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4)
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4)
1. 女葳
女葳,文具葳蕤條下。
白話文:
葳蕤條
葳蕤條,草也。生南海中,似龍葵。其葉如月,連枝相續。幹弱,莖葉相覆。
- 葳蕤條:是一種草本植物。
- 生長地:南海。
- 外觀:類似龍葵。
- 葉片形狀:像月亮。
- 生長方式:連續不斷地連接在枝幹上。
- 莖幹:柔弱。
- 莖葉:互相重疊。
2. 黃精
黃精,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為佳。三月生苗,高一、二尺以來;葉如竹葉而短,兩兩相對;莖梗柔脆,頗似桃枝,本黃末赤;四月開細青白花,如小豆花狀;子白如黍,亦有無子者。根如嫩生薑,黃色;二月採根,蒸過曝乾用。今通八月採,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賣,甚甘美,而黃黑色。
白話文:
黃精,古籍中沒有記載產地的州郡,只說它生長在山谷中,現在南北各地都有。其中以嵩山、茅山產的黃精品質最佳。
黃精在三月生長出幼苗,植株高一、二尺不等,葉子短小,狀如竹葉,呈兩兩相對生長,莖梗柔脆,很像桃枝,本色是黃色,末端是紅色。在四月開出細小的青白色花朵,狀如小豆花。結出的果實是白色的,大小似小米,也有一些黃精是不結種子的。黃精的根像嫩生薑,是黃色的。
黃精通常在二月採挖根部,採後經蒸煮再晾曬乾透後入藥。現在通常在八月採挖,山民經過九蒸九曬的工序,把它當成水果賣,味道很甘美,但顏色會變成黃黑色。
江南人說黃精苗葉,稍類鉤吻,但鉤吻葉頭極尖,而根細。蘇恭注云:鉤吻蔓生,殊非此類,恐南北所產之異耳。初生苗時,人多采為菜茹,謂之筆菜,味極美,採取尤宜辨之。隋·羊公服黃精法云:黃精是芝草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仙人餘糧,一名苟格,一名菟竹,一名垂珠,一名馬箭,一名白芨。
白話文:
江南人說黃精的幼苗和葉子,稍微像鉤吻,但鉤吻葉子的末端極為尖銳,而根部細小。蘇恭在註解中說:鉤吻是蔓生植物,與黃精根本不同,恐怕是南北所產的不同吧。黃精剛長出嫩苗時,人們多採摘嫩苗來當菜食用,稱之為「筆菜」,味道極為鮮美,採摘時尤其要辨認清楚。隋朝的羊公服在《黃精服用法》中說:黃精是靈芝草的精華。別名葳蕤、仙人餘糧、苟格、菟竹、垂珠、馬箭、白芨。
二月、三月採根,入地八、九寸為上。細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壓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豆黃末相和,令得所,捏作餅子如錢許大。初服二枚,日益之,百日知。亦焙乾篩末,水服,功與上等。《抱朴子》云:服黃精花勝其實。花,生十斛,干之可得五、六斗,服之十年,乃可得益。
白話文:
在二月、三月採挖黃精根,深度在八到九寸為佳。將它切碎成一石,加入二石五斗水,煮沸後去除苦味,撈出壓榨出汁液。澄清後再煎煮成膏狀。加入炒黑豆研磨成的黃末,混合均勻,捏成如錢幣大小的餅子。開始服用時,每天服用兩片,逐日增加服用量,服用一百天後就會見效。也可以將它焙乾研磨成粉末,用水送服,功效與上述方法相當。《抱朴子》中說,服用黃精花比食用黃精根效果更好。黃精花生長十斛,曬乾後可得五、六鬥,服用十年後才能見效。
又《博物志》云:天老謂黃帝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以長生。世傳華佗漆葉青黏散云:青黏是黃精之正葉者,書傳不載,未審的否。
白話文:
《博物志》中記載:天老告訴黃帝:太陽的草,名叫黃精,服用它可以長生不老。民間流傳的華佗的漆葉青黏散中說:青黏是黃精的正葉,但書上沒有記載,不知道是否準確。
3. 地黃
