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草部一
3. 甘草
產熱河綏遠者最佳。老者黑色。名鐵甘草。功力尤勝。
主治。生者益胃氣。通小便。解百藥毒。入汗劑解肌表寒熱。入涼劑瀉內外邪熱。入峻劑能使姜附無僭上之患。硝黃無峻下之病。灸者宜入和劑。補益臟腑氣血。安神志。
甘草瀉心湯。甘草四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半夏(洗)一兩。大棗十二枚。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煮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次。治傷寒誤下。胸痞嘔利。脾胃虛損。
按此藥功用至多。大要以解毒和胃安神去熱為主。凡治各疾。用海藻昆布者。尤宜佐以生草。使胃不滯。
白話文:
甘草
產自熱河、綏遠地區的甘草品質最佳,老的甘草顏色發黑,稱為鐵甘草,藥效更強。
生甘草能益胃氣、利小便,解百藥之毒;用於發汗的藥方中,能解肌表寒熱;用於清熱的藥方中,能瀉除內外邪熱;用於峻猛藥方的藥方中,能使生薑、附子等藥物不致過於峻猛傷人,使硝石、雄黃等藥物不致過於峻下傷人;炙甘草則適合加入和緩的藥方中,以補益臟腑氣血,安神定志。
甘草瀉心湯的組成是:甘草四兩,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半夏(洗淨)一兩,大棗十二枚。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此方主治傷寒服用瀉下藥後病情加重,出現胸悶、嘔吐、腹瀉等症狀,以及脾胃虛損等情況。
總而言之,甘草的功用很多,但主要還是解毒、和胃、安神、清熱。凡是使用海藻、昆布等藥物的處方,尤其應該加入生甘草,以避免胃氣滯塞。
4. 黃耆
主治補虛。壯氣。強心。益胃。凡病呈衰弱之證,皆宜用之。即癰疽發背,防其內陷,亦宜重用此藥。生者能表能補,炙者補而不表。
黃耆人參湯。黃耆(炙)人參、白朮(炒)、陳皮、麥冬(去心)、當歸身(酒拌)、甘草(炙)、補曲(炒)、五味子(杵),各一錢。黃柏(酒洗炒)、升麻,各四分。蒼朮(米泔浸炒),五分。水二鍾,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一鍾,去滓空心溫服。忌一切激刺飲食。治癰疽膿血大泄,或食少發熱。
或作痛少寐,服後痛減。大便不實者,去櫱冬。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胃脘當心痛,減大寒藥,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痛或縮急,加柴胡二三分。頭痛目中流火,加黃連二三分、川芎三分。頭目不清利,上壅上熱者,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各二分。北細辛一分。氣短精神少,
夢寐間困弱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澀滯食少,加當歸身、生地,各五分。桃仁(去皮尖研三粒)、麻子仁(研泥),五分。大便又不通快,加製大黃五分。胸中氣滯,加青皮。氣滯太甚,加木香、縮砂仁,各二三分。白豆蔻二分。腹痛不惡寒者,加芍藥五錢、黃芩二分,減五味子。
水四盞,煎至一盞。一服便效。
黃耆內托散。黃耆、當歸、川芎,各二錢。白朮(土炒)、銀花、皂角刺、天花粉,各一錢。澤瀉、甘草,各五分。水二鍾,煎至八分,食前服。治便毒初起腫甚。
黃耆四物湯。黃耆、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甘草、生薑、當歸、地黃、川芎。多加銀花煎服,補氣血。黃耆散。黃耆、牡蠣(煨)、生地,各等分。研末,水煎不拘時服,治虛熱盜汗。(按生耆有化膿去熱平血壓之功,向皆目為補氣之藥,實未盡其功用。)
白話文:
黃耆
黃耆主要功效是補虛、壯氣、強心、益胃。凡是身體虛弱的病症,都適合服用。即使是癰疽發背(皮膚化膿性感染),擔心病情惡化,也應該大量使用黃耆。生黃耆能發汗解表又能補益,炙黃耆則偏重補益,不具發汗解表之效。
黃耆人參湯的組成及用法:炙黃耆、人參、炒白朮、陳皮、去心麥冬、酒拌當歸身、炙甘草、炒補骨脂、杵五味子,各一錢;酒洗炒黃柏、升麻,各四分;米泔浸炒蒼朮,五分。加水二鍾,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一鍾,去渣,空腹溫服。忌食一切辛辣刺激食物。此方主治癰疽膿血大量流出,或食慾不振發熱;或疼痛、失眠,服藥後疼痛減輕。大便不通者,去掉麥冬。心下痞悶,加黃連三分;胃脘部疼痛,減少寒性藥物,加草豆蔻仁五分;脅下疼痛或緊縮,加柴胡二至三分;頭痛,眼睛紅腫流淚,加黃連二至三分、川芎三分;頭昏眼花,上焦鬱熱者,加蔓荊子、川芎,各三分;藁本、生地,各二分;北細辛一分;氣短、精神不足,睡眠時感到疲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乾燥、食慾不振,加當歸身、生地,各五分;去皮尖研碎的桃仁三粒、研成泥的麻仁,五分;大便仍不通暢,加製大黃五分;胸中氣滯,加青皮;氣滯嚴重,加木香、縮砂仁,各二至三分;白豆蔻二分;腹部疼痛但不惡寒,加芍藥五錢、黃芩二分,減少五味子用量。水四盞,煎至一盞。一次服用,療效顯著。
黃耆內托散的組成及用法:黃耆、當歸、川芎,各二錢;土炒白朮、金銀花、皂角刺、天花粉,各一錢;澤瀉、甘草,各五分。加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前服用。主治初期便毒(肛門膿腫),腫脹嚴重。
黃耆四物湯的組成及用法:黃耆、人參、白朮、茯苓、芍藥、甘草、生薑、當歸、熟地黃、川芎。多加金銀花煎服,具有補氣血的功效。
黃耆散的組成及用法:黃耆、牡蠣(煨)、生地,各等分。研磨成粉末,水煎服,不拘時間。主治虛熱盜汗。(按:生黃耆有化膿、清熱、降血壓的作用,以往都認為它只是補氣藥,其實並未完全發揮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