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5)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5)

1. 菖蒲

菖蒲,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今處處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青葉,長一、二尺許,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無花實;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盤屈有節,狀如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節尤密,一寸九節者佳,亦有一寸十二節者。

白話文:

菖蒲,生長在洛陽上池的沼澤地帶和四川成都嚴道的山區,現在各地都有,但以池州和戎州的品質最佳。春天生長青綠的葉子,長約一到二尺,葉子中間有脊,形狀像劍;沒有花和果實;在五月和十二月採挖根部,在陰涼處曬乾。現在多在五月五日採收。它的根部盤旋屈曲並且有節,形狀像馬鞭一樣粗壯。一根菖蒲旁邊連帶引出三到四根,這些旁邊的根部節更密集,一寸有九節的品質最好,也有的一寸有十二節的。

採之初虛軟,曝乾方堅實。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於乾燥沙石土中,臘月移之尤易活。古方亦有單服者。採得緊小,似魚鱗者。治擇一斤許,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又刮去皮,切,曝乾,搗篩,以糯米粥和勻,更入熟蜜,搜丸梧子大,絺葛袋盛,置當風處,令乾。每旦酒飲任下三十丸,臨臥更服二十丸,久久得效,如《本經》所說。

白話文:

採來的時候,草藥是虛軟的,經過曝曬後才會堅硬紮實。折斷它,中心的顏色會微微泛紅,咀嚼它,會有一種辛辣的香味和很少的渣滓。人們大多把它種植在乾燥的沙石土中,臘月移栽最容易成活。古代方劑中也有單獨服用這種藥草的。採摘到的藥草很緊密、很小,像魚鱗一樣。治療時,選擇一斤左右的藥草,用清水和米泔水浸泡一夜,然後颳去皮,切碎,曬乾,搗碎篩選,用糯米粥和勻,再加入熟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用絲葛袋盛裝,放在通風的地方讓它變乾。每天早晚各服三十粒,睡前再服用二十粒,長期服用就會見效,就像《本經》中所說的。

又蜀人用治心腹冷氣搊痛者,取一、二寸棰碎,同吳茱萸煎湯飲之良。黔、蜀蠻人,亦常將隨行,卒患心痛,嚼一、二寸,熱湯或酒送亦效。其生蠻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種者亦堪用,但干后辛香堅實,不及蠻人持來者。此即醫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澗水澤中甚多,葉亦相似,但中心無脊。

白話文:

四川人用它治療心腹冷氣絞痛的,取一、二寸,搗碎,和吳茱萸一起煎湯服用,效果很好。黔州、四川的蠻人,也常常隨身攜帶菖蒲,一旦突然患了心痛,嚼一、二寸,用熱湯或酒送服也會有效。長在蠻人山谷中的菖蒲,品質尤其好。人們移植種植的菖蒲也可以用,只是幹了之後辛香味和堅實程度不如蠻人帶來的。這其實就是醫方裡所用的石菖蒲。還有一種水菖蒲,長在小溪澗水澤中很多,葉子也相似,但中間沒有脊。

採之干後輕虛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藥用,但可搗末,油調塗疥瘙。今藥肆所貨,多以兩種相雜,尤難辨也。

白話文:

採來之後曬乾後,輕浮且雜質多,遠遠不如山菖蒲,不堪入藥使用,但可搗碎成末,用油調和後塗抹於患處以治療疥瘡和瘙癢。現今藥店販賣的菖蒲,多半將兩種菖蒲混雜在一起,因此更難辨別。

2. 遠志

遠志,生泰山及冤句川穀,今河、陝、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黃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黃而青,又如蓽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開花白色;根長及一尺。四月採根、葉,陰、干。今云曬乾用。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於它處;商州者根又黑色。俗傳夷門遠志最佳。

白話文:

遠志,生長在泰山和冤句川穀,現在河、陝、京西州郡也有。根是黃色的,形狀像蒿根;幼苗被稱為小草,像麻黃而呈青色,又像蓽豆。葉也有點像大青葉,但更小;三月開花,花朵呈白色;根長約一尺。四月採摘根、葉,陰乾。現在說法是用曬乾的方式。泗州出產的遠志花朵是紅色的,根、葉比其他地方的都大;商州的遠志根是黑色的。俗話說,夷門的遠志是最好的。

古方通用遠志、小草,今醫但用遠志,稀用小草。《古今錄驗》及範汪方,治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丸:小草、桂心、蜀椒去汗、乾薑細辛各三分,附子二分炮,六物合搗下篩,和以蜜丸大如梧子。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禁豬肉、冷水、生蔥、菜。

白話文:

古時候的藥方通常都用遠志和小草,但現在的醫生只用遠志,很少用小草了。《古今錄驗》和範汪方中,用小草丸來治療胸痛、心痛、逆氣和膈中飲不下。

小草丸的製作方法如下:小草、桂心、蜀椒去掉汗味、乾薑、細辛各三分,附子二分炮製,將六種藥物合在一起搗碎,過篩後,用蜂蜜和成大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先吃米粥,然後服下三丸小草丸,每天三次,不知不覺中逐漸增加劑量,直到覺得有效果為止。

服藥期間忌食豬肉、冷水、生蔥和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