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人

《文堂集驗方》~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黃疸症

〔總論〕,其症有黃疸、谷疸、色疸、勞疸、酒疸之分。大抵多屬濕熱。蓋濕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致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凡鬱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雖云濕熱不可純用寒涼。必佐之以甘溫。行之以滲泄。則濕易除。熱易解。其病自愈。若純用涼藥。重傷脾土。濕未必除。熱未必解。反變為腹脹者有矣。(脈宜洪數浮大。如微澀即難醫。)

〔谷疸〕,谷疸者。食已頭眩。心中怫鬱不安。飢飽失調所致。胃氣蒸沖而黃。苦參。(二兩)龍膽草。(一兩碎)牛膽汁。(一兩)入煉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滾水或生薑湯下。

〔酒疸〕,酒疸者。身目俱黃。足脛腫。尿赤。面黃。赤斑。因酒後胃熱。醉臥當風。滯濕得之也。葛根。(三錢)山梔仁。淡豆豉。枳實。(麩炒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水煎服。以好為度。

〔黃疸〕,黃疸者。多起於飲食勞倦。脾土不能運化。濕熱內郁所致。通身面目悉黃如金。白朮。豬苓。澤瀉。茵陳。(各一兩)茯苓。(一兩五錢)為末。白湯調下五錢。日三服。多飲熱湯。汗出愈。田螺去尾。單取頭肉。以米醋浸吃數次愈。如吃時覺腥氣者。非黃疸也。凡患疸症。宜多吃荸薺。不拘生熟自效。如黃焦色而兼渴者難治。

〔食積黃疸〕,老絲瓜。(連子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因面得病者麵湯下。因酒得病者淡酒下。連進數服即愈。

〔女勞疸〕,大勞大熱之後。或房勞之後。為水濕所搏。以致日晡發熱畏寒。膀胱急。少腹滿。目黃。額上黑腹脹如水。大便黑色時溏。故云黑疸。白朮。茯苓。白芍。炙黃耆。白扁豆。(炒各三錢)炙甘草。(一錢)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煎服。以好為度。凡疸症好後。忌鹽及糟鵝百日。

〔一切黃疸通治方〕,平地木。(生於山上。隨處有之。葉似山茶而色老。冬結紅子。如南天竺子。木本高尺許者多。至冬不凋。)採葉煎湯當茶飲。數日即效。黑山梔。蘿蔔子。(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二三錢。(即飲食不進。病至垂危。有濕熱者。服三錢。二三次。如虛黃者減輕服。

)用天青地白葉。(生於平野者多。葉似山茶而狹面青底白。故名天青地白。春結子形如鼠屎大。至清明時。色即紅黃。其味似橘。可以點茶。故俗名茶橘。梗上有刺。)採葉煎湯調服。每日煎湯當茶吃。立能見效。三白草。(搗汁一茶杯。)沖生白酒空心服。(冬用根。

如干者。研末三錢酒下。),枸杞根搗汁。用生白酒熱沖服。土牛膝四兩。生白酒三碗。煎六七沸。空心連服三日除根。益母草搗汁一鍾。好酒送下。瀉三五次即愈。凡好後忌一切鮮發之物。並宜食淡。

〔虛疸〕,陰虛病後調理失宜。以致周身色似黃疸者。其狀耳鳴口淡。怔忡微熱。四肢無力。怠惰嗜臥。腳軟脈細。以理中湯治之。人參。白朮。(土炒各二錢半)炮姜。炙甘草。(各一錢)水煎空心服。

〔食積脾病黃腫〕,青礬。(四兩火煅成赤珠為度)歸身。(四兩酒浸七日焙燥)百草霜。(三兩)俱為末。以浸過歸身酒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湯下。一月後全愈。

〔瘀血發黃〕,起於傷力。或因跌撲。身體發熱。小便利。大便黑。脈芤澀者是。桃仁。丹皮。(各一錢)桂枝。枳殼。(各八分)生甘草。(六分)水碗半煎至一半。入大黃。(炒熟一二錢)再煎一二沸。五更時熱服。利下黑物即愈。(此即桃仁承氣湯。治一切瘀血脹滿。大實大痛手不可近者。加重服之立效。須量人虛實用之。不可亂投。)

〔黃汗〕,身體俱腫。汗出不渴。其汗能染衣如柏汁。此由脾胃有熱。汗出為風所閉。熱結於中之病也。生黃耆。赤芍。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炙甘草。(五錢)俱為末。每服五錢。淡薑湯調。食遠服。

〔黃病〕,六味丸。(方見勞損門。)照分兩。加青礬二兩。(即綠礬中顏色深。青瑩淨者。醋炒紅。)為末和勻。蜜丸。每服二錢。白湯早晚下。

白話文:

[黃疸症]

[總論] 此病症有五種類型:黃疸、穀疸、色疸、勞疸、酒疸。大多是由濕熱所導致。濕熱在脾胃內積聚,長時間無法消散,因而使得面色與皮膚呈現土黃色。通常,心情鬱悶、不得志的人,較容易罹患此病。雖然濕熱需用寒涼藥物治療,但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必須輔以甘溫藥物,同時配合利尿排毒,這樣濕氣容易被排除,熱氣也容易消散,病就會好。如果單純使用涼藥,會嚴重傷害脾臟,濕氣不一定能排除,熱氣也不一定會消散,反而可能轉變為腹部膨脹的情況。(脈象應呈現洪數浮大的狀態,若是微澀,就難以治癒。)

