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玉石上品卷第一 (5)

回本書目錄

玉石上品卷第一 (5)

1. 朴硝

朴硝,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芒硝生於朴硝,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舊說三物同種,初採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乃朴硝也。一名硝石樸,以硝石出於其中。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硝石也,一名芒硝。

白話文:

朴硝,生長在益州山谷有鹹水的陽面。硝石,生長在益州山谷以及武都、隴西、西羌。芒硝生長於朴硝,現在南北各地都有,但以西川的產品為佳。舊時說法是三種東西同種,最初採得它的嫩苗,用水淋取汁液,煎熬煉製而成,這就是朴硝。又名叫硝石樸,是以硝石出於其中。又用朴硝或地霜煉製而成,堅白如石頭的,就是硝石,一名芒硝。

又取朴硝,以暖水淋汁,煉之減半,投於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硝也。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別矣。然《本經》各載所出,疑是二種。而今醫、方家所用,亦不復能究其所來,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上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

白話文:

再取朴硝,用溫水淋去雜質,煉製後重量減半,放入盆中,過一夜後會長出細小的芒刺,這便是芒硝。雖然同為一物,但是提煉的方法不同,因此主治的功效也不同。然而《本經》中記載的產地不同,懷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而現在的醫生和藥方家所使用的,也不知道其來源,只是根據未提煉成塊,顏色微青者,稱為朴硝。提煉後盆中長出芒刺者,稱為芒硝,也叫做盆硝。

其芒硝底澄凝者,為硝石。朴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為真者。又按蘇恭謂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是不然也。張仲景傷寒方:承氣湯、陷胸丸之類,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胸膈中不化方,用朴硝。

白話文:

沉澱凝固的芒硝,就是硝石。朴硝藥力較強,芒硝次之,硝石效力最弱,我不知道哪個纔是真正的硝石。又參照蘇恭的說法,晉宋時期的古方,多使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的醫者,只用芒硝,鮮少提到硝石,這是不對的。張仲景的傷寒方:承氣湯、陷胸丸之類的方劑,都使用芒硝。葛洪的《肘後方》治療傷寒、時氣、溫病,也多用芒硝,治食鱠胸膈中不化的方劑,才使用朴硝。

云無朴硝者,以芒硝代皆可用也。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為真硝石,然石脾無復識者。

白話文:

如果你沒有硝石,可以用芒硝代替,都是可以用的。晉朝和宋朝之前,芒硝和硝石通用。又胡洽方的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也說沒有硝石可以用芒硝。是梁朝、隋朝之間,芒硝、硝石通用。以此來說,硝石、硝石為精緻,芒硝為粗製。所以,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的方法說:是用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為真正的硝石。但是石脾已經沒有人認識了。

又注礬石云:生者名馬牙礬,青白色,已煉成絕白,蜀人以當硝石,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故方書罕用,通以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無疑矣。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乃方俗冶煉之法有精粗,故須分別耳。

白話文:

另外,註解中的「礬石」,生於地下者稱為馬牙礬,顏色青白,經過煉製後變成純淨的白色。蜀地人將其作為硝石來使用,可見當時的硝石很難找到真正的了。因此,醫方書中很少使用硝石,通常以礬石代替。雖然現在所使用的礬石不是真正的硝石,但其功效相近,也可以通用。

《本經》中之所以記載不同州土產出的礬石,是因為不同地方的冶煉工藝有精細粗糙之分,所以需要分別記載。

至如芎藭之與蘼蕪,大戟之與澤漆,俱是一物,《本經》亦各著州土者,蓋根與苗,土地各有所宜,非別是一物。則朴硝、硝石,別著所出,亦其義也,他同此比。又有英硝者,亦出於朴硝,其狀若石英,作四、五稜,白色,瑩澈可愛,功用與芒硝頗同,但不能下利,力差小耳,亦謂之馬牙硝,蓋以類得名,近世用之最多。又金石凌法,用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白話文:

就如芎藭和蘼蕪,大戟和澤漆,都是同一種東西,《本經》也分別記載了它們的生長地,可能是根和苗適合生長在不同的土地,它們並不是不同的東西。而朴硝和硝石也分別記載了它們的出產地,也是這個道理,其他情況也是這樣。還有一種叫英硝的,也是從朴硝中產生的,它的外觀像石英,有四、五稜,白色,晶瑩剔透,很可愛,功效與芒硝差不多,只是不能瀉下,力量稍差一些,也被稱為馬牙硝,可能是因為外型類似而得名,最近很多人都用它。另外,金石凌法中使用了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藥物混合,分次服用。

詳此法出於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下有生硝條云: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其形塊大小不常,色青白,鮮見用者。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硝,彌更精好,或疑是此,乃云出於英硝,煉治之法未聞。又南方醫人論硝或小異。有著其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本草三種,竟無堅決。

