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玉石上品卷第一 (5)

回本書目錄

玉石上品卷第一 (5)

1. 朴硝

朴硝,生益州山谷有鹹水之陽。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芒硝生於朴硝,今南北皆有之,而以西川者為佳。舊說三物同種,初採得其苗,以水淋取汁,煎煉而成,乃朴硝也。一名硝石樸,以硝石出於其中。又煉朴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乃硝石也,一名芒硝。

又取朴硝,以暖水淋汁,煉之減半,投於盆中,經宿而有細芒生,乃芒硝也。雖一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別矣。然《本經》各載所出,疑是二種。而今醫、方家所用,亦不復能究其所來,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朴硝。煉成盆中上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盆硝。

其芒硝底澄凝者,為硝石。朴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未知孰為真者。又按蘇恭謂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是不然也。張仲景傷寒方:承氣湯、陷胸丸之類,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傷寒、時氣、溫病,亦多用芒硝,惟治食鱠胸膈中不化方,用朴硝。

云無朴硝者,以芒硝代皆可用也。是晉宋以前,通用朴硝、芒硝矣。又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亦云無硝石用芒硝。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石矣。以此言之,朴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隱居引皇甫士安煉硝石法云:乃是取芒硝與石脾合煮成為真硝石,然石脾無復識者。

又注礬石云:生者名馬齒礬,青白色,已煉成絕白,蜀人以當硝石,是硝石當時已為難得其真矣。故方書罕用,通以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代,若然今所用者,雖非真識,而其功效既相近,亦可通用無疑矣。其《本經》所以各載所出州土者,乃方俗冶煉之法有精粗,故須分別耳。

至如芎藭之與蘼蕪,大戟之與澤漆,俱是一物,《本經》亦各著州土者,蓋根與苗,土地各有所宜,非別是一物。則朴硝、硝石,別著所出,亦其義也,他同此比。又有英硝者,亦出於朴硝,其狀若白石英,作四、五稜,白色,瑩澈可愛,功用與芒硝頗同,但不能下利,力差小耳,亦謂之馬牙硝,蓋以類得名,近世用之最多。又金石凌法,用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相參,次第下之。

詳此法出於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下有生硝條云:生茂州西山岩石間,其形塊大小不常,色青白,鮮見用者。而今醫家又用一種甜硝,彌更精好,或疑是此,乃云出於英硝,煉治之法未聞。又南方醫人論硝或小異。有著其說云: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無馬牙硝,諸家所注本草三種,竟無堅決。

或言芒硝、硝石本是一物,不合重出。又言煎煉朴硝,投於盆中,經宿乃有細芒,既如是,自當為馬牙硝。又云馬牙硝亦名英硝,自是一物,既以芒硝為朴硝,所出不應更有英硝。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至若此之惑也。朴硝味苦而微咸,《本經》言苦,《名醫別錄》以為辛,蓋誤謂硝石也。

出蜀部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以水合甘草、豬膽煮之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屑,同漬一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如解鹽而味辛苦,燒之成焰都盡,則硝石也。能化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

牙硝則芒硝是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朴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辯,然與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張仲景《傷寒論》療膀胱急,小腹滿,身盡黃,額上黑及足下熱,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溏者,女勞得之,非水也。腹滿者難療,硝石礬石散主之。

硝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二物等之,合夾絹篩,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重衣復取微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大麥用無皮者。《千金方》硝石用二分,礬石用一分。劉禹錫《傳信方》,著石旻山人甘露飲療熱壅涼膈,上歐積滯。

蜀朴硝成末,每一大斤,用蜜,冬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先搗篩朴硝成末後,以白蜜和令勻,便入新青竹筒,隨小大者一節,著藥得半筒以上即止,不得令滿,卻入炊甑中,令有藥處在飯內,其虛處出其上,不妨甑簞即得,候飯熟取出,承熱綿濾入一瓷缽中,以竹篦攪,勿停手,令至凝即藥成,收入閤中。如熱月即於冷水中浸缽,然後攪。

每食後或欲臥時含一匙半匙,漸漸咽之。如要通轉亦得。

白話文:

朴硝,生長在益州山谷裡,有鹹水的地方的向陽面。硝石,生長在益州山谷以及武都、隴西、西羌等地。芒硝是從朴硝衍生出來的,現在南北各地都有,但以西川產的品質最佳。以前的說法認為這三種東西是同一種,最初採收其苗,用水淋洗取得汁液,煎煮煉製而成,就是朴硝。它又被稱為硝石樸,因為硝石是從它裡面產生的。再把朴硝或地霜煉製,變成堅硬潔白如石頭的東西,就是硝石,又名芒硝。

另外,取朴硝,用溫水淋洗取得汁液,煉製到剩下一半,倒入盆中,過一夜就會長出細小的芒刺,這就是芒硝。雖然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名稱不同,但是煉製方法不同,所以治療功效也不同。《本經》各自記錄了它們的產地,可能是因為它們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而現在的醫生和藥方中使用的,也無法考究它們的來源,只是把沒有煉成塊狀、顏色微青的叫做朴硝,把煉製後盆子上面長出芒刺的叫做芒硝,也稱作盆硝。

