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集驗方》~ 卷三 (2)
卷三 (2)
1. 面病
(附脫頦)
〔頭面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擦即效。日久者。用黃柏末。黃丹。煙膠。(各等分。同研細。)香油調塗。
〔面上暴生瘡〕,杏仁。(研細。)以雞子清調如煎餅。至夜洗面後敷之。旦仍洗去。數十次效。生小癤。用生半夏。面。食鹽。(各等分。同細研)醋調敷。
〔抓破面上皮〕,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敷之。無疤。
〔兩顴骨紅瘡〕,初如細斑。久則成堆。白蘞。白芷。(等分。炒研末存性。)蓋燭油。黃蠟。同藥末熔化。調勻搽上即退。
〔面上雀斑〕,鷹糞白水調敷之。並治瘡疤。櫻桃枝。紫背浮萍。白梅肉。牙皂各等分。焙乾為末。洗面時和水擦之漸退。綠豆。(生磨細八兩)白芷。白殭蠶。(各二兩)防風。滑石。(各一兩),共研細。婦女常年代皂擦面。臨睡用少許水和搽面。去斑潤顏色。並治周身白屑。
皮膚作癢。若面生黑點如芥者。鹿角燒灰豬油調塗。黑牽牛。(研細末。)雞子清調。夜敷旦去。皆效。
〔面上肺風瘡〕,鹿角尖。(無灰酒磨濃。)頻塗即退。
〔痄腮〕,靛青花塗之即消。如無靛用大黃。(生研細末。)蔥汁調塗立消。赤小豆研末。米醋調敷。常以醋潤之即消。
〔兩腮紅腫〕,百合。(一個)山芝麻根。(去皮)貝母。元明粉。(各一錢)銀硃。(七分)加白麵調敷。口含白梅置腮邊。良久吐涎出腫退。
〔脫頦〕,起於腎肺虛損。元神不足。或笑談高興忘倦。一時元氣不能接續所致。患者平身正坐。令人以兩手托住下頦。向腦後送上關竅。隨用絹條兜頦於頂上。或口含烏梅一個即上。或用南星末薑汁調塗兩頰。一夜即上。須避風。如虛損不足者。宜速服煎劑。以免風邪外受。
毋致痰涎壅盛。口眼歪斜。而風中臟腑。十無一瘳矣。製附子。(六分)殭蠶。(酒炙)當歸。(各二錢)人參。製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生薑三片。水煎服。如年壯者。飲酒醉睡中。吹皂莢末入鼻中。得嚏即上。
白話文:
面病
下巴脫臼:下巴脫臼起因於腎肺虛損,元神不足,或是因大笑、談話過度、忘記疲倦,導致元氣無法接續所致。患者應平躺或端坐,請他人用雙手托住下巴,向上往後腦勺方向推,再用布條將下巴往上固定到頭頂。或是含一顆烏梅在口中,亦或是用南星研磨後以薑汁調和,塗抹在兩頰,一夜即可復位。需注意避免吹風。如果本身虛損不足,應盡快服用煎劑,避免風邪入侵,以免痰涎阻塞,造成口眼歪斜,甚至風邪侵犯臟腑,難以痊癒。處方:製附子六分、僵蠶(酒炙)二錢、當歸二錢、人參一錢五分、製半夏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三分、川芎八分、生薑三片,水煎服。若為年輕力壯者,因飲酒醉睡而導致下巴脫臼,可將皂莢末吹入鼻中,打噴嚏後即可復位。
頭面癬瘡:生白果仁切斷,頻頻擦拭即可見效。久治不癒者,可用黃柏末、黃丹、煙膠(各等分,研磨成細粉),以香油調和塗抹。
面上突然長瘡:杏仁研磨成細粉,以雞蛋清調和成煎餅狀,睡前洗臉後敷上,隔天早上洗掉。如此數十次即可見效。若長小膿瘡,則用生半夏、麵粉、食鹽(各等分,研磨成細粉),以醋調和敷上。
抓破臉上皮膚:用生薑汁調和輕粉敷上,可防止留下疤痕。
兩顴骨紅瘡:初期如細小斑點,久則成堆。可用白蘞、白芷(等分,炒後研磨成細粉),與燭油、黃蠟一起熔化,調勻後塗抹即可消退。
面上雀斑:鷹糞以清水調和敷用,也可治療瘡疤。櫻桃枝、紫背浮萍、白梅肉、牙皂(各等分),烘乾研磨成細粉,洗臉時加水擦拭,可逐漸淡化雀斑。綠豆(生磨細粉八兩)、白芷二兩、白殭蠶二兩、防風一兩、滑石一兩,共研磨成細粉。女性長期使用肥皂洗臉,睡前用少量清水調和此粉末塗抹臉部,可去除雀斑,使膚色潤澤,並可治療全身白屑。
皮膚搔癢,或臉上長出如芥子般大小的黑點:鹿角燒成灰燼,以豬油調和塗抹。黑牽牛研磨成細粉,以雞蛋清調和,晚上敷上,隔天早上洗掉,皆有效。
面上肺風瘡:鹿角尖以無灰酒磨成濃汁,頻頻塗抹即可消退。
腮腺炎:靛青花塗抹即可消腫。若無靛青花,可用大黃(生研磨成細粉),以蔥汁調和塗抹即可迅速消腫。赤小豆研磨成細粉,以米醋調和敷上,經常以醋潤濕患處,即可消腫。
兩腮紅腫:百合一個、山芝麻根(去皮)、貝母、元明粉(各一錢)、銀朱(七分),加白麵調和敷用。口含白梅放在腫脹的腮邊,過一會兒吐出唾液,腫脹就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