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6)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6)
1. 澤瀉
澤瀉,生汝南池澤,今山東、河陝、江淮亦有之,以漢中者為佳。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草,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五月、六月、八月採根,陰乾。今人秋末採,曝乾用。此物極易朽蠹,常須密藏之。漢中出者,形大而長,尾間有兩岐最佳。《爾雅》謂之蕍(羊朱切),一名蕮(與舄同,私夕切)。
《素問》: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治之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二指撮,為後飯。後飯者,飯後藥先,謂之後飯。張仲景治雜病心下有支飲,苦冒,澤瀉湯主之。澤瀉五兩,術二兩,水二升,煎取半升,分溫再服。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
深師治支飲,亦同用澤瀉、術,但煮法小別。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合此二汁,分為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搗篩,取末,水調,日分服六兩,百日體輕,久而健行。
白話文:
澤瀉,生長在汝南的池澤,現在的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一帶也有,其中以漢中出產的品質最好。春天長出幼苗,大多生長在淺水裡。葉子像牛舌草,單獨一根莖而且很長;秋天開白色花,成叢生長,像穀精草。五月、六月、八月採挖根部,放在陰涼處陰乾。現在的人在秋末採挖,曬乾後使用。這種東西非常容易腐爛生蟲,常常需要密封保存。漢中出產的澤瀉,形狀又大又長,尾端有兩個分叉的品質最好。《爾雅》稱它為蕍,也叫蕮。
《黃帝內經》說:身體發熱、疲倦無力,汗出像洗澡一樣,怕風而且呼吸短促,這種情況稱為「酒風」。治療方法是用澤瀉和白朮各十分,麋銜五分,混合起來用兩個手指頭捏取一撮,在飯後服用。所謂「後飯」,是指飯後先吃藥的意思。張仲景治療各種疾病,若胸腔下有支飲(痰飲停滯),感到頭暈目眩,就用澤瀉湯來治療。澤瀉五兩,白朮二兩,用水兩升煎煮,煮成半升,分兩次溫服。治療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以及五苓散等方劑,都用到澤瀉,主要作用是排除體內停滯的水分。
深師治療支飲,也同樣使用澤瀉和白朮,但煎煮方法稍有不同。先用水兩升煮這兩種藥,煮成一升,再用水一升單獨煮澤瀉,煮成五合,將這兩種藥汁混合,分兩次服用。如果病情嚴重,感到頭暈目眩,服用後一定會痊癒。仙方也有單獨服用澤瀉一味藥的,將澤瀉搗碎篩成粉末,用水調勻,每天分次服用六兩,一百天後身體會變得輕盈,長期服用可以變得健步如飛。
2. 薯蕷
薯蕷,生嵩高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援;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採根,今人冬春採,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曝乾用之。法取粗根,刮去黃皮,以水浸,末白礬少許糝水中,經宿取淨,洗去涎,焙乾。
近都人種之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過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年可食,極肥美。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薑、芋之類而皮紫。
極有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於北地者耳。彼土人單呼為𦼥(音若殊),亦曰山𦼥。而《山海經》云: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𦼥藇(音與薯預同)。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單呼𦼥(音儲),語或有輕重耳。據此注,則薯蕷與𦼥乃一種。
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其形類差別,然字音殊、儲不同,蓋相傳之訛也。一名山芋。
白話文:
薯蕷這種植物,生長在嵩山山谷中,現在各地都有,其中以北都和四明產的品質最好。春天長出幼苗,藤蔓會攀爬在籬笆上;莖是紫色的,葉子是青色的,有三個尖角,像牽牛花,但更厚實且有光澤;夏天開出細小的白色花朵,很像棗花;秋天在葉子之間結出果實,形狀像鈴鐺。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現在的人在冬天和春天採挖,刮去外皮,呈現白色的品質最好,青黑色的就不好,曬乾後使用。處理方法是選取粗壯的根,刮去黃色外皮,用水浸泡,在水中加入少量明礬,浸泡一夜後取出洗淨,去除黏液,再烘乾。
靠近京城的人種植薯蕷,繁殖得非常多。春天取用上一年的根頭,用黃沙和牛糞混合後做成畦田種植。幼苗長出後,用竹竿作支架,支架高度不能超過一、二尺,夏天要經常澆水。當年種植的薯蕷就可以食用,味道非常肥美。南方有一種薯蕷,生長在山中,根細如手指,非常緊實,刮磨後放入湯中煮,煮成塊狀也不會散開,味道更加珍貴美味,據說食用對人更有益,勝過家裡種植的。另外,江湖地區和福建地區也產一種薯蕷,根像薑或芋頭,皮是紫色的。
這種薯蕷有的非常大,一個可以重達一斤多,刮去皮後,煎煮或燉煮都很好吃。只是這種薯蕷的屬性比北方產的更寒涼一些。當地人單獨稱呼它為「𦼥」(音同殊),也叫山𦼥。《山海經》記載:「景山,向北可以看見少澤,那裡的草有很多𦼥藇(音同薯預)。」郭璞註釋說:「根像芋頭,可以食用。」現在江南人單獨稱呼𦼥(音儲),可能是發音輕重不同。根據這些註釋,薯蕷和𦼥應該是同一種植物。
南北兩地所產的薯蕷,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外形有所差異,然而「殊」、「儲」的讀音不同,大概是口耳相傳產生的訛誤。薯蕷也叫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