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 (8)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 (8)
1. 敗醬
敗醬,生江夏川穀,今江東亦有之,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茛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豆醬氣,故以為名。八月採根,曝乾用。張仲景治腹癰,腹有膿者,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三物搗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取一升,頓服之,小便當下,愈。
白話文:
敗醬是一種生長在江夏地區的植物,如今在江東也有分佈,多生長在崗嶺之間。它的葉子像水茛和薇銜,叢生在一起;花是黃色的,根是紫色的,像柴胡,聞起來有陳腐的豆醬氣味,因此得名。在八月採摘它的根,曬乾後可以使用。張仲景用它來治療腹癰,如果有膿的話,可以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湯。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將三種藥材搗碎成末,取方寸匕,加水二升,煎取一升,一次性服用,小便就會通暢,疾病也會痊癒。
2. 白芷
白芷,生河東川穀下澤,今所在有之,吳地尤多。根長尺余,白色,粗細不等;枝稈去地五寸以上;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白,微黃;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以黃澤者為佳。楚人謂之藥。《九歌》云:辛夷楣兮藥房。王逸注云:藥,白芷是也。
白話文:
白芷,生長在河東川穀的低窪地區,現在各地都有,吳地尤為多見。根長約一尺多,白色,粗細不一;枝稈離地五寸以上;春天生長,葉子相對生長,婆娑舒展,紫色,寬約三指;花白色,略帶黃色;入伏後結子,立秋後苗枯。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以黃澤色的最好。楚人稱之為藥。《九歌》說:辛夷做楣,白芷做柱子。王逸注說:藥,就是白芷。
3. 杜蘅
杜蘅異,而根亦粗,黃白色,葉似馬蹄,故名馬蹄香。三月三日採根,熟洗,曝乾。謹按《山海經》云:天帝之山,有草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蘅,可以走馬,食之已癭。郭璞注云:帶之,可以走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爾雅》謂之杜,又名土滷,然杜若亦名杜蘅,或疑是杜若。據郭璞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蘅也。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
白話文:
杜蘅非常奇特,它的根粗壯,呈現黃白色,葉片酷似馬蹄,所以得名為馬蹄香。在三月三日時採集它的根,仔細清洗後曬乾備用。根據《山海經》記載,天帝所在的山上有一種草,外觀像葵花,氣味如蘼蕪,名稱為杜蘅,可以促進馬匹奔跑,食用後能治癒癭病。郭璞在注釋中說,如果將杜蘅隨身攜帶,馬匹就可以跑得更快。也有人說,馬匹吃了杜蘅後能夠健步如飛。《爾雅》稱之為杜,又名土滷,但杜若也別名杜蘅,因此有人懷疑是指杜若。根據郭璞的注釋,杜蘅外觀像葵花而且帶有香味,因此可以知道是指這種杜蘅。現今人們常用杜蘅來泡澡或薰香衣物,效果很好。
4. 紫草
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或種蒔。其根所以染紫也。《爾雅》謂之藐。《廣雅》謂之茈䓞。苗似蘭香,莖赤,節青;二月有花,紫白色;秋實白。三月採根,陰乾。古方稀見使。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白話文:
紫草生長在碭山山谷和楚地,現在到處都有。人們的園圃中,或種植播種它。它的根可以染成紫色。《爾雅》稱它為藐。《廣雅》稱它為茈䓞。它的幼苗像蘭花一樣香,莖是紅色的,節是青色的;二月開花,花是紫白色的;秋天結果,果實是白色的。三月採摘它的根,在陰涼處晾乾。古代的藥方中很少見到它。現在的醫生多用它來治療傷寒時疾,發瘡疹不出者,用它來做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療豌豆瘡,煮紫草湯,喝。後人相沿使用它,它的效果尤其快。
5. 紫菀
紫菀,生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今耀、成、泗、壽、臺、孟州、興國軍皆有之。三月內布地生苗葉,其葉三、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紫白花;結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細。二月、三月內取根,陰乾用。又有一種白者,名白菀。蘇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療體並同。無紫菀時,亦可通用女菀。
白話文:
紫菀生長在房陵的山谷,還有真定、邯鄲等地區,現在的耀州、成州、泗州、壽州、臺州、孟州、興國軍都有分佈。三月中旬開始,在地面生長出幼苗和葉子,它的葉子三、四片連在一起;五月、六月間開出黃色、紫色、白色的花;結出黑色的果實。紫菀的根部有白色的絨毛,根鬚非常柔軟細膩。在二月、三月間採集根部,陰乾後即可使用。另外還有一種白色的紫菀,叫做白菀。蘇恭說:白菀就是女菀,療效和紫菀相同。沒有紫菀的時候,也可以用女菀代替。
下自有條。今人亦稀用。古今《傳信方》用之最要,近醫療久嗽不瘥,此方甚佳。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
白話文:
下面有具體的方劑。現在的人也很少用。古今《傳信方》中使用得最多,現代治療咳嗽時間久治不好,此方非常好。紫菀去掉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味藥搗碎成細散,每次服用三錢匙。生薑三片,烏梅一個,一起煎湯服用,飯後要睡覺時,各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