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 (5)
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 (5)
1. 青黛
青黛,文具藍實條下。
白話文:
青黛,是類似藍色筆墨的實心條狀物。
2. 景天
景天屋上,云以闢火,謂之慎火草。春生苗,葉似馬齒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脆弱;夏中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其花並苗葉,陰乾。攻治瘡毒及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者,生取苗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同研,絞取汁,以熱手摩塗之,日再。但是熱毒丹瘡,皆可如此用之。
白話文:
景天這種植物長在屋頂上,人們說它能用來避火,所以稱它為「慎火草」。春天長出嫩苗,葉子像馬齒莧但比較大,一層一層地往上長,莖非常脆弱;夏天中間開出紅色或紫色的細碎小花,秋天過後就枯死了;也有些是能越冬的宿根。在農曆四月四日和七月七日採摘它的花和莖葉,陰乾。可以用來治療瘡毒以及嬰兒風疹,如果風疹在皮膚表面發不出來,就取新鮮的莖葉五大兩,和鹽三大兩,一起搗爛,擠出汁液,用熱手沾著塗抹患處,一天兩次。凡是熱毒引起的丹毒、瘡瘍,都可以這樣使用。
3. 天名精
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今江湖間皆有之。夏秋抽條,頗如薄荷,花紫白色,葉如菘菜而小,故南人謂之地菘。香氣似蘭,故名蟾蜍蘭。狀如藍,故名蝦蟆藍。其味甘、辛,故名麥句姜,一名豕首。《爾雅》所謂茢(音列)薽(音真),豕首是也。江東人用此以薽(音炒)蠶蛹。
五月採此草,既名地菘,下品又有地菘條。陶隱居云:釣樟條說地菘,事見《異苑》。宋·元嘉(公元424~452年)中,劉𢣺為青州,射一獐,既剖五臟,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𢣺怪而拔草,便倒,如此者三。𢣺密錄以種之,主折傷多愈,因名劉𢣺草。陳藏器以謂此草既有鹿活之名,雅與獐事相會,當便是一物不疑矣,故並於此見之。
白話文:
天名精這種植物,生長在平原、河川、沼澤地帶,現在在各個江湖區域也都有。夏天和秋天會長出莖條,外觀很像薄荷,花是紫白色,葉子像菘菜但比較小,所以南方人稱它為地菘。它的香氣類似蘭花,因此又叫做蟾蜍蘭。外形像藍草,所以又叫做蝦蟆藍。它的味道甘甜帶辛辣,因此又叫做麥句姜,又名豕首。《爾雅》裡所說的「茢薽」,指的就是豕首。江東一帶的人會用這種植物來炒蠶蛹。
五月採集這種草,它又被稱為地菘,下品中還有地菘條。陶弘景說:釣樟條的說法是關於地菘的,事蹟記載在《異苑》裡。南朝宋元嘉年間,劉𢣺擔任青州刺史,他射到一隻獐,剖開五臟後,用這種草塞進去,獐竟然跳起來了,劉𢣺覺得奇怪就把草拔出來,獐就又倒下了,這樣重複了三次。劉𢣺偷偷把這種草記錄下來並種植,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大多都能痊癒,因此又名為劉𢣺草。陳藏器認為這種草既然有鹿活草的別名,又與獐的事情相符合,應該就是同一種植物,所以把它放在這裡一起介紹。
4. 蒲黃
蒲黃,生河東池澤。香蒲,蒲黃苗也。生南海池澤,今處處有之,而泰州者為良。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周禮》以為菹,謂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鮓,今人罕復有食者。至夏抽梗於叢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杵,故俚俗謂蒲槌,亦謂之蒲釐。
花黃,即花中蕊屑也。細若金粉,當其欲開時,有便取之。市廛間亦採,以蜜搜作果實貨賣,甚益小兒。醫家又取其粉下篩後,有赤滓,謂之蒲萼。入藥以澀腸已泄,殊勝。
白話文:
蒲黃,生長在河東一帶的池塘沼澤中。香蒲,是蒲黃的幼苗。香蒲生長在南海的池塘沼澤中,現在各地都有,其中以泰州產的品質最好。春天剛開始長出嫩葉,還沒冒出水面時,是紅白色,毛茸茸的。《周禮》把它當作醃菜,指的是剛長出來的嫩芽。取它中心部位,深入地下的部分,大約像匕首的柄一樣粗,顏色是白色,可以直接生吃,味道甘甜清脆。用苦酒浸泡,像吃竹筍一樣,味道非常好。也可以用來做魚醬,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吃了。到了夏天,會從叢生的葉子中抽出莖,花包在莖的頂端,像武士的棒槌,所以民間俗稱蒲槌,也叫蒲釐。
花黃,就是花蕊中的粉末。細小如金粉,當花快要開放的時候,就可以採集了。市場上也有人採集,用蜂蜜調和做成果子來賣,對小孩子很有益處。醫生也會取它的粉末,篩過後,會有紅色的殘渣,叫做蒲萼。入藥可以收澀腸道,止瀉,效果特別好。
5. 香蒲
香蒲,文具蒲黃條下。
白話文:
香蒲,在文具類別的蒲黃條目之下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