹:青皮、當歸(焙制)、黃連、乾薑各一兩,厚朴、肉豆蔻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白麵糊製成黍米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丸,飯前服用,治療赤白痢疾,膿血混雜。
橘香散:青皮(炒制)、吳茱萸、木香、當歸(焙制)各一兩,乾薑(炮制)、丁香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生薑二片,水煎,飯前服用,疏通肝氣。
橘核丸:橘核(炒制)、海藻、昆布、桃仁(麩炒)、海帶、川楝子肉(炒制)各一兩,厚朴、木通、枳實(麩炒)、玄胡索(酒炒)、桂心、木香各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湯送服,治療疝氣、卵巢腫脹疼痛,疼痛牽涉到臍腹,甚至生瘡流黃水。
橘香丸:橘核(炒制)、茴香、葫蘆巴、菴䕡子(炒制)、破故紙(炒制)、附子(炮制)等分,研磨成粉末,用酒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前用鹽湯送服,溫補肝腎,治療下元虛寒。
橘葉栝蔞散:橘葉二十片,栝蔞(根據病情用半個或一個),川芎、黃芩、生梔子(研磨)、連翹、石膏(煅制)、柴胡、陳皮、青皮各一錢,生甘草五分,加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後服用,治療產後乳房腫脹,寒熱已退而腫脹未消者,紫腫熱痛者加石膏,紅腫者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