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人

《文堂集驗方》~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瘧疾

〔總論〕,瘧有內因外感之殊。有隔一日二日三日之不同。治法邪從外入者。宜發散之。兼扶持胃氣為本。又須分別陰分陽分。而用藥。如邪瘧及新發寒熱者。服發散藥三五劑後。其勢減輕。或可用截藥治之。虛瘧及病久者。宜補氣血為主。若急用截藥。致傷脾胃。則延綿不休矣。

〔治瘧奇效三方〕,(不論老少久近。一日二日三日。不用加減。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

第一方。廣皮。姜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蒼朮。(米泔浸一日切炒淨八分)厚朴。(薑汁炒八分)柴胡梢。(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生薑。(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七分。空心服。渣再煎服。如頭痛。加白芷一錢。此方平胃消痰。

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受病輕者。二服即愈。若三服後病勢雖減而不愈者。即用第二方三五劑。

第二方。何首烏。(制過三錢如三劑後不效生用三錢)廣皮。柴胡。白茯苓。黃芩。(各八分)白朮。(土炒)當歸。威靈仙。(各一錢)知母。(二錢)鱉甲。(醋炙二錢)炙甘草。(三分)生薑。(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七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渣再服。此方極有神效。體虛纏綿不已者。十劑後。立奏萬全。

第三方。人參。(一錢)炙黃耆。(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土炒一錢)廣皮。柴胡。(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煨姜。(一片)黑棗。(一枚)水煎。半飢時服。三五劑後。元氣充足。則不發矣。

〔治瘧初起無汗〕,蘇葉。(二三錢),蔥白。(三五個)扁豆葉。(五七片)濃煎。入生薑汁四五匙。乘瘧發口渴時。熱服取汗。無汗再服汗時勿受風。如現熱象。無汗。進涼藥潤之。亦即汗。

〔暑瘧〕,單熱少寒。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者。青蒿子。(童便浸焙乾研細)頭一日晚。白湯調下三錢。臨期早晨。淡酒調服三錢。暑重者井水調服。

〔脾寒瘧疾〕,石胡荽一把。(即鵝不食草。)搗汁半鍾。入熱酒和勻。服即效。良薑。(麻油炒)乾薑。(炮焦各一兩)為末。每服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子。臨發時。熱酒調服。(或用膽汁為丸。酒下亦佳。大抵寒發於膽。用豬膽引。姜性入膽。去寒而燥脾胃。一寒一熱。

陰陽相制。甚驗。)多寒少熱。飲食不進者服之即止。橘紅。(生薑汁浸。一宿。石器內重湯煮。干焙研末。每服三錢。黑棗湯下。)

〔瘧疾寒熱〕,蘿蔔子。(撿淨炒至煙盡。存性研極細。)新瘧用白湯調下三錢。只吃湯去渣。重者三服愈。如久病體虛者。加人參三分。同煎服。獨頭蒜。火上炙熟。酒服二錢。數次即止。

〔邪瘧〕,黑牛尾。(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酒下三服即效。

〔久瘧陰瘧效方〕,蕎麥麵不拘多少。用鱉血和成丸。陰乾。臨發之日朝東白湯下三錢。小兒減半。即效。

〔老年瘧勞瘧久不愈〕,鱉甲。(醋炙黃。研極細。)每服一錢。入雄黃一二分。酒調下。隔夜一服。早晨一服。臨時一服。無不斷者。

〔止瘧方〕,歸身。制首烏。荊芥。山楂。(炒各三錢)酒水各一碗。慢火煎至一碗。露一宿。次日早晨溫服。不論一日二日三日。及久病體虛者。皆可服。小兒減半。知母。生檳榔。象貝。(各二錢)常山。(一錢)水酒各一碗。煎至一碗。露一宿。早晨隔湯溫服。體虛加人參三分。

同服。凡服常山。忌食雞肉三月。大棗肉二個。去皮核。斑蝥二個。焙研。同入棗肉。研勻。加熟豬油少許。搗成餅子。指頭大。貼在兩眉中間印堂上。一周時即止。蛇蛻一條。完全者。用紙包固。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患人知。忌四目見。愈。後送之野外。勿開看。不論一日二日皆效。

,端午午時。取蝦蟆。(以大為佳。倒掛陰乾。)係臂上。勿令病人知即止。

〔三陰瘧〕,瘧久飲食如常者。用何首烏。(二錢)人參。(一錢)桂圓肉。(十枚)甘草。(炙三分)水煎服即愈。大淡菜。(煮爛連汁。)陳酒下。久服即止。南天竺子。隔年陳者。蒸熟。每歲一粒。每早晨白湯下。陳香圓一個。切開。入雄黃末三錢。原合好。用紙封固。火煨至煙盡。取出為末。每服二三錢。米飲下。此方初起者宜服。

〔三陰瘧年久不愈〕,野茄根。(一兩)不沾水。不沾鐵器。用無灰酒一斤。將根洗去泥。原酒澄清濾淨。入根同煎一碗。臨發日服之。即止。

〔瘧痞〕(即病久脅下成塊疼痛。名瘧母。)核桃殼。(煅灰研細末三錢)木香。(研細八分)好酒調服。三五次即消。外用芒硝。(五錢)獨頭蒜肉。(一兩)共搗爛。貼患處。上用布蓋之。並治諸痞。

白話文:

【瘧疾】

[總論] 瘧疾的發病原因有內因和外因之別,症狀則有每隔一天、兩天或三天發作的不同。治療方法是對於由外界侵入的邪氣所引起的,應該使用發散藥物來治療,同時需注重增強胃部功能。用藥時必須區分陰陽屬性。例如,對初次發作或新發的寒熱病症,服用發散藥三到五劑後,病情會減輕,此時可以考慮使用截瘧藥。而對於體虛或長期患病的人,則應以補氣血爲主,如果急於使用截瘧藥,可能會損傷脾胃,導致病情反覆無法痊癒。

