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6)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6)
1. 小薊根
小薊根,《本經》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俗名青刺薊,苗高尺余,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北人呼為千針草。當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時,並根作茹,食之甚美。四月採苗,九月採根,並陰乾入藥,亦生搗根絞汁飲,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驗。大薊根苗與此相似,但肥大耳,而功力有殊,破血之外,亦療癰腫。小薊專主血疾。
白話文:
小薊根,《神農本草經》沒有記載它的產地,現在到處都有。俗稱青刺薊,植株高約一尺多,葉子有很多刺,中心長出花,花頭像紅藍花但顏色是青紫色,北方人稱它為千針草。當二月植株剛長出二、三寸高時,連根一起煮來吃,味道很好。四月採集莖葉,九月採集根部,都陰乾後入藥,也可以將新鮮的根搗爛絞汁飲用,用來止吐血、流鼻血、下血都有效。大薊的根和莖葉與小薊相似,只是比較肥大而已,功效也不同,除了能破血,還能治療癰腫。小薊主要針對血方面的疾病。
2. 大薊根
大薊根,文具小薊根條下。
白話文:
大薊根的功效和作用,可以參考小薊根的相關說明。
3. 艾葉
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者為佳。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而葉背白,以苗短者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葉,曝乾,經陳久方可用。俗間亦生搗葉取汁飲,止心腹惡氣。古方亦用熟艾拓金瘡。又中風掣痛,不仁不隨。
並以干艾斛許,揉團之,內瓦甑中,並下塞諸孔,獨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一時,久知矣。又治癩,取於艾隨多少,以浸曲釀酒如常法,飲之,覺痹即瘥。近世亦有單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湯空腹飲之,甚補虛羸,然亦有毒,其毒發,則熱氣衝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瘡出血者,誠不可妄服也。
白話文:
艾葉,以前不太清楚它產於哪個地方,只說它生長在田野,現在到處都有,以長在道路兩旁的為最好。據說這種艾草用來做艾灸,治療各種疾病效果特別好。初春時,艾草會像蒿草一樣長出幼苗,莖的樣子像蒿草,但葉子的背面是白色的,以幼苗矮小的為佳。在農曆三月初三、五月初五採摘葉子,曬乾,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才能使用。民間也有人將新鮮艾葉搗爛取汁飲用,用來止住心腹部的惡氣。古代的藥方也用熟艾來敷金瘡。
另外,對於中風引起的抽搐疼痛、麻木不仁、肢體不聽使喚,可以用一斛左右的乾燥艾草,揉成團,放入瓦製的蒸鍋中,把蒸鍋所有的孔都塞住,只留一個小孔,將疼痛的部位對著蒸鍋的小孔下方,燒艾草一小時左右,效果就會顯現。
又,治療癩病,取適量艾草,浸泡在酒麴中像平常釀酒一樣釀造,飲用後如果感覺到麻痺感,病就會好轉。近來也有人單獨服用艾草,有人用蒸熟的木瓜將艾草搓成丸狀服用,也有人將艾草煮成湯空腹飲用,對身體虛弱的人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但是艾草也有毒性,毒性發作時,會感到熱氣往上衝,出現狂躁無法控制的情況,甚至會攻擊眼睛導致生瘡出血,因此絕對不能亂服用艾草。
4. 水萍
水萍,生雷澤池澤,今處處溪澗水中皆有之。此是水中大萍,葉圓,闊寸許,葉下有一點如水沫,一名芣菜,《爾雅》謂之蓱。其大者曰蘋是也。周南詩云:於以採蘋。陸機云:水中浮萍粗大者,謂之蘋。季春始生,可糝蒸,以為茹。又可用苦酒淹,以按酒,三月採,曝乾。
蘇恭云:此有三種:大者曰蘋;中者荇菜,即下鳧葵是也;小者水上浮萍,即溝渠間生者是也。大蘋,今醫方鮮用。浮萍,俗醫用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甚有功。其方用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四物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汗出乃瘥。又治惡疾遍身瘡者,取水中浮萍濃煮汁,漬浴半日,多效,此方甚奇古也。
白話文:
水萍,生長在雷澤和池澤等水域,現在到處的溪流和水裡都有。這是一種水中大型的浮萍,葉子圓形,大約一寸寬,葉子下面有一個像水泡的小點,也叫做芣菜,《爾雅》稱它為蓱。其中比較大的就叫做蘋。《詩經·周南》說:「用它來採摘蘋。」陸機說:「水中漂浮的浮萍粗大者,就叫做蘋。」它在春季末開始生長,可以把它切碎蒸熟來吃。也可以用苦酒醃製,當作下酒菜。三月採摘,曬乾儲存。
蘇恭說:「水萍有三種:大的叫做蘋;中等的叫做荇菜,也就是鳧葵;小的就是水面上漂浮的浮萍,也就是水溝裡生長的那種。」大的蘋,現在醫方很少使用。浮萍,民間醫生用來治療時行的熱病,也能夠發汗,效果很好。它的藥方是:用四月十五日採的浮萍草一兩,麻黃去掉節根,桂心,炮裂去除臍皮的附子各半兩,這四種藥材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半分生薑,煎到剩下六分,不拘時間,連藥渣一起趁熱喝下,發汗後病就會好。另外,治療全身長瘡的惡疾,可以用濃煮的浮萍汁液浸泡身體半天,效果很好,這個方子非常奇特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