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5)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5)
1. 赤車使者
赤車使者,文具赤地利條下。
白話文:
赤車使者,指的是一種生長在赤色土壤或沙質地帶,且具有明顯紅色莖條的植物。
2. 劉寄奴
劉寄奴草,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漢中亦有之。春生苗,莖似艾蒿,上有四稜,高三、二尺以來;葉青似柳;四月開碎小黃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結實似黍而細,一莖上有數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萵苣。六月、七月採。苗、花、子通用也。
白話文:
劉寄奴草生長在江南一帶,現在的河中府、孟州、漢中等地也有。春天長出幼苗,莖像艾蒿,有四條稜,大約長到二三尺高;葉子青色,像柳葉;四月開出細小的黃白色花,形狀像瓦松;七月結出像黍子一樣細小的果實,一根莖上長有數個穗,互相交錯生長;根部呈淡紫色,像萵苣。在六月、七月採摘。它的苗、花、果實都可以入藥使用。
3. 牽牛子
牽牛子蔓繞籬牆,高者或三二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里作球。每球內有子四、五枚,如蕎麥大,有三稜,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又名金鈴。段成式《酉陽雜俎》云:盆甑草,即牽牛子也。秋節後斷之,狀如盆甑。其中子似龜,蔓如山芋,即此也。
白話文:
牽牛子的藤蔓會纏繞著籬笆牆生長,高一點的甚至能長到二、三十丈。它的葉子是青色的,有三個尖角。七月開花,花朵顏色是微紅色帶點碧色,看起來像鼓子花但是比較大。八月結果實,外面有白色的皮,裡面呈現圓球狀。每個圓球內有四、五顆種子,像蕎麥那麼大,有三個稜角,有黑色和白色兩種。九月以後就可以採收。它又叫做金鈴。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盆甑草」指的就是牽牛子。秋天節氣過後將它折斷,形狀像盆或甑。裡面的種子像烏龜,蔓藤像山芋,說的就是這種植物。
4. 紫葛
紫葛,舊不載所出州土,云生山谷,今惟江寧府、台州有之。春生冬枯,似葡萄而紫色,長丈許,大者徑二、三寸;葉似蘡薁,根皮俱紫色。三月、八月採根皮,日乾。
白話文:
紫葛這種植物,過去的文獻沒有記載它產於哪些地方,只說它生長在山谷裡。現在只有江寧府和台州才有這種植物。紫葛春天生長,冬天枯萎,外形像葡萄,但顏色是紫色的,可以長到一丈多高,粗的直徑有二、三寸;它的葉子像蘡薁的葉子,根和皮都是紫色的。通常在三月和八月採收它的根皮,然後曬乾。
5. 蓖麻
蓖麻子莖赤有節如甘蔗,高丈許;秋生細花,隨便結實,殼上有刺,實類巴豆,青黃斑褐,形如牛蜱,故名。夏採莖葉;秋採實;冬採根,日乾。胡中來者,莖子更大。崔元亮《海上方》,治難產及胞衣不下,取蓖麻子七枚,研如膏,塗腳心底,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不爾腸出,即用此膏塗項,腸當自入。
白話文:
蓖麻的莖是紅色的,有像甘蔗一樣的節,高度約有一丈左右。秋天會開細小的花,隨處都會結果,果殼上有刺,果實類似巴豆,顏色是青黃色帶有褐色斑點,形狀像牛蜱,所以因此得名。夏天採收莖葉,秋天採收果實,冬天採收根,採收後都曬乾。從胡地來的蓖麻,莖和果實更大。崔元亮的《海上方》記載,用來治療難產和胎盤不下,取蓖麻子七顆,研磨成膏狀,塗在腳底中心,等到胎兒和胎盤產出後,立刻洗掉。如果不這樣做,腸子可能會跑出來,這時就用這個膏塗在脖子上,腸子就會自己回去了。
6. 葎草
葎草薄,蔓生,有細刺;花黃白;子亦類麻子。四月、五月採莖葉,曝乾用。俗名葛葎蔓,又名葛勒蔓。唐·韋宙《獨行方》,主癩遍體皆瘡者,用葎草一擔,以水二石,煮取一石,以漬瘡,不過三作乃愈。而《本經》亦闕主瘡功用。又韋丹主膏淋,搗生汁三升,酢二合相和,空腹頓服,當溺如白汁。
又主久痢成疳,取干蔓搗篩,量多少,管吹穀道中,不過三、四瘥已,若神。
白話文:
葎草這種植物莖很細,會像藤蔓一樣生長,上面有細小的刺;花是黃白色的;果實也像麻子一樣。在農曆四、五月採集莖葉,曬乾後使用。俗稱葛葎蔓,又叫葛勒蔓。唐朝的韋宙在《獨行方》中記載,可以用來治療癩病,全身長滿瘡的人,用一擔的葎草,加兩石的水煮成一石,用來浸泡瘡,大概泡三次就會好。而《本經》這本書卻沒有記載它治療瘡的功效。另外,韋丹用它來治療膏淋(尿液混濁像米湯的疾病),將新鮮的葎草搗碎取汁三升,加入兩合的醋,空腹一次喝下,就會排出像白色汁液的尿。
又可以治療長久的痢疾變成疳病(消化不良引起的疾病),取乾燥的葎草藤蔓搗碎過篩,根據用量,用管子吹入肛門內,大概吹三四次就會痊癒,效果非常神奇。
7. 豨薟
豨薟,俗呼火杴草,《本經》不著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葉似芥菜而狹長,文粗。莖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結實,頗似鶴蝨。夏採葉,曝乾用。近世多有單服者,云甚益元氣,蜀人服之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其葉,去根、莖、花、實,淨洗曝乾。入甑中,層層灑酒與蜜蒸之,又曝。
如此九過,則已,氣味極香美。熬搗篩,蜜丸服之。云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蒸疼,腰膝無力者,亦能行大腸氣。諸州所說,皆云性寒有小毒,與《本經》意同。惟文州、高郵軍云:性熱無毒。服之補虛,安五臟,生毛髮,兼主風濕瘡,肌肉頑痹,婦人久冷尤宜服用之。
去粗莖,留枝、葉、花、實蒸曝。兩說不同。豈單用葉乃寒而有毒,並枝、花、實則熱而無毒乎?抑系土地所產而然邪?
白話文:
豨薟,俗稱火杴草。《神農本草經》沒有記載它的產地,現在到處都有。春天長出幼苗,葉子像芥菜但比較狹長,表面粗糙。莖高約二、三尺;初秋開花像菊花;秋末結果實,很像鶴蝨。夏天採收葉子,曬乾使用。
近來很多人單獨服用豨薟,說它很能補益元氣。四川人服用它的方法是:在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採摘葉子,去掉根、莖、花、果實,洗淨後曬乾。放入蒸籠中,一層層灑上酒和蜂蜜蒸,然後再曬乾。這樣反覆九次就完成了,氣味非常香甜美好。將它熬煮、搗碎、篩過後,用蜂蜜做成藥丸服用。
據說能治療肝腎的風邪,四肢麻痹,骨蒸疼痛,腰膝無力,也能夠疏通腸道之氣。各地都說它性寒且有小毒,與《神農本草經》的說法相同。只有文州和高郵軍說它性熱無毒。服用可以補虛,安五臟,生長毛髮,兼治風濕瘡,肌肉麻木,尤其適合婦女久病體寒者服用。
他們去除粗莖,留下枝、葉、花、果實蒸曬,這與前面的說法不同。難道是單獨使用葉子才會性寒有毒,連同枝、花、果實一起使用就性熱無毒嗎?還是因為各地產地不同造成的差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