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10)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10)

1. 鬱金香

鬱金香,文具鬱金條下。

白話文:

鬱金香味,適合用在文具的鬱金條下。

2. 薑黃

薑黃,舊不載所出州郡,今江、廣、蜀川多有之。葉青綠,長一、二尺許,闊三、四寸,有斜紋如紅蕉葉而小;花紅白色,至中秋漸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葉,不結實。根盤屈,黃色,類生薑而圓,有節。或云真者,是經種三年以上老薑,能生花,花在根際,一如蘘荷根,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處有之。八月採根,片切,曝乾。

白話文:

薑黃,過去的藥書上沒有記載它生長的地區,現在江蘇、廣東、四川等省多有種植。葉子青綠色,長一、二尺左右,寬三、四寸,有斜紋,像紅蕉葉但較小;花是紅白色,到中秋漸漸凋謝,春末才長出花來;花先長出,然後才長出葉子,不結果實。根莖盤屈,黃色,像生薑但較圓,有節。有人說真正的薑黃,是種植三年以上的老薑,可以開出花,花長在根部,像蘆葫根一樣,節堅硬,氣味辛辣,種姜的地方有。八月採收根部,切成片,曬乾。

蜀人以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甚驗。蠻人生啖,云可以祛邪辟惡。謹按鬱金、薑黃、蒁藥三物相近,蘇恭不細辨,所說乃如一物。陳藏器解紛云:蒁,味苦,色青;薑黃,味辛,溫,色黃;鬱金,味苦,寒,色赤,主馬熱病。三物不同,所用全別。又劉淵林注《吳都賦》:姜匯非一,云姜匯大如螺,氣猛近於臭,南土人搗之,以為齏菱,一名廉姜。生沙石中,姜類也。

白話文:

蜀地的人用它來治療腹部脹氣,以及婦女產後血崩攻心,效果顯著。蠻族人生吃它,說可以驅邪避惡。謹慎地比較鬱金、薑黃、蒁藥三種物品,蘇恭沒有細緻地辨別,所說的如同是同一種物品。陳藏器在《解紛》中說:蒁,味道苦,顏色青色;薑黃,味道辛辣,溫,顏色黃色;鬱金,味道苦,寒,顏色紅色,主治馬的熱性病。三種物品不同,使用完全區別。又劉淵林在《吳都賦》註解中說:姜匯不止一種,傳說姜匯像螺一樣大,氣味猛烈近於臭味,南方的土著人將它搗碎,用來做齏菱,又名廉姜。生長在沙石中,是姜類植物。

其味大辛而香,削皮,以黑梅並鹽汁漬之,乃成也。始安有之。據此廉姜亦是其類,而自是一物耳。都下近年多種姜,往往有薑黃生賣,乃是老薑,市人買生啖之,云治氣為最。醫家治氣藥大方中,亦時用之。

白話文:

生薑有強烈的辛味和香味,將其去皮,用黑梅和鹽水浸泡,就成了生薑。在始安有這種做法。以此為依據,廉姜也屬於生薑類,但本身是一種獨立的品類。近年來,京師地區有很多種生薑,經常有薑黃生賣,這種薑黃就是老薑,市面上的人買來生吃,說它治療氣滯最有效。在醫家治療氣滯的大方劑中,也經常使用薑黃。

3. 蓬莪朮

蓬莪朮其莖如錢大,高二、三尺;葉青白色,長一、二尺,大五寸以來,頗類蘘荷;五月有花作穗,黃色,頭微紫;根如生薑,而術在根下,似雞、鴨卵,大小不常。九月採,削去粗皮,蒸熟,曝乾用。此物極堅硬難搗治,用時,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即碎如粉。

白話文:

蓬莪朮的莖部如銅錢般大小,高度為二到三尺;葉片青白色,長度為一到二尺,寬度為五寸以上,外表長得頗像蘘荷;五月時開花,花朵呈黃色,花序頂端微紫;根部類似生薑,而蓬莪朮的塊莖則生長於根部下方,外型像雞或鴨的卵,大小不一。在九月採收,刮除粗糙外皮,蒸熟後曬乾即可使用。蓬莪朮非常堅硬,難以搗碎和製備。在使用時,先將蓬莪朮放入熱灰火中煨製至熟透,趁熱放入臼中搗碎,即可變成粉末狀。

古方不見用者。今醫家治積聚諸氣為最要之藥,與京三稜同用之,良。婦人藥中亦多使。

白話文:

這個古方現在很少有人使用了。現在的醫生治療積聚各種病氣,最重要的是用這個藥,與乾的莪朮一起用,效果很好。婦女的藥物中也多用它。

4. 京三稜

三稜,舊不著所出地土。今河陝、江淮、荊襄間皆有之。春生苗,高三、四尺,似茭蒲;葉皆三稜;五、六月開花,似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根,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如小鯽魚狀,體重者佳。多生淺水旁或陂澤中。其根初生成塊如附子大,或有扁者,旁生一根,又成塊,亦出苗;其不出苗,只生細根者,謂之雞爪三稜。又不生細根者,謂之黑三稜,大小不常,其色黑,去皮即白。

