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8)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8)

1. 海帶

海帶,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海帶

【古代文字】 海帶,其葉似昆布,唯較小而薄,邊緣皺屈,色碧綠。生海南、東海中,或生於石上。春間採得,鹽醃乾用。

【現代白話文】 海帶的葉子形狀像昆布,但較小而薄,邊緣皺縮,顏色碧綠。生長在海南、東海中,或生長在岩石上。在春季採集,用鹽醃漬後晾乾使用。

海藻

【古代文字】 海藻,有昆布、裙帶菜、石花、髮菜、龍鬚菜等名,皆生於海水中。

【現代白話文】 海藻,有昆布、裙帶菜、石花、髮菜、龍鬚菜等名稱,都生長在海水中。

2. 昆布

昆布,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昆布

簡介:

昆布,海藻類,產於中國沿海,味甘鹹,性寒。

功效:

  • 消痰利水,消渴除熱。
  • 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熱病口渴等症。
  • 可入煎劑、丸劑、散劑使用。

海藻

簡介:

海藻,生長於海中,味鹹,性寒。

功效:

  • 軟堅散結,消癭瘤。
  • 治療瘰癧、乳癖、結核、腹痛等症。
  • 可入煎劑、丸劑、散劑使用。

3. 垣衣

垣衣,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原古代文字:

垣衣,文具海藻條下。

現代白話文:

垣衣,是一種長在水中的海藻類植物。

4. 陟釐

陟釐,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陟釐

海藻條

海藻,味鹹寒,無毒。主治熱病煩渴,瘖啞不語,癭瘤瘰癧,婦人血崩帶下,赤白帶下,小兒驚風,目赤爛瘡,傷口出血不止,吐血,下血,尿血,崩血,肺痿咳嗽,胸中痰飲,吐水。

5. 井中苔

井中苔,文具海藻條下。

白話文:

井中苔

【原文】 井中苔,味鹹,滑無毒。

【白話文】 井中的苔蘚,味道鹹,滑而不毒。

6. 昨葉荷草

昨葉荷草,文具海藻條下。(海藻條有圖經曰:瓦松,即下條昨葉荷草也)

白話文:

昨日摘取的荷葉和海苔條下面。(《圖經》中說:瓦松,就是下條所說的昨葉荷草。)

7. 鳧葵

鳧葵葉似蓴,莖澀,根甚長,花黃色;水中極繁盛。謹按《爾雅》:莕謂之接余,其葉謂之苻。郭璞以為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江東人食之。《詩·周南》所謂參差荇菜是也。陸機云:白莖,葉紫赤色,正圓,徑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大如釵股,上青下白,鬻其白莖,以苦酒浸脆美,可以按酒,今人不食,醫方亦鮮用。

白話文:

鳧葵的葉子像浮萍,莖是澀的,根非常長,花是黃色的;在水中生長極其茂盛。根據《爾雅》的記載:莕是鳧葵的別稱,它的葉子叫做苻。郭璞認為鳧葵叢生在水中,葉子圓圓的,在莖的頂端,長短隨水深淺而變化。江東人吃鳧葵。《詩經·周南》中提到的參差荇菜就是鳧葵。陸機說:鳧葵的莖是白色的,葉子是紫紅色的,正圓形,直徑一寸多,漂浮在水面上。它的根在水底,像釵股一樣粗大,上部是青色的,下部是白色的。把它的白色莖稈曬乾,用苦酒浸泡,變得脆嫩美味,可以下酒。現在的人不習慣吃它了,醫學上很少用這種藥材。

8. 鱧腸

鱧腸,即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云:苗似旋覆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發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

白話文:

鱧腸,就是蓮子草。過去不知道它產於哪個州郡,只知道它生長在潮濕的土地上。現在各地都有,南方尤其多。鱧腸有兩種:一種葉子像柳葉,但更光滑,莖像馬齒莧,高一、二尺左右。花細小而白色,果實像小蓮蓬。蘇恭說:苗像旋覆花的,就是這種了。另一種苗和梗乾枯瘦弱,很像蓮花,但它是黃色的。果實也像小蓮蓬,但是是圓形的。南方人稱它為蓮翹。無論是哪一種,摘下它的苗後,都會有汁液流出,而且很快就會變成黑色。所以,人們常常用它當作烏髭發藥,俗稱旱蓮子。

三月、八月採,陰乾,亦謂之金陵草。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發,變白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後收採,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內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

白話文:

在三月和八月採摘金陵草,曬乾後也可以稱為金陵草。在孫思邈的《千金·月令》中記載,金陵草可以使鬍鬚和頭髮生長,並將白髮變黑。金陵草煎方的配方如下:

金陵草一斤,在六月以後採收,選擇沒有泥土的,不用清洗,必須是青嫩的,沒有黃葉混雜,才能搗爛研磨,用新布絞取汁液,再用紗絹過濾,使渣滓盡除,放入通油器皿中盛裝,在太陽底下煎煮。五天後,再取生薑一斤絞汁,白蜜一斤,混合在一起煎煮,中間用柳木篦子攪拌,不要停手,使藥液均勻調和。

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藥成矣。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製為佳,其效甚速。

白話文:

另在中午煎熬它,一直到像稀粥一樣,藥就製作完成了。每日早晚各服一匙,用溫酒一盞化開後服用。如果想要做成藥丸,在中午再煎熬,直到可以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依之前的服用藥丸的方法,用溫酒送服三十丸藥丸,可以及時製作多做一些以備不時之需,效果很快就能顯現出來。

9. 蒟醬

蒟(音矩)醬,生巴蜀,今夔川嶺南皆有之。昔漢武使唐蒙曉諭南越。南越食蒙以蒟醬,蒙問所從來,答曰:西北牂牁江廣數里,出番禺城下。武帝感之,於是開牂牁、越嶲也。劉淵林注《蜀都賦》云:蒟醬緣木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青,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辛香、溫,調五臟。

白話文:

蒟醬,產於巴蜀,現在四川、廣東都有。以前漢武帝派唐蒙去曉諭南越王,南越王用蒟醬招待唐蒙,唐蒙問蒟醬從哪裡來,回答說:從西北牂牁江,寬數裏,流出番禺城下。漢武帝聽了很感興趣,於是開闢了牂牁、越嶲。劉淵林在《蜀都賦》中寫道:蒟醬附生在樹上生長,它的果實像桑椹,成熟時是青色的,長二到三寸。用蜂蜜醃漬後食用,辛香溫暖,能調和五臟。

今云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大,實皮黑肉白,其苗為浮留藤,取葉合檳榔食之,辛而香也。兩說不同小異。然則淵林所云:乃蜀種,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今惟貴蓽撥而不尚蒟醬,故鮮有用者。

白話文:

現在說到蔓生植物,葉子像王瓜形狀,但厚而且大,果實的皮是黑色的,果肉是白色的,它的苗是浮留藤。取它的葉子合和檳榔一起食用,味道辛辣而香。兩種說法沒有什麼大的不同。然而淵林所說的:是四川品種,像如今這個說法,是海南流傳至今的說法。現在只重視蓽撥,而不重視蒟醬,所以很少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