[穀疸] 穀疸,飯後頭暈,心中煩躁不安,是由飲食失調所致。胃氣蒸騰,使得身體泛黃。可服用苦參(二兩)、龍膽草(一兩,切碎)、牛膽汁(一兩),加入少許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滾水或薑湯送服。

[酒疸] 酒疸,身體和眼睛都呈現黃色,小腿腫脹,尿色紅,面部泛黃,出現紅斑。這是因為酒後胃部過熱,醉酒時吹風,導致濕氣滯留。可用葛根(三錢)、山梔仁、淡豆豉、炒枳實(各二錢)、炙甘草(一錢),水煎服,直到病情好轉。

[黃疸] 黃疸,多由飲食勞累引起,脾臟功能受損,無法正常運化,濕熱在體內聚集,導致全身和麪部泛黃如金。可用白朮、豬苓、澤瀉、茵陳(各一兩)、茯苓(一兩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白開水調五錢服用,每日三次。多喝熱水,出汗有助於病情好轉。田螺去尾,只取頭部肉,用米醋浸泡食用數次即可痊癒。如果食用時覺得有腥味,那就不是黃疸。黃疸患者應多吃荸薺,不論生熟都有療效。如果皮膚呈黃褐色且口渴,則病情較難治療。

[食積黃疸] 用老絲瓜(連同籽燒成灰,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若是因麵食引發的,用麵湯送服;若是因喝酒引發的,用淡酒送服。連續服用數次即可痊癒。

[女勞疸] 大勞力或房事後,被水濕困擾,導致傍晚發熱怕冷,膀胱緊繃,小腹脹滿,眼睛泛黃,額頭泛黑,腹部像水一樣膨脹,大便黑色且時常稀軟,因此稱為黑疸。可用白朮、茯苓、白芍、炙黃耆、白扁豆(炒過,各三錢)、炙甘草(一錢),加入五片生薑和兩枚棗子,水煎服,直到病情好轉。黃疸痊癒後的一百天內,應避免攝取鹽分和醃鵝。

[一切黃疸通治方] 平地木(生長於山上,隨處可見,葉子像山茶,冬季結紅色果實,木本高約一尺,冬天不凋零),採集葉子煎湯當茶飲,數日即見效。黑山梔、蘿蔔子(炒過,等量混合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即使食慾不佳,病重到生命垂危,只要有濕熱,服用三錢,二三次即可見效。虛黃患者應減量服用。天青地白葉(生長於平地,葉子像山茶,狹長,上面青色,下面白色,春天結出像鼠糞大小的果實,清明時節果實會變成紅黃色,味道像橘子,可用來泡茶,因此俗稱茶橘,莖上有刺),採集葉子煎湯調服,每天煎湯當茶飲,立刻能見效。三白草(搗汁一杯),加生白酒空腹服用(冬天用根,乾燥的研成三錢粉末,用酒送服)。枸杞根搗汁,用生白酒熱沖服。土牛膝四兩,生白酒三碗,煮沸六七次,空腹連續服用三天,可根治。益母草搗汁一杯,用好酒送服,排便三五次即可痊癒。痊癒後應避免食用所有新鮮食物,宜清淡飲食。

[虛疸] 陰虛病後調養不當,導致全身泛黃。症狀包括耳鳴、口淡、心悸、微熱、四肢無力、懶惰嗜睡、腳軟脈細。可用理中湯治療。人參、白朮(土炒,各二錢半)、炮姜、炙甘草(各一錢),水煎空腹服用。

[食積脾病黃腫] 青礬(四兩,火煅成赤色珠狀)、歸身(四兩,酒浸七天,烘乾)、百草霜(三兩),全部研磨成粉末,用酒浸過的歸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至七粒,溫水送服,一個月後完全痊癒。

[瘀血發黃] 因勞累或跌打造成,身體發熱,小便暢通,大便黑色,脈象芤澀。可用桃仁、丹皮(各一錢)、桂枝、枳殼(各八分)、生甘草(六分),半碗水煎至一半,加入大黃(炒熟,一二錢),再煮沸一二次,五更時熱服,排出黑色物質即可痊癒。(這就是桃仁承氣湯,治療各種瘀血脹滿,大實大痛,手不可近的情況,加重服用立即見效。必須根據人體虛實情況使用,不可亂投。)

[黃汗] 全身浮腫,出汗但不口渴,汗液能像柏樹汁一樣染色衣物,這是因為脾胃有熱,汗液被風閉塞,熱氣在體內結塊。可用生黃耆、赤芍、茵陳(各二兩)、石膏(四兩)、麥冬(去心)、豆豉(各一兩)、炙甘草(五錢),全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淡薑湯調和,飯後服用。

[黃病] 六味丸(見勞損門方),按比例添加青礬二兩(即綠礬中顏色深、青瑩潔淨的,用醋炒紅),混合均勻,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二錢,早晚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