白話文:

此療法的出處在唐代,不知道當時的人如何分別。另外還有「生硝」條目提到,生硝生長在茂州西山岩石縫隙間,塊狀大小不一,顏色青白色,鮮少人使用。而現在的醫生又使用一種甜硝,更加精細優良,有人懷疑是此物,但是說它產自英硝,提煉製作的方法,始終沒有人知道。另外南方醫生的論述也不太一樣,有人說《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沒有馬牙硝,各家註解的《本草》三種,也都沒有明確的說法。

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又言煎煉朴硝,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既如是,自當為馬牙硝。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自是一物,既以芒硝為朴硝,所出不應更有英硝。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朴硝味苦而微咸,《本經》言苦,《名醫別錄》以為辛,蓋誤謂硝石也。

白話文:

有人說芒硝和硝石是同一種東西,不應該重複列舉。也有人說經過煎煉的朴硝,投入盆中,經過一夜就會有細小的芒刺,既然如此,理所當然就是馬牙硝。還有人說馬牙硝也叫做英硝,是同一種東西。既然芒硝是朴硝,那麼產出的硝就不應該再有英硝了。現在各種硝的性質各不相同,道理也很容易明白,而到這種程度還會有疑惑。朴硝味道苦而微鹹,《本經》中說它是苦的,《名醫別錄》中認為它是辛辣的,這可能是誤認為硝石了。

出蜀部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則硝石也。能化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

白話文:

蜀地出產的硝石像冰雪一樣潔白,內地的硝石則呈淺黑色,它們都很脆,容易碎裂。風一吹就會結霜,像粉一樣細膩。加熱熔化後又能凝固鑄造。用甘草、豬膽汁與水一起煮,硝石溶液可減少一半,然後倒入大盆中,再加入凝水石屑,一起浸泡一整夜,就會凝結成像白石英一樣的物質,這就是芒硝。掃地霜經過煎煉而成,味道既像鹽又像苦汁,燃燒時會完全燒盡,這就是硝石。硝石能熔化金石,但它又怕火,可以讓其他石頭防火,也是天地間的神奇物質。

牙硝則芒硝是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辯,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及足下熱,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溏者,女勞得之,非水也。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

白話文:

牙硝就是芒硝。還有一種生硝,不是因為煮煉而製成的,也產自蜀地,類似朴硝但稍微堅硬一些。雖然他的論述很清晰,但與古人的說法大不相同,也不能完全相信。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了治療膀胱急、小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的方劑,由於形成黑色膿瘡,大便一定發黑,腹部腫脹得像水一樣,大便稀溏的,是婦女勞累引起的,不是水中毒。腹滿的人難以治療,硝石礬石散可以治療。

硝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二物等之,合夾絹篩,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復取微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用無皮者。《千金方》硝石用二分,礬石用一分。劉禹錫《傳信方》,著石旻山人甘露飲療熱壅涼膈,上歐積滯。

白話文:

將硝石熬成黃色,將礬石燒至汁液完全蒸發,兩種藥材等量混合,一起磨碎過篩,用大麥粥汁送服一勺,每天服用三次,穿厚衣服蓋好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疾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正黃色,大便呈正黑色。大麥要使用去皮的。《千金方》中硝石的用量為二分,礬石的用量為一分。劉禹錫《傳信方》中石旻山人甘露飲用於治療熱壅涼膈,嘔吐積滯上沖。

蜀朴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先搗篩朴硝成末後,以白蜜和令勻,便入新青竹筒,隨小大者一節,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卻入炊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內,其虛處出其上,不妨甑簞即得,候飯熟取出,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以竹篦攪,勿停手,令至凝即藥成,收入閤中。如熱月即於冷水中浸缽,然後攪。

每食後或欲臥時含一匙半匙,漸漸咽之。如要通轉亦得。

白話文:

川貝母研磨成細末,每大斤的川貝母,冬天用十三兩蜜,春天、夏天、秋天用十二兩蜜。先將川貝母搗碎成末,再與白蜜均勻混合。然後將混合物放入新的青竹筒中,竹筒的大小以能裝半筒藥材為宜。將竹筒放入蒸籠中,讓藥材在飯內蒸熟。蒸的時候,要讓竹筒上端露出鍋外,不要讓飯水淹沒竹筒。待飯熟後,取出竹筒,趁熱用紗布過濾到瓷碗中。用竹篦攪拌過濾的藥液,不要停手,直到藥液凝固成膏狀。將藥膏放入盒中保存。如果是在炎熱的月份,可以在冷水中浸泡瓷碗,然後再攪拌藥液。

每餐後或準備睡覺時,含服一匙半到一匙,慢慢吞下。如果要通便,也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