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7)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7)

1. 葒草

葒草,即水紅也,舊不著所出州郡,云生水旁,今所在下濕地皆有之。似蓼而葉大,赤白色,高丈餘。《爾雅》云:紅,籠古。其大者,(蘬丘追切)。鄭詩云:隰有游龍是也。陸機云:一名馬蓼。《本經》云:似馬蓼而大。若然,馬蓼自是一種也。五月採實,今亦稀用。但取根莖作湯,捋腳氣耳。

白話文:

葒草,就是水紅,過去的古籍並沒有記載它產於哪個州郡,只說它生長在水邊,現在各地低窪潮濕的地方都有。它的葉子像蓼草的葉子,只不過更大,顏色是淡紅的,長一丈多。爾雅中說:紅,籠古。其中較大的「祭」,讀作「籠故」。鄭玄注詩經說:隰中有遊龍,是指這種植物。陸機說:葒草又名馬蓼。《本經》中說:葒草很像馬蓼,但比馬蓼長得更大。如果是這樣,那麼馬蓼就是另外一種植物了。在五月採摘葒草的果實入藥,現在這種用法已經比較罕見了。現在通常只把葒草的根莖煎煮成湯,用來治療腳氣。

2. 海藻

海藻,生東海池澤,今出登、萊諸州海中。凡水中皆有藻。《周南詩》云:於以採藻,於沼於沚是也。陸機云:藻,水草,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莖如釵股,葉如蓬蒿,謂之聚藻,扶風人謂之藻聚,為發聲也。二藻皆可食,熟挼其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佳美,荊楊人饑荒以當穀食。

白話文:

海藻生長在東海的池沼中,現在出產在登州、萊州等州的海中。凡是水中都有海藻。《周南詩》中說:「於以採藻,於沼於沚」,說的就是這個。陸機說:海藻是水草,生長在水底。有兩種:一種葉子像雞蘇,莖像筷子,長四、五尺;另一種莖像釵股,葉子像蓬蒿,叫做聚藻,扶風人稱之為藻聚,是為了發出聲音。兩種海藻都可以食用,煮熟後可以去除腥味,用米麵粉蒸熟做成食物,非常美味。荊楊地區的人在饑荒時用海藻充當地穀物食用。

今謂海藻者,乃是海中所生,根著水底石上,黑色如亂髮而粗大少許,葉類水藻而大,謂之大葉藻。《本經》云:主癭瘤是也。海人以繩繫腰,沒水下刈得之,旋繫繩上。又有一種馬尾藻,生淺水中,狀如短馬尾,細黑色,此主水癊,下水用之。陶隱居云:《爾雅》所謂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

白話文:

現在人們所說的海藻,是生長在海中的。根部附著在水底的石頭上,呈黑色,像雜亂的頭髮一樣粗大而稀少。葉子像水藻但更大,因此稱之為大葉藻。《本經》上說:海藻主治癭瘤。海中採藻的人用繩子繫在腰間,潛入水中將海藻割下來,然後旋轉地繫在繩子上。還有一種馬尾藻,生長在淺水中,形狀像短馬尾,細而呈黑色,這種藻類主治水腫,可用於治療水腫。陶隱居說:《爾雅》中所謂的綸(絲繩)像綸(編織物),組(編織物)像組(編織物),東海中有這種藻類。

今青苔紫菜,皆似綸。昆布亦似組,恐即是此也。而陳藏器乃謂綸組,正謂此二藻也。謹按《本經》:海藻一名藫。而《爾雅》謂藫為石衣,又謂𧂇(徒南切)名海薻(與藻同),是海藻自有此二名,而註釋皆以為藥草,謂綸組乃別草。若然隱居所云:似近之藏器之說,亦未可的據。

白話文:

現在的青苔和紫菜,都像絲織的繩子。昆布也像帶子,恐怕這就是它(綸組)了。而陳藏器卻認為綸組,正是這兩種海藻。謹按《本經》:海藻一名藫。而《爾雅》則認為藫是石衣,又稱𧂇(讀音同徒南)為海薻(與藻同)。由此可見,海藻自有這兩種名稱,而註釋都認為它們是藥草,認為綸組是另外一種草。如果真是這樣,隱居所說的:這兩種海藻接近於陳藏器的說法,也是不足以採信的。

又註釋以石衣為水苔,一名石發,石發即陟釐也,色類似苔而粗澀為異。又云藫葉似䪥(音薤)而大,生海底。且陟釐下自有條,味性功用與海藻全別。又生江南池澤,乃是水中青苔,古人用以為紙,亦青黃色,今注以為石發是也。然則藫與𧂇皆是海藻之名,石發別是一類無疑也。

白話文:

又註解把石衣當成水苔,另有一個名稱叫做石發,石發就是陟釐,顏色類似水苔,但粗糙乾燥是兩者的不同之處。又說藫葉像薤葉但較大,生長在海底。另外,陟釐上自動有紋路,味道、屬性和功用都與海藻完全不同。它也生長在江南的池塘沼澤中,即是水中青苔,古人用它來製紙,顏色也青黃色,現代人解釋為石發也就是這個。那麼,藫和陟釐都是海藻的名稱,石發則是另外一種,毫無疑問。

昆布,今亦出登、萊諸州,功用乃與海藻相近也。陶又云:凡海中菜,皆療癭瘤結氣,青苔紫菜輩亦然。又有石帆如柏、主石淋。水松如松,主溪毒。《吳都賦》所謂草則石帆、水松。劉淵林注云:石帆生海嶼石上,草類也,無葉,高尺許。其華離樓相貫連,死則浮水中,人於海邊得之,稀有見其生者。

