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集驗方》~ 卷一 (4)
卷一 (4)
1. 感冒傷風
〔總論〕,凡人坐臥當風。或起居失於衣被。風邪之氣。從毛孔鼻中而入。所感者淺。在於經絡腠理之間。故身體憎寒壯熱。頭痛面赤。或四肢逆冷。無汗惡寒。或咳嗽痰稠。鼻塞聲重。左脈浮緩。口能知味者是也。宜用紫蘇。陳皮。行氣輕浮之藥發散。若多服薑湯。重被蓋覆。風邪入里。反成熱咳者有之。宜戒生冷。勿使風邪變成寒中。慎之。
〔鼻塞咳嗽胸脅吊痛發熱口渴〕蘇葉。廣皮。前胡。葛根。薄荷。(各一錢),杏仁。姜半夏。炙桑皮。桔梗。(各一錢半),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如上攻頭痛。鼻塞聲重。防風。荊芥穗。(各一錢半),薄荷。川芎。白芷。細辛。(各一錢),甘草。(五分),加蔥白三莖。水煎服。
〔四時感冒風寒〕,初起。蔥白(連須五莖)生搗。滾酒沖服。如身痛。頭痛。腰脊強。發熱不散。不思飲食。羌活。(八分),川芎。白芷。蒼朮。生地。黃芩。防風。(各一錢),細辛。(八分),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如噁心。去(黃芩生地。)如有汗。
(加白朮。去蒼朮。),如口渴。加(知母。煨石膏)如兩頭角痛。及寒熱脅痛。加柴胡。如鼻塞。加蘇葉蔥白。周身連項脊疼痛。用羌活。能散肌表之寒邪。定痛。川芎。辛溫。能散風寒。治頭痛。白芷。溫散。逐腸胃風寒邪熱。止頭痛。生地。取其涼心火。退血熱。
去煩躁。蒼朮溫散。發汗寬中。止嘔吐。黃芩。苦寒。取其消痰利氣。清上焦之火。(欲其上者酒炒。欲其下者生用。),防風散風邪。治一身之痛。細辛溫散。善祛陰分之寒邪。除陰經之頭痛。以病之輕重。加減服之。無不應手。
〔身熱有汗脈浮咳嗽痰多〕,廣皮。姜半夏。蘇葉。杏仁。(去皮尖)炙桑皮。象貝。(去心)白朮。(土炒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風熱發癢風疹塊〕,防風。荊芥。(各一錢半),黃芩。連翹。木通。桔梗。(各一錢),鉤藤。蟬蛻。(各二錢)升麻。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外用鹽草包煎湯洗。或白雞冠花煎湯洗。即效。
白話文:
感冒傷風
總論:人若久坐臥於風中,或衣著不當,風邪便會從毛孔和鼻腔侵入體內。此時風邪侵襲較淺,停留在經絡和肌膚之間,因此會出現畏寒發熱、頭痛面紅等症狀,也可能四肢冰冷、無汗畏寒、咳嗽痰稠、鼻塞聲音沉重,脈象浮緩,但還能品嚐食物的味道。這時可用紫蘇、陳皮等行氣輕浮的藥物發散風邪。但若服用過多薑湯,又蓋被捂得太嚴,則風邪可能侵入內臟,反而導致熱咳,需謹慎避免。應戒除生冷食物,以免風邪轉為寒邪侵襲內臟。
鼻塞咳嗽胸脅疼痛發熱口渴:蘇葉、廣皮、前胡、葛根、薄荷(各一錢),杏仁、半夏、炙桑皮、桔梗(各一錢半),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若伴隨頭痛、鼻塞聲音沉重,則需加防風、荊芥穗(各一錢半),薄荷、川芎、白芷、細辛(各一錢),甘草(五分),加蔥白三莖,水煎服。
四時感冒風寒:初期可用蔥白(連須五莖)搗碎,用滾燙的酒沖服。若伴隨身痛、頭痛、腰脊酸痛、發熱不退、食慾不振,則可用羌活(八分),川芎、白芷、蒼朮、生地、黃芩、防風(各一錢),細辛(八分),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若有噁心,則去掉黃芩、生地;若已出汗,則加白朮,去掉蒼朮;若口渴,則加知母、煨石膏;若兩側頭部或寒熱脅痛,則加柴胡;若鼻塞,則加蘇葉、蔥白;若周身及頸項脊椎疼痛,則用羌活,它能散去肌表寒邪,緩解疼痛;川芎辛溫,能散風寒,治療頭痛;白芷溫散,能驅除腸胃風寒邪熱,止頭痛;生地能清心火,退血熱,消除煩躁;蒼朮溫散,發汗寬中,止嘔吐;黃芩苦寒,能消痰利氣,清上焦之火(若想藥力向上走,則酒炒;若想藥力向下走,則生用);防風散風邪,治療全身疼痛;細辛溫散,善於祛除陰分寒邪,消除陰經頭痛。根據病情輕重加減藥物,效果顯著。
身熱有汗脈浮咳嗽痰多:廣皮、半夏、蘇葉、杏仁(去皮尖)、炙桑皮、象貝(去心)、白朮(土炒,各一錢),甘草(五分),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風熱發癢風疹塊:防風、荊芥(各一錢半),黃芩、連翹、木通、桔梗(各一錢),鉤藤、蟬蛻(各二錢),升麻、甘草(各五分),水煎服。外用鹽草煎湯洗或白雞冠花煎湯洗,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