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7)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7)

1. 甘蕉根

甘蕉根,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本出廣州,江東並有。根、葉無異,惟子不堪食。今出二廣、閩中,川蜀者有花,閩廣者實極美可啖,他處雖多,而作花者亦少,近歲都下往往種之甚盛,皆芭蕉也。蕉類亦多。此云甘蕉乃是有子者,葉大抵與芭蕉相類,但其捲心中抽稈作花;初生大萼,如倒垂菡萏,有十數層,層皆作瓣,漸大則花出瓣中,極繁盛。紅者如火炬,謂之紅蕉;白者如蠟色,謂之水蕉,其花大類象牙,故謂之牙蕉。

白話文:

甘蕉根,以前沒有記載它出產的州郡是哪裡。陶隱居說本產於廣州,江東也有。根本葉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結的果實不能吃。現在產自廣東、廣西、福建中部,四川、蜀地一帶的有花朵,福建、廣東一帶的果實極其美味可以吃,其他地方雖然有很多,但開花結果的很少。近年來,京都經常種植這種植物,長的十分茂盛,這些都是芭蕉。芭蕉的種類也很多,此處所說的甘蕉是有果實的,葉子大多與芭蕉相類似,只是在葉子捲起的中間抽稈開花;剛開始長出大萼,像是倒栽的荷花,有十幾層,每層都呈花瓣狀,逐漸長大後,花朵從花瓣中長出,極其繁盛。紅色的花像火把,稱作紅蕉;白色的花像蠟燭的顏色,稱作水蕉,它的花朵很像象牙,所以稱作牙蕉。

其實亦有青黃之別,品類亦多,食之大甘美,亦可曝乾寄遠,北土得之以為珍果。閩人灰理其皮令錫滑,績以為布,如古之錫襄焉。其根極冷,搗汁以傅腫毒,蓐婦血妨亦可飲之。又芭蕉根性亦相類。俚醫以治時疾、狂熱,及消渴、金石發動躁熱,並可飲其汁。又芭蕉油治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者,飲之得吐,便瘥,極有奇效。

取之用竹筒插皮中,如取漆法。

白話文:

芭蕉的種類繁多,果實甜美可口,可以曬乾後寄往遠方,北方的人把它當作珍貴的水果。閩南人會把芭蕉皮曬乾後磨成粉,再把它編織成布,就像古代的錫襄布一樣。芭蕉的根性很寒涼,可以搗成汁敷在腫毒患處,產婦血崩也可以服用。此外,芭蕉根的性質與芭蕉根類似。民間醫生用它來治療時疾、狂熱、消渴、金石發動引起的躁熱,都可以服用它的汁液。芭蕉油可以治療暗風癇病涎作、暈悶欲倒的症狀,喝了之後可以吐出來,病就好了,效果非常奇特。

用竹筒插入樹皮中,就像採取生漆的方法。

2. 萹蓄

萹蓄瞿麥,葉細綠如竹,赤莖如釵股,節間花出甚細,微青黃色,根如蒿根。四月、五月採苗,陰乾。謹按《爾雅》云:竹,萹蓄。郭璞注云: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傍,可食。又殺蟲。《衛詩》綠竹猗猗。說者曰:綠,王芻也。竹,萹竹也。即謂此萹蓄。方書亦單用治蟲。葛洪小兒蛔方。煮汁令濃飲之,即瘥。

白話文:

萹蓄瞿麥的葉子細長翠綠如竹,莖桿紅色似釵股,節間開出的花很細小,顏色略帶青黃,根鬚如蒿根。四月、五月採摘苗葉,在陰涼處曬乾。根據《爾雅》的記載,竹,就是萹蓄。郭璞作注說:萹蓄似小藜,莖桿是紅色的,有很多節,喜歡生長在道路旁,可以食用,還有殺蟲的功效。《衛詩》中有「綠竹猗猗」的句子,有人說綠竹所指的,是王芻。竹,就是萹蓄,所指的也就是這個萹蓄。醫方書中也單獨使用萹蓄來治療蟲害。葛洪的小兒驅蛔方中,將萹蓄煮成濃汁,取汁飲用可以很快痊癒。

3. 酢漿草

酢漿草,俗呼為酸漿。舊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道旁。今南中下濕地及人家園圃中多有之,北地亦或有生者。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黃花,實黑。夏月採葉用。初生嫩時,小兒多食之。南人用揩鍮石器,令白如銀。

白話文:

酢漿草,俗稱酸漿。以前沒有記載它的產地,只說生長在路邊。如今在南方的低窪潮濕地區和人們的花園菜園裡有很多,北方偶爾也會生長。葉子像浮萍一樣,叢生而長;莖的頂部有三片葉子,葉子之間生長著細小的黃色花朵,果實是黑色的。在夏季採集葉子使用。初生嫩時,小孩子們常常食用。南方人用它來擦拭黃銅器皿,使之像銀子一樣潔白。

4. 苘實

苘(音頃)實,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人種以績布,及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花黃,實帶殼如蜀葵,中子黑色。九月、十月採實,陰乾用,古方亦用根。

白話文:

苘實,在以前的古籍中沒有記載它的出處和產地,但現在各地都有種植。北方人把它種植出來用來織布和打繩索。苗高四、五尺或六、七尺;葉子像薴麻葉,但更薄,花朵黃色,果實像蜀葵的蒴果,裡面種子呈黑色。九月、十月採摘果實,陰乾後備用,古方也用根。

5. 蒲公草

蒲公草,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平澤田園中皆有之。春初生苗,葉如苦苣,有細刺;中心抽一莖,莖端出一花,色黃如金錢;斷其莖有白汁出,人亦啖之。俗呼為蒲公英,語訛為僕公罌是也。水煮汁以療婦人乳癰,又搗以傅瘡,皆佳。又治惡刺及狐尿刺,摘取根莖白汁塗之,惟多塗立瘥止。

白話文:

蒲公英,以前沒有記載它的產地,現在各處平原、澤地、田野中都有。春天剛長出的嫩苗,葉子像苦苣,有細刺;中間抽出一根莖,莖的頂端開出一朵花,花色金黃,像銅錢;折斷莖,有白汁流出,人們也食用這種白汁。民間稱它為蒲公英,因為發音訛誤,也有人誤稱為僕公罌。蒲公英水煮後取汁液治療婦女乳腺炎,或者搗碎後敷在傷口上,效果都很好。此外,它還能治療毒刺、紅腫、疼痛,只要摘取蒲公英的根莖,將其搗爛塗抹在患處,塗抹多次即可痊癒。

此方出孫思邈《千金方》。其序云: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曰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依治之。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楊炎《南行方》亦著其效云。

白話文:

這個偏方出自孫思邈的《千金方》。序言中說:我在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晚上,左手中指背面觸碰到了庭院樹木,到天亮時疼痛難忍。過了十天,疼痛加劇,瘡口日益增大,顏色像熟透的小豆子一樣。我曾經聽長輩說過這個偏方,便依法治療。我的手很快就治癒了,疼痛也消失了,瘡口也立即痊癒了,不到十天就恢復了。楊炎的《南行方》也記載了這個偏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