白話文:

昆布,現在也在登州、萊州等地出產,功效和海藻相似。陶弘景又說:凡是海中生長的菜類,都能治療腫瘤、結氣,青苔、紫菜等也是如此。此外,還有一種像柏樹一樣的石帆菜,可以治療石淋。還有一種像松樹的水松,可以治療溪毒。《吳都賦》中提到的草類有石帆和水松。劉淵林注釋說:石帆生長在海島的石頭上,是一種草本植物,沒有葉子,高約一尺。它的花朵呈離樓狀,相互連接,死後漂浮在水中,人們在海邊才能找到它,很少有人見過它生長。

水松藥草,生水中,出南海交趾是也。紫菜,附石生海上,正青,取干之,則紫色,南海有之。東海又有一種海帶,似海藻而粗且長。登州人取干之,柔韌可以系束物。醫家用下水,速於海藻、昆布之類。石發,今人亦干之作菜,以齏臛啖之尤美。青苔,可以作脯食之,皆利人。

白話文:

水松藥草,生長在水中,出產於南海交趾。紫菜,附著在石頭上生長在海上,呈青色,採摘後乾燥,則變成紫紅色,南海有此產物。東海還有一種海帶,類似海藻但是較粗且長。登州人採摘後乾燥,柔軟且韌性好,可以用來捆紮物品。醫家使用時用水浸泡,比海藻、昆布等藥物見效快。石發,現在的人也將其乾燥後當菜食用,拌入肉食中食用尤為美味。青苔,可以做成醃製食品食用,這些都是對人體有益的東西。

苔之類,又有井中苔,生廢井中,並井藍,皆主熱毒。又上有垣衣條云:生古垣牆陰。蘇恭云: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生石上者,名昔邪。屋上生者,名屋遊。大抵主療略同。陸龜蒙《苔賦》云:高有瓦松,卑有澤葵,散岩竇者曰石發,補空田者曰垣衣,在屋曰昔邪,在藥曰陟釐是也。瓦松,生古瓦屋上,若松子,作層。

白話文:

苔蘚的種類,還有井中苔,生長在廢棄的井中,和井欄上,都主治熱毒。另外上面垣衣條說:生長在古牆北陰處。蘇恭說:就是古牆北陰青苔衣。生長在石頭上的,叫昔邪。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屋遊。基本主治略同。陸龜蒙《苔賦》中說:高處有瓦松,低處有澤葵,散佈在岩石縫隙中的叫石發,填補在空田中的叫垣衣,在屋頂上的叫昔邪,在藥物中叫陟釐。瓦松,生長在古瓦屋頂上,像松子,呈層狀。

澤葵,鳧葵也。雖曰異類,而皆感瓦石而生,故陸推類而云耳。今人罕復用之,故但附見於此。瓦松,即下條昨葉荷草也。《廣志》謂之蘭香。段成式云:或言構木上多松,栽土木氣泄,則生瓦松,然亦不必爾。今醫家或用作女子行經絡藥。陟釐,古方治虛冷下痢最要。範汪治腹中留飲,有海藻丸

白話文:

澤葵,也叫作鳧葵。雖然它們不是同類,但都是受到瓦石的激發而生長的,所以才把陸地的葵類推而廣之,全都稱為葵。現在的人很少再使用這種葵了,所以只是附帶地提到它。瓦松,就是下條所說的昨葉荷草。《廣志》中稱它為蘭香。段成式說:有人說在構木上長了很多松樹,土壤中的木氣泄露了,就會長出瓦松,但其實不一定如此。現在的醫生有時會用它作為女子月經不調的藥物。陟釐,古代藥方用它來治療虛弱、手腳冰冷、腹瀉等症狀,是十分重要的藥物。範汪用來治療腹中積存飲水的藥,有海藻丸。

又有癭酒方,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聚干,末,服方寸匕,日三。不過兩劑皆瘥。《廣濟》療氣膀胱急妨宜下氣昆布臛法:高麗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鹹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熟,擘長三寸,闊四、五分,仍取蔥白一握,二寸切斷,擘之,更煮,令昆布極爛,仍下鹽、酢、豉、糝調和,一依臛法,不得令鹹酸,以生薑橘皮、椒末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海藻亦依此法,極下氣,大效。

白話文:

還有一種癭酒方,用海藻一斤,用絲綢袋子裝著,以二升清酒浸泡,春夏兩天,秋冬三天,一次服兩合(酒器單位),每天三次。酒喝完後,再照前法喝一合,渣滓聚積乾燥後,磨成粉末,一次服方寸大小的一匙,每天三次。不過兩劑皆癒。

廣濟中記載的治療氣膀胱急,需要降氣的昆布臛方法:高麗昆布一斤,用白米泔水浸泡一晚,洗去鹹味,加水一斗,煮到快熟,切成三寸長,四、五分寬,再取一握蔥白,切成二寸長,切碎,繼續煮,使昆布極爛,再加入鹽、醋、豉、糝調和,依照臛的做法,不要讓它太鹹太酸,再加入生薑、橘皮、辣椒粉等調和,宜食粱米、粳米飯。海藻也依照此法,能極力降氣,效果顯著。

無所忌。

白話文:

此處未提供中醫古代文字,因此無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