白話文:

京三稜,以前沒有記載它的生長地。現在中原、長江、淮河、荊襄一帶都有。春天發芽,長到三、四尺高,像茭蒲;葉子都是三棱形的;五、六月份開花,像莎草,黃紫色。霜降後採收根部,削去皮須,黃色,微苦,以像小鯽魚狀的,體重者為佳。多生長在淺水旁或湖泊沼澤中。根部剛生成時呈塊狀,像附子那麼大,或有扁平的,旁邊生出根,又成塊,也發芽;不發芽的,只長出細根的,叫做雞爪三稜。還不生細根的,叫做黑三稜,大小不一,顏色是黑色的,去皮後就是白色。

河中府又有石三稜,根黃白色,形如釵股;葉綠色,如蒲苗高及尺,葉上亦有三稜;四月開花、白色,如紅蓼花;五月採根,亦消積氣。下品別有草三稜條,云生蜀地,即雞爪三稜也。其實一類,故附見於此。一說三稜生荊楚,字當作荊,以著其地。《本經》作京,非也。今世都不復有三稜,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

白話文:

河中府還有一種石三稜,根呈黃白色,形狀像釵股,葉子是綠色的,高有一尺左右,葉子上面也有三條稜。四月開花,花朵是白色的,像紅蓼花。五月採摘根部,具有消積氣的功效。另外還有一種草三稜條,據說生長在蜀地,也就是雞爪三稜。由於它們本質上是同一類藥材,所以在此一起介紹。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三稜生長在荊楚地區,字應該寫成「荊」,以標明其產地。《本經》中寫作「京」,是不正確的。現在已經沒有三稜了,所使用的都是淮南紅蒲根。

泰州尤多,舉世皆用之。雖太醫不以為謬,蓋流習既久,用根者不識其苗,採藥者莫究其用,因緣差失,不復更辨。今三稜荊、湘、江淮水澤之間皆有。葉如莎草,極長,莖三稜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莖端開花,大體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際及淺水中。苗下即魁,其旁有根橫貫,一根則連數魁,魁上發苗;採時斷其苗及橫根,形扁長如鯽魚者,三稜也。根末將盡,一魁末發苗,小圓如烏梅者,黑三稜也。

白話文:

泰州一帶的「三稜」很多,舉世皆用。即使是太醫也不認為使用三稜是錯誤的,因為這種藥物流傳已久,用根部的人不認識它的枝苗,採藥的人也不知道它的用途,由於因緣際會而產生差錯,也不再分辨。現在,在荊州、湘水和長江、淮河的水澤之間都有三稜。它的葉子像莎草,極長,莖是三稜形的,像削過一樣,有大拇指那麼粗,高五、六尺,莖的頂端開花,大體上都像莎草,但更大,生長在水邊和淺水中。莖苗下面就是塊莖,它的旁邊有根橫著生長,一根能連接好幾個塊莖,塊莖上再長出莖苗。採摘的時候,要將它的莖苗和橫根一起切斷,形狀扁平細長,像鯽魚一樣的,那就是三稜。根部將要長完的時候,一個塊莖不再長出莖苗,小而圓,像烏梅一樣,是黑色的,那就是黑三稜。

又根之端鉤屈如爪者,為雞爪三稜,皆皮黑肌白而至輕。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剛柔,各適其用。因其形為名,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本非兩物也。今人乃妄以鳧茨、香附子為之。又本草謂京三稜,形如鯽魚;黑三稜如烏梅而輕。今紅蒲根至堅,重刻削而成,莫知形體。

白話文:

此外,根鬚的末端彎曲成爪狀的,叫做「雞爪三稜」,皮是黑色的,內部是白色的,而且非常輕。這三種本是同一個東西,只是力道有剛有柔,各有不同的用處。根據它們的形狀來命名,例如「烏頭」、「烏喙」、「雲母」、「雲華」之類,原本不是兩種東西。現在人們卻錯誤地把「鳧茨」和「香附子」作為「三稜」。另外,《本草》說,「京三稜」的形狀像鯽魚;「黑三稜」像烏梅,而且很輕。現在蒲根很堅硬,要重重地削刻才能成形,連它的形狀都不知道。

又葉扁莖圓,不復有三稜處,不知何緣名三稜也。今三稜皆獨旁引二根,無直下根。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

白話文:

現在的葉扁而莖圓,不再有三棱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還叫三稜。現在三稜的莖都只在旁邊長了兩根,沒有直接往下的根。它的形狀種類很多,大多數都像鯽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