而芒硝底部沉澱凝結的,叫做硝石。朴硝的藥力最強,芒硝次之,硝石更緩和,不知道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根據蘇恭的說法,晉宋時期的古方,多使用硝石,很少使用芒硝。而近代的醫生,只使用芒硝,很少提到硝石,這是不對的。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承氣湯、陷胸丸等方劑,都是使用芒硝。葛洪的《肘後方》治療傷寒、時氣、溫病,也多用芒硝,只有治療吃生魚片導致胸膈不消化的方子,才用朴硝。

如果沒有朴硝,用芒硝代替也可以。可見晉宋以前,朴硝、芒硝是通用的。胡洽的方子中,十棗湯使用芒硝,大五飲丸使用硝石。也說沒有硝石,可以用芒硝代替。可見梁、隋年間,芒硝、硝石是通用的。由此看來,朴硝、硝石是精細的,芒硝是粗糙的。所以陶弘景引用皇甫士安煉硝石的方法說:是用芒硝和石脾一起煮才能成為真正的硝石,但是石脾已經沒有人認識了。

陶弘景在註解礬石時說:生的礬石叫做馬齒礬,青白色,煉製後變得非常潔白,蜀地的人把它當作硝石使用,說明當時硝石已經很難得到真的了。所以藥方中很少使用,通常用其他東西代替,雖然現在用的不是真的,但是它們的功效相似,可以通用沒有問題。《本經》之所以各自記錄它們的產地,是因為各地煉製的方法有精細和粗糙之分,所以要區分開來。

就像芎藭和蘼蕪、大戟和澤漆,都是同一種植物,《本經》也各自記錄它們的產地,是因為根和苗,適合生長的土地不同,並不是不同的東西。朴硝和硝石分別記錄產地,也是這個道理,其他情況可以類比。還有一種英硝,也是從朴硝中產生,形狀像白色石英,有四五個稜角,白色,晶瑩剔透,功效和芒硝很相似,但是不能瀉下通便,藥力稍弱,也叫做馬牙硝,大概是因為形狀像牙齒而得名,近來使用得最多。還有煉金石的方法,是用馬牙硝、芒硝、朴硝、硝石四種東西混合,按順序使用。

詳細地看這個方法是唐代出現的,不知道當時是如何區分的。還有生硝的記載說:生長在茂州西山的岩石間,形狀大小不一,顏色青白,很少有人使用。而現在的醫生又使用一種甜硝,更加精純優良,有人懷疑是這種生硝,說它出自英硝,但煉製方法沒有聽說過。南方醫生對硝的看法略有不同。有人認為:本草有朴硝、硝石、芒硝,而沒有馬牙硝,各家註解本草時,對這三種的說法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芒硝、硝石本來就是同一種東西,不應該重複列出。也有人說把煎煮煉製的朴硝,倒入盆中,過一夜就會長出細小的芒刺,既然如此,就應該是馬牙硝。還有人說馬牙硝也叫英硝,本來就是一種東西,既然把芒硝當成朴硝,就不應該再有英硝。現在各種硝的形態各不相同,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卻造成了這樣的疑惑。朴硝的味道苦而微鹹,《本經》說是苦的,《名醫別錄》卻認為是辛的,大概是誤以為是硝石了。

產自蜀地的朴硝潔白如冰雪,內地的稍黑,都非常酥脆易碎,風吹就結成霜粉狀,加熱就會融化沸騰,也可以熔鑄成型。用水混合甘草、豬膽一起煮到剩下一半,倒入大盆中,再加入凝水石屑,一起浸泡一夜,就會凝結成像白色石英一樣的東西,這就是芒硝。掃地上的霜煎煮煉製而成,像解鹽一樣,味道辛苦,燃燒會發出火焰,並且完全燒盡,這就是硝石。它能溶解金石,而且它本身也怕火,但是又能抑制其他石頭抵抗火,也是天地間神奇的物質。

牙硝就是芒硝。還有一種生硝,不是煮煉形成的,也產自蜀地,類似朴硝,但是更堅硬一些。他們的說法雖然辯證,但是和古人的說法相差甚遠,也不能完全相信。張仲景的《傷寒論》治療膀胱急迫,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因此得了黑癉病,大便一定發黑,肚子脹滿像水一樣,大便稀溏,這是由於女性勞累造成的,不是腹水。腹脹難以治療,用硝石礬石散來治療。

把硝石熬黃,把礬石燒到汁液乾枯,兩種藥等分,混合後用細絹篩過,用大麥粥汁調和服用一勺,每天三次,多穿衣服捂出微汗,疾病就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會恢復正常的黃色,大便會恢復正常的黑色。大麥要用沒有外皮的。《千金方》中硝石用二分,礬石用一分。劉禹錫的《傳信方》中,記載石旻山人的甘露飲,治療熱壅涼膈,嘔吐積食。

蜀地的朴硝製成粉末,每一大斤,用蜂蜜,冬天用十三兩,春、夏、秋用十二兩,先搗篩朴硝成粉末,然後用白蜂蜜攪拌均勻,裝入新的青竹筒,按照竹筒大小,裝到一半以上就可以,不要裝滿,然後放入蒸鍋中,讓有藥的地方在飯裡面,空的地方在上面,不影響使用蒸格,等飯熟後取出,趁熱用綿布過濾到瓷碗中,用竹篦攪拌,不要停手,攪到凝固藥就成了,收入櫃子裡。如果是熱的月份,就把碗浸在冷水中,然後再攪拌。

每次飯後或者要睡覺時含服一匙或半匙,慢慢嚥下。如果想通便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