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2)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中品之下卷第七 (2)

1. 防己

防己,生漢中川穀,今黔中亦有之。但漢中出者,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而香,莖梗甚嫩,苗葉小類牽牛。折其莖,一頭吹之,氣從中貫,如木通類。它處者青白虛軟,又有腥氣,皮皺,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二月、八月採,陰乾用。木防己雖今不入藥,而古方亦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防己地黃、五物防己、黃耆六物等湯。深師療膈間支滿,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吐下之乃愈。木防己湯主之。木防己二兩,石膏二枚(雞子大,碎,綿裹),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虛者便愈。實者三日復發汗,至三日復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芒硝三合。

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分再服,微下利則愈。禁生蔥。孫思邈療遺溺,小溲澀,亦用三物木防己湯。

白話文:

防己這種藥材,生長在漢中一帶的山谷,現在貴州一帶也有。但是漢中產的,剖開後紋路像車輪的輻條一樣散開,顏色黃而氣味芳香,莖很嫩,幼苗的葉子有點像牽牛花。折斷它的莖,從一頭吹氣,氣可以從中間穿透,像木通一樣。其他地方產的,顏色青白,質地鬆軟,有腥味,外皮皺皺的,上面有像釘子一樣的小凸起,稱為木防己。在農曆二月、八月採收,陰乾後使用。木防己雖然現在不入藥,但古代的藥方也通用。

張仲景治療傷寒時,有使用加減木防己湯,以及防己地黃湯、五物防己湯、黃耆六物湯等。深師治療橫膈膜之間脹滿,病人會喘滿、心下痞堅、臉色發黑,脈象沉緊,病發幾十天,用吐法或瀉法治療才會好。可以用木防己湯治療。木防己二兩,石膏兩枚(像雞蛋大小,搗碎,用棉布包好),桂心二兩,人參四兩,這四種藥材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分兩次服用,體虛的就會好。體實的,三天後會再次發汗,到三天後還沒好的,應該去掉石膏,加入芒硝三合。

用水六升煮木防己、桂心、人參三味藥,煮到剩二升,去掉藥渣,放入芒硝,分兩次服用,稍微腹瀉就好了。要禁食生蔥。孫思邈治療尿失禁、小便不順暢,也使用三物木防己湯。

2. 澤蘭

澤蘭,生汝南諸大澤旁,今荊、徐、隨、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稈青紫色,作四稜;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採苗,陰乾。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壽州出者無花子。

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旁,葉光潤,陰小紫,五、六月盛。而澤蘭生水澤中,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七月、八月初採,微辛,此為異耳。今婦人方中最急用也。又有一種馬蘭,生水澤旁,頗似澤蘭,而氣臭味辛,亦主破血,補金創,斷下血。

陳藏器以為《楚辭》所喻惡草即是也,北人呼為紫菊,以其花似菊也。又有一種山蘭,生山側,似劉寄奴,葉無椏,不對生,花心微黃赤,亦能破血,皆可用。

白話文:

澤蘭,生長在汝南一帶的沼澤邊,現在荊州、徐州、隨州、壽州、蜀地、梧州、河中府等地也都有。它的根是紫黑色的,像小米的根;二月長出嫩苗,長到二、三尺高;莖是青紫色的,有四個稜角;葉子兩兩相對生長,像薄荷葉,帶有淡淡的香味;七月開花,花是帶紫色的白色,花萼是紫色的,也像薄荷的花。三月採摘嫩苗,陰乾。荊湖、嶺南一帶的人家大多種植它。壽州產的澤蘭不開花結果。

澤蘭和蘭草大致相似,但蘭草生長在水邊,葉子光滑潤澤,背面是淺紫色,五、六月開得最盛。而澤蘭生長在水澤中,以及潮濕的低窪地,葉子尖尖的,帶有細毛,不光滑潤澤,莖是方形的,有紫色的節,七、八月初採摘,味道稍微有點辛辣,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現在婦科用藥中,澤蘭是最常用的。還有一種叫馬蘭的植物,也生長在沼澤邊,很像澤蘭,但氣味臭,味道辛辣,也能活血化瘀,治療外傷,止血。

陳藏器認為《楚辭》中比喻的惡草就是它,北方人稱它為紫菊,因為它的花像菊花。還有一種山蘭,生長在山邊,像劉寄奴,葉子沒有分叉,不是對生,花心是微黃帶紅色的,也能活血化瘀,都可以使用。

3. 馬蘭

馬蘭,文具澤蘭條下。

白話文:

馬蘭,它和澤蘭長在相同的地方。

4. 地榆

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處處有之。宿根三月內生,苗初生布地,莖直,高三、四尺;對分出葉,葉似榆少狹,細長,作鋸齒狀,青色;七月開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裡紅,似柳根。二月、八月採,曝乾。葉不用,山人乏茗時,採此葉作飲亦好,古斷下方多用之。葛氏載徐平療下血二十年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三兩、水二升,煮半,頓服。

不斷水漬屋塵,飲一小杯投之,不過重作乃愈。小兒疳痢,亦單煮汁如飴糖,與服便已。又毒蛇螫人,搗新根,取汁飲,兼以漬瘡良。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餳,絞濾,空腹服三合,日再。

白話文:

地榆這種植物,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的山谷中,現在各地都有。它的宿根在農曆三月開始生長,幼苗剛長出來時貼著地面,莖是直立的,大約有三、四尺高。葉子是對生的,形狀像榆樹葉但比較狹窄,細長,邊緣有鋸齒狀,顏色是青色。農曆七月開花,花像桑葚一樣,是紫黑色的。根的外皮是黑色的,裡面是紅色的,像柳樹的根。通常在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收,曬乾使用。葉子一般不用,山區的人如果沒有茶葉時,會採集地榆的葉子來泡茶喝,味道也很好。古代許多治療斷血(下血)的方子都常用到地榆。葛洪的書中記載,徐平治療下血二十年的病患,用生地榆和鼠尾草各三兩,加水兩升煮到剩一半,一次喝完。

如果因水流沖刷而導致屋簷灰塵掉落水中,喝一小杯混有屋塵的水,用此法,病不過幾次就會好轉。小孩子罹患疳痢(消化不良的慢性疾病),也可以單獨將地榆煮成濃稠的汁液,像麥芽糖一樣餵給孩子喝,病就會痊癒。另外,如果被毒蛇咬傷,可以搗碎新鮮的地榆根,取汁液喝下,同時把汁液敷在傷口上,效果很好。《海上方》裡,崔元亮提到,治療赤白痢導致身體消瘦的人,用地榆一斤,加水三升煮到剩一升半,濾掉藥渣後,再熬煮成濃稠的膏狀,過濾後,空腹服用三合,一天服用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