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 (4)
草部中品之上卷第六 (4)
1. 葛粉
葛粉,文具葛根條下。
白話文:
葛粉,是從葛根條狀物磨製而成的粉末。
2. 前胡
前胡,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陝西、梁、漢、江、淮、荊、襄州郡及相州、孟州皆有之。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初出時有白芽,長三、四寸,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內開白花,與蔥花相類;八月結實;根細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曝乾。今鄜延將來者,大與柴胡相似,但柴胡赤色而脆,前胡黃而柔軟不同耳。
一說: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京師北地者,色黃白,枯脆,絕無氣味。江東乃有三、四種:一種類當歸,皮斑黑,肌黃而脂潤,氣味濃烈。一種色理黃白,似人參而細短,香味都微。又有如草烏頭,膚黑而堅,有兩、三歧為一本者,食之亦戟人咽喉。中破以薑汁漬,搗服之,甚下膈,解痰實。
然皆非前胡也。今最上者,出吳中。又壽春生者,皆類柴胡,而大,氣芳烈,味亦濃苦,療痰下氣最要,都勝諸道者。
白話文:
前胡這種藥材,以前不清楚它產於哪個州郡的土地,現在陝西、梁州、漢中、江淮、荊州、襄州等地區以及相州、孟州都有出產。春天長出嫩苗,呈現青白色,外形像斜蒿;剛長出來時有白色的芽,長到三、四寸時,味道非常香甜美好,又有點像芸蒿。七月內開白色花朵,形狀與蔥花相似;八月結果實;根部細小,呈青紫色。二月、八月採收,曬乾。現在鄜延地區送來的,外觀與柴胡非常相似,但柴胡是赤色且質地脆,前胡是黃色且柔軟,兩者不同。
有一種說法是,現在各個方子所用的前胡,都不一樣;京城北方地區產的,顏色黃白色,乾燥易碎,完全沒有氣味。江東地區則有三、四種:其中一種像當歸,外皮斑駁黑色,內部黃色且油潤,氣味濃烈。另一種顏色紋理黃白色,像人參但更細短,香味都很淡。還有一種像草烏頭,外皮黑色堅硬,有兩、三個分叉長成一株,吃了會刺激咽喉。將其切開用薑汁浸泡,搗碎服用,能有效下氣、化痰。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前胡。現在品質最好的,產於吳中地區。另外壽春地區出產的,外形都像柴胡,但更大一些,氣味芳香濃烈,味道也濃苦,是治療痰多、下氣的重要藥材,比其他地區的都好。
3. 知母
知母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燥乃止;四月開青花如韭花;八月結實。二月、八月採根,暴乾用。《爾雅》謂之𧂇(徒南切),又謂之莐(直林切)藩是也。《肘後方》用此一物,治溪毒大勝。其法連根葉搗作散服之,亦可投水搗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此屑自隨。
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闢射工。亦可和水作湯浴之,甚佳。
白話文:
知母這種植物的莖柔軟且滋潤;它的葉子非常難以枯死,即使挖出來也能繼續生長,必須要等到乾燥才會停止。它在四月開出像韭菜花一樣的青色花朵;八月會結成果實。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爾雅》這本書稱呼它為「𧂇」(音同「徒南」),又稱呼它為「莐」(音同「直林」),指的都是這種植物。
《肘後方》這本書記載,單獨使用知母就能治療溪毒,效果非常顯著。方法是將它的根部和葉子一起搗成粉末服用,也可以將它搗爛後加水絞出汁液,飲用一到兩升。夏天外出時,可以多帶一些知母的粉末在身上。
如果想要下水,可以先取少量知母粉末投到水上游,這樣就不會感到害怕,同時也可以避開射工蟲的侵擾。另外,也可以將知母加水煮成湯來洗澡,效果非常好。
4. 貝母
貝母,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曬乾。又云:四月蒜熟時採之,良。此有數種。《鄘詩》:言採其𦯶(音虻)。
陸機疏云:貝母也。其葉如栝蔞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云: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此藥亦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它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痹。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試之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謹按《本經》主金瘡,此豈金瘡之類歟?
白話文:
貝母這種藥材,產於古代的晉地,現在的河中、江陵府、郢州、壽州、隨州、鄭州、蔡州、潤州、滁州等地也都有。它的根部有很多瓣狀的鱗莖,顏色黃白,像許多貝殼聚集在一起,所以叫做貝母。二月時長出幼苗,莖細而呈青色;葉子也呈青色,像蕎麥葉,隨著幼苗一起長出;七月開花,花是碧綠色,形狀像鼓槌花。八月採挖根部,曬乾。也有說法是四月蒜頭成熟時採挖,品質最好。貝母有許多種類。《鄘風》這首詩中說到採集它的根莖。
陸機注疏說,這裡說的就是貝母。它的葉子像栝樓的葉子但更細小。它的鱗莖在根的下方,像芋頭一樣,純白色,四方形的相連在一起,可以剝開。現在附近地區出產的貝母,就和這種描述很像。郭璞注釋《爾雅》說:開白花,葉子像韭菜,這種貝母現在很少見到了。這種藥材也能治療惡性瘡瘍。《唐人記》記載這樣一件事:江左地區曾有個商人,左邊肩膀上有一個瘡,長得像人的臉,但沒有其他痛苦。商人開玩笑的把酒滴到瘡的「嘴」裡,那「臉」也會變紅。
用東西餵食它,「臉」也能吃,如果吃得多,肩膀內部的肉會腫脹起來。如果不餵食,那條手臂就會麻痺。有個好醫生,教他嘗試各種藥物,金石和草木類的都試過了,都沒有效果。直到試到貝母,那個瘡才皺起眉頭閉上嘴。商人高興的說:「這種藥可以治好它!」於是他就用小葦管戳開瘡的「嘴」,把藥灌進去,幾天後結痂就痊癒了,但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病。根據《本草經》記載,貝母主要治療金瘡,這個瘡難道也是金瘡之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