[治瘧奇效三方]

第一方:陳皮、姜半夏、白茯苓、威靈仙、蒼朮、厚朴、柴胡梢、青皮、檳榔、炙甘草、生薑。以上藥材分別用量爲:陳皮、姜半夏、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天後切片炒乾淨)八分,厚朴(薑汁炒)八分,柴胡梢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炙甘草三分,生薑三片。井水和河水各一鍾,煎煮至剩七分,空腹服用,藥渣再煎一次服用。如頭痛,可加入白芷一錢。此方具有平胃消痰、理氣除溼的功效,能疏肝導滯,輕度患者服用兩次即可痊癒。若三次後病情雖減但未愈,改用第二方三到五劑。

第二方:何首烏、陳皮、柴胡、白茯苓、黃芩、白朮、當歸、威靈仙、知母、鱉甲、炙甘草、生薑。以上藥材分別用量爲:何首烏(制過)三錢(如三劑後無效則生用三錢),陳皮、柴胡、白茯苓、黃芩各八分,白朮(土炒)、當歸、威靈仙各一錢,知母二錢,鱉甲(醋炙)二錢,炙甘草三分,生薑三片。井水和河水各一鍾,煎煮至剩七分,加入無灰酒五分,再煎滾,空腹服用,藥渣再服。此方療效神奇,體質虛弱且病情纏綿不愈者,十劑後即可痊癒。

第三方:人參、炙黃芪、當歸、白朮、陳皮、柴胡、升麻、炙甘草、煨姜、黑棗。以上藥材分別用量爲:人參一錢,炙黃芪一錢二分,當歸一錢二分,白朮(土炒)一錢,陳皮、柴胡各八分,升麻四分,炙甘草三分,煨姜一片,黑棗一枚。用水煎煮,半飢時服用。三到五劑後,元氣充足,病情就不會再發作了。

[治瘧初起無汗] 蘇葉(二到三錢)、蔥白(三到五個)、扁豆葉(五到七片)。濃煎,加入生薑汁四五匙,在瘧疾發作口渴時熱服,以求出汗。若無汗再次服用,出汗時避免受風。如出現熱象,無汗,可進涼藥潤之,也能促使出汗。

[暑瘧] 單熱少寒,口苦咽乾,小便赤澀。青蒿子(童便浸焙乾研細)。頭一晚白湯調下三錢,臨期早晨淡酒調服三錢,暑重者井水調服。

[脾寒瘧疾] 石胡荽一把(即鵝不食草)。搗汁半鍾,加入熱酒和勻,服用即效。良姜(麻油炒)、乾薑(炮焦)各一兩,研末,每次五錢,用豬膽汁調成膏狀,臨發時熱酒調服。橘紅(生薑汁浸一宿,石器內重湯煮幹焙研末)。每次三錢,黑棗湯下。

[瘧疾寒熱] 蘿蔔子(揀淨炒至煙盡,存性研極細)。新瘧用白湯調下三錢,只吃湯去渣,重者三服愈。如久病體虛者,加人參三分,同煎服。獨頭蒜,火上炙熟,酒服二錢,數次即止。

[邪瘧] 黑牛尾(燒存性研末)。每次二錢,酒下,三服即效。

[久瘧陰瘧效方] 蕎麥麪不限量,用鱉血和成丸,陰乾。臨發之日朝東白湯下三錢,小兒減半,即效。

[老年瘧勞瘧久不愈] 鱉甲(醋炙黃,研極細)。每次一錢,入雄黃一二分,酒調下。隔夜一服,早晨一服,臨時一服,無不斷者。

[止瘧方] 歸身、制首烏、荊芥、山楂(炒各三錢)。酒水各一碗,慢火煎至一碗,露一宿,次日早晨溫服。不論一日二日三日,及久病體虛者,皆可服。小兒減半。知母、生檳榔、象貝(各二錢),常山(一錢)。水酒各一碗,煎至一碗,露一宿,早晨隔湯溫服,體虛加人參三分同服。大棗肉二個,去皮核,斑蝥二個,焙研,同入棗肉,研勻,加熟豬油少許,搗成餅子,指頭大,貼在兩眉中間印堂上,一週時即止。蛇蛻一條,完全者,用紙包固,男左女右,係臂上勿令患人知,忌四目見,愈後送之野外,勿開看。端午午時,取蝦蟆(以大爲佳,倒掛陰乾),係臂上,勿令病人知即止。

[三陰瘧] 瘧久飲食如常者,用何首烏(二錢)、人參(一錢)、桂圓肉(十枚)、甘草(炙三分)。水煎服即愈。大淡菜(煮爛連汁),陳酒下,久服即止。南天竺子,隔年陳者,蒸熟,每歲一粒,每早晨白湯下。陳香圓一個,切開,入雄黃末三錢,原合好,用紙封固,火煨至煙盡,取出爲末,每服二三錢,米飲下,此方初起者宜服。

[三陰瘧年久不愈] 野茄根(一兩),不沾水,不沾鐵器,用無灰酒一斤,將根洗去泥,原酒澄清濾淨,入根同煎一碗,臨發日服之,即止。

[瘧痞](即病久脅下成塊疼痛,名瘧母) 核桃殼(煅灰研細末三錢)、木香(研細八分)。好酒調服,三五次即消。外用芒硝(五錢)、獨頭蒜肉(一兩)。共搗爛,貼患處,上用布蓋之,並治諸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