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4)
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 (4)
1. 苧根
苧根,舊不載所出州土,今閩、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績布。苗高七、八尺;葉如楮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間著細穗青花;其根黃白而輕虛。二月、八月採。又有一種山苧,亦相似。謹按陸機《草木疏》云:苧一科數十莖,宿根在地中,至春自生,不須栽種。
荊、揚間歲三刈,官令諸園種之,歲再刈,便剝取其皮,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里如筋者煮之用緝。今江、浙、閩中尚復如此。孕婦胎損方所須。又主白丹,濃煮水浴之,日三、四,瘥。韋宙療癰疽發背,初覺未成膿者,以苧根、葉搗傅上,日夜數易之,腫消則差矣。
白話文:
苧根這種藥材,過去的文獻沒有記載它的產地,現在福建、四川、江蘇、浙江等地都有出產。它的皮可以拿來織布。植株高約七、八尺;葉子像楮樹葉,正面青色,背面白色,有短毛;夏天和秋天開細小的穗狀青色花;根部黃白色,質地輕而疏鬆。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收。另外還有一種山苧,外觀也很相似。
根據陸機《草木疏》的記載,苧麻一叢有數十根莖,宿根在土中,到了春天會自行長出,不需要另外種植。
在荊州、揚州一帶,一年可以收割三次,官府命令各園種植,一年收割兩次,然後剝取它的皮,用竹片刮去表面的粗糙部分,厚的地方會自然脫落,得到像筋一樣的內皮,煮過後用來紡織。現在江蘇、浙江、福建一帶仍然是這樣使用。
苧根是孕婦安胎時所需要的藥材。又可以治療白丹,將它濃煎煮水後沐浴,一天洗三、四次,病就會好。韋宙用苧根和葉搗爛敷在剛開始發作、還沒有化膿的癰疽或背瘡上,早晚更換多次,腫脹消退病就會痊癒。
2. 菰根
菰根,舊不著所出州土,今江湖陂澤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為茭草者。生水中,葉如蒲、葦輩,刈以秣馬甚肥。春亦生筍甜美,堪啖,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其歲久者,中心生白臺如小兒臂,謂之菰手。今人作菰首、非也。《爾雅》所謂蘧蔬。注云:似土菌,生菰草中,正謂此也。
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也。其臺中有黑者,謂之茭郁。其根亦如蘆根,冷利更甚。二浙下澤處,菰草最多。其根相結而生,久則並上浮於水上,彼人謂之菰葑。刈去其葉,便可耕蒔。其苗有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雕胡米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飢歲人猶採以當糧。
《西京雜記》云:漢太液池邊,皆是雕胡、紫籜、綠節,蒲叢之類。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胡。葭蘆之米,解葉者紫籜。菰之有首者,謂之綠節是也。然則雕胡諸米,今皆不貫。大抵菰之種類皆極冷,不可過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
白話文:
菰根這種植物,以前不清楚它產自哪些地方,現在在各地的湖泊沼澤中都有生長,也就是江南人稱之為茭草的植物。它生長在水中,葉子像蒲草、蘆葦之類,割下來餵馬,馬會長得很肥。春天也會長出甜美的筍,可以食用,就是我們說的菰菜,也叫做茭白。生長比較久的菰根,中心會長出像小孩手臂一樣的白色莖狀物,叫做菰手。現在人們把它叫做菰首,這是錯的。《爾雅》中說的「蘧蔬」,註解說:像土菌,生長在菰草中,指的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南方人至今還把菌類叫做菰,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菰莖中間有黑色的部分,叫做茭郁。它的根也像蘆根,但更寒涼。浙江一帶的低窪地區,菰草最多。它的根部互相交錯生長,時間久了就會一起浮在水面上,當地人稱之為菰葑。把上面的葉子割掉,就可以在那裡耕種。菰的苗有莖桿的,叫做菰蔣草。到了秋天會結籽,就是雕胡米。古人認為雕胡米是美味的食物,現在饑荒的時候,人們還是會採來當糧食。
《西京雜記》中說:漢朝太液池邊,長滿了雕胡、紫籜、綠節、蒲草等植物。菰結出的米,長安人稱之為雕胡。蘆葦的米,剝開外皮是紫色的,叫做紫籜。菰的莖狀物,叫做綠節。但雕胡這些米,現在已經不再常用了。總的來說,菰的種類都非常寒涼,不能吃太多,對身體不好。只有服用金石類藥物的人比較適合食用。
3. 赤地利
赤地利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根若菝葜,皮黑,肉黃赤;八月內採根,曬乾用。亦名山蕎麥。此下又有赤車使者條云:似香葇、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陰,出襄州。八月、九月採根,日乾。古方治大風濕痹等,赤車使者酒主之。今人稀用,亦鮮有識之者。因附見於此。
白話文:
赤地利這種植物會像藤蔓一樣纏繞在其他草木上,它的莖是紅色的;葉子是青色的,看起來像蕎麥葉;七月會開白色的花,也像蕎麥花;根部像菝葜的根,外皮是黑色的,內部是黃紅色的;在八月的時候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它又叫做山蕎麥。
下面還有另一種植物叫赤車使者的記載,它外形像香薷或蘭香,葉子和莖都是紅色的,根部是紫紅色的,生長在溪谷陰涼的地方,主要產於襄州。在八月和九月採挖根部,曬乾。古代的藥方用它來治療大風濕痺等疾病,會用赤車使者酒來主治。現在的人很少使用,也很少有人認識它。所以一併在這裡附帶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