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人

《文堂集驗方》~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痞積諸症

(附蟲積)

〔總論〕,丹溪論積聚癥瘕不一。積者停蓄之總名也。宜以在中在左在右分治。凡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而已。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鹽以軟之。堅則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久痞及老年者。大約不宜妄動。虛損人亦不宜亂治。而孕婦尤不宜治痞。

恐傷其胎也。慎之慎之。有此症者。大宜戒氣惱。及冷物發氣等項。不然。恐再發難治。(積聚之脈。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治痞積方〕,不拘何膏藥二張。以一張揭開。用白信五分。研細糝之。(小兒只用三分。)再以一張貼上。將背面貼患處。以布包好。數日痞化。治皮裡膜外者效尤速。如貼膏藥後。腹中脹悶。乃痞積將散。須服枳殼。(八分)大腹皮。(鹽水洗一錢)蘇梗。(八分)厚朴。

(一錢二分)青皮。莪朮。(各八分)山楂。(二錢)烏藥。(六分)香附。(一錢五分)縮砂。(五分)廣木香。(三分)水二碗煎六分。空心服。三四劑愈。

〔痞塊熨法〕,蔥白同蜜二味搗爛。厚塗患處上。以布蓋。用熨斗微火熨之。痞即消。愈後宜服四物湯。(方見中風門以養氣血。)

〔消痞膏〕,大黃。朴硝。(各一兩)獨部蒜。(七枚)同搗爛貼患處即消。水紅花。(無花。用子搗取汁。),每汁一碗。水三碗。桑柴火熬成膏。量痞之大小。用紙攤貼以好為度。仍將膏用酒調服。忌葷腥油膩。獨部蒜。穿山甲。真蘄艾等分。將穿山甲洗淨。瓦上煅過成炭研細。

又將艾拌勻。同蒜搗爛貼患處。(照痞大小藥味量加。),候線香一炷為度。

〔腹中痞積〕,觀音柳。(即垂絲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次。痞自消。如已成痞塊。豬腰子兩個切薄片。用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子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煨熟。搗如泥。加黃連三錢。研末為丸。桐子大。初服二十丸。烏梅甘草湯下。第二服加五丸。漸加至以痛為度。

塊從大便中出。神效。凡服利藥。或外治消痞之後。宜服人參。(一錢)熟地。當歸。(各二三錢)白朮。(炒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水煎。食遠服。五七劑後不再發。

〔諸物食積久不愈〕,海蜇。(一斤)水煮化。加白薺四十九個同煮收干。每早晚空心吃五七枚。以好為度。如食積作痛。白朮。(炒焦)茯苓。製半夏。(各一兩)蘿蔔子。(二錢)山楂肉。(一兩五錢)陳皮。(五錢)煉蜜丸如彈子大。空心米湯下一丸即止。如已成痞塊脹痛。

野芋頭。(一名仙人掌。同野芋一種。但此種葉較小。略似慈菇。葉有尖。)磨爛和糯米粉淡煮粥。每早食一茶鍾。不用油鹽。十服之後。其積自消。甚效無害。

〔食積成痞〕木賊草為末。每服三五分。白湯空心服即消。年遠不過兩服。

〔痰積成痞〕瓦稜子。(火煅。醋淬三次研細。)醋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淡醋湯下。

〔氣滯似痞〕,胡桃肉每兩加明礬末三錢。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好酒下。

〔魚鱠生鮓積〕,生魚多食不化。即成瘕症。馬鞭草搗汁飲之即消。生薑汁點湯服。或橄欖煎濃汁服皆效。

〔諸蟲積〕,痛時口中清涎流出。湯飲不能進。用烏梅。花椒。生薑片煎湯服止痛。於月之初一至初五六蟲頭向上。用蘆薈。(二錢)史君子肉。擂丸。(各四錢)苦楝根。(向東不出土者佳。去皮及骨一兩半。)白蕪荑仁。(炒)鶴蝨草。檳榔。(各五錢)俱研末。砂糖為丸。每丸重三錢。五更空腹時。先以豬肉湯少許吃下。隨服一丸。蟲盡不再發。

白話文:

痞積諸症

丹溪認為積聚、癥瘕的成因不同。「積」是停滯積聚的總稱,需根據其位置(中間、左側、右側)來區分治療。凡是成塊的都是有形之物,氣本身無法成形,只有痰、食積、死血才能成形。位於中間的是痰飲,右側是食積,左側是死血。治療的大原則是用鹽軟化堅硬的腫塊,疏通氣血、化解痰飲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久病的痞積和老年人的痞積,一般不宜劇烈治療;體虛的人也不宜亂治,孕婦更應避免治療痞積,以免傷及胎兒,需謹慎小心。患有此症者,應戒除怒氣和食用寒涼食物,否則容易復發難治。(積聚的脈象,有力強勁者容易痊癒,脈象沉細者則難以治癒。)

治療痞積的藥方:不論何種膏藥,取兩張,揭開一張,將白信(藥材名)五分研磨成細末,撒在膏藥上(小孩用三分),再貼上另一張膏藥,背面貼在患處,用布包好,數日後痞積即可消散。對於皮裡膜外的痞積效果尤其迅速。如果貼膏藥後腹部脹悶,表示痞積將要消散,需服用枳殼(八分)、大腹皮(鹽水洗淨一錢)、蘇梗(八分)、厚朴(一錢二分)、青皮、莪朮(各八分)、山楂(二錢)、烏藥(六分)、香附(一錢五分)、縮砂(五分)、廣木香(三分),水煎服,二碗水煎至六分,空腹服用,三四劑即可痊癒。

痞塊熨法:蔥白和蜂蜜搗爛,厚厚地塗在患處,用布蓋好,用熨斗微火熨燙,痞塊即可消散。痊癒後宜服用四物湯(方劑見中風篇,用於滋養氣血)。

消痞膏:大黃、朴硝(各一兩)、獨頭蒜(七枚)搗爛外敷患處即可消散。取紅花(無花則用紅花子榨汁),每碗汁加三碗水,用桑柴火熬成膏,根據痞塊大小用紙攤開貼敷,並將膏藥用酒調服。忌食葷腥油膩食物。另法:獨頭蒜、穿山甲、真蘄艾等量,將穿山甲洗淨,瓦上煅成炭,研磨成細末,與艾葉拌勻,再與蒜搗爛外敷患處(藥量依痞塊大小增減),敷貼時間以線香一炷時間為度。

腹中痞積:觀音柳(即垂絲柳)煎湯,露置一夜,五更空腹飲用數次,痞積自消。如果已經形成痞塊,可取豬腰子兩個切成薄片,與木鱉子肉一兩相間捆綁,外用濕紙包好,火煨熟,搗成泥狀,加入黃連三錢,研磨成丸藥,如桐子大小,初服二十丸,用烏梅甘草湯送服,第二次服用增加五丸,逐漸增加劑量,直到疼痛為止,痞塊就會隨大便排出,效果顯著。服用瀉下藥或外治消痞後,宜服用人參(一錢)、熟地、當歸(各二三錢)、白朮(炒一錢半)、炙甘草(一錢),水煎服,飯後服用,五七劑後就不會再復發。

諸物食積久不愈:海蜇(一斤)水煮至溶化,加入白薺菜四十九個同煮至乾燥,每天早晚空腹服用五到七枚,以好轉為度。如果食積疼痛,可用炒焦的白朮、茯苓、製半夏(各一兩)、蘿蔔子(二錢)、山楂肉(一兩五錢)、陳皮(五錢)煉蜜製成丸藥,如彈子大小,空腹用米湯送服一丸即可。如果已經形成痞塊脹痛,可用野芋頭(即仙人掌,葉片較小,略似慈菇,葉尖)磨爛和糯米粉一起煮成稀粥,每天早上食用一茶碗,不用油鹽,十次後痞塊自消,效果顯著且無害。

食積成痞:木賊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分,用白開水空腹服用即可消散,一般兩次即可痊癒。

痰積成痞:瓦稜子(火煅,醋淬三次,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淡醋湯送服。

氣滯似痞:胡桃肉每兩加入明礬末三錢,搗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用好酒送服。

魚鱠生鮓積:生魚食用過多不易消化,就會形成癥瘕,可用馬鞭草搗汁飲用,或用生薑汁點水服用,或用橄欖煎濃汁服用,都有效。

諸蟲積:疼痛時口中流出清水,無法進食湯水,可用烏梅、花椒、生薑片煎湯服用止痛。在每月初一到初五,蟲體蟲頭向上,可用蘆薈(二錢)、使君子肉(四錢)、苦楝根(向東生長的、去皮去核,一兩半)、炒白蕪荑仁(五錢)、鶴蝨草、檳榔(各五錢)研磨成細末,用砂糖做成丸藥,每丸三錢重,五更空腹服用,先喝少量豬肉湯,然後服用一丸,蟲體排出後就不會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