地黃,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今處處有之,以同州為上。二月生葉,布地便出,似車前,葉上有皺紋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紅紫色,亦有黃花者,其實作房如連翹,子甚細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黃色,粗細長短不常。二月、八月採根,蒸三、二日令爛,曝乾,謂之熟地黃。
白話文:
地黃生長在鹹陽的川澤之地,黃土地上生長的最好,現在各地都有,以同州產的最好。二月生長出葉子,一鋪在地上就長出來,像車前草,葉子上有很多皺紋,不光滑,高的可以長到一尺多,低的只有三、四寸,花像油麻花,是紅紫色的,也有黃色的,果實結成穗,像連翹的果實,種子很細,沙褐色,根像人的手指,通體黃色,粗細長短不一。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蒸三到四天直到熟透,再曬乾,叫做熟地黃。
陰乾者,是生地黃。種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說:古稱種地黃宜黃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虛地,則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葦蓆圓編如車輪,徑丈餘,以壤土實葦蓆中為壇,壇上又以葦蓆實土為一級,比下壇徑減一尺。如此數級,如浮屠也。乃以地黃根節多者寸斷之,蒔壇上,層層令滿,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
白話文:
陰乾的地黃,就是生地黃。種植它非常容易,只要把根莖種到土裡就能生長。有人說:古時候種植地黃適合用黃土。現在不是這樣,最適合用肥沃疏鬆的土地,這樣根部才能長得粗大,汁水也多。種植方法是用蘆葦蓆子圓形編織成車輪形狀,直徑有一丈多,用肥沃的土壤填滿蘆葦蓆子中間,在土堆上再用蘆葦蓆子填土形成一層,比下層的直徑減少一尺。這樣做成數層,像佛塔一樣。然後把地黃根莖多的切成一寸長,種在土堆上,一層一層地種滿,每天澆水,讓它茂密生長。
至春秋分時,自上層取之,根皆長大而不斷折,不被斸傷故也。得根曝乾之。熟乾地黃最上。出同州,光潤而甘美。南方不復識。但以生地黃草煙燻使乾黑,洗之煤盡,仍白也。今干之法: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曝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瓷器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潤也。又醫家欲辨精粗,初採得以水浸。
白話文:
到了春秋分時節,從上層取出的地黃,根部都會長大而且不斷折斷,這是沒有受到斸傷的緣故。將地黃根挖出後曝乾。熟乾地黃是品質最好的,產自同州,表面光潤而味道甘美。南方的人不再認識真正的熟乾地黃,只是用生地黃草燻使它變乾變黑,將表面的煤灰洗淨,顏色仍然是白色的。目前的乾燥方法是:取用肥大地黃三、二十斤,淨洗後再將細根和瘦短的根節挑出,這樣可以得到二、三十斤,搗碎後絞取汁液,將汁液倒入銀器或銅器中,將肥大地黃浸泡在裡面,使其完全浸透,放在飯上蒸三、四次,每次都浸泡後再蒸,直到汁液完全蒸發為止,這樣地黃就會變成像漆一樣光黑,味道像糖一樣香甜,需要用瓷器來保存,因為地黃的脂質柔軟容易受到潮濕的影響。醫生為了區分地黃的精粗,在採收地黃時會用浸泡的方式來辨別。
有浮者名天黃,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黃,為次;其沉者名地黃,最佳也。神仙方服食地黃,採取根,淨洗,搗絞取汁,煎令小稠,內白蜜更煎,令可丸。晨朝酒送三十丸如梧子,日三。亦入青州棗肉同丸。又煎膏入干根末丸服。又四月採其實,陰乾,篩末,水服錢匕,其效皆等。
白話文:
帶有浮渣的,稱作天黃,不能使用;半沉的,稱作人黃,是次等的;完全沉入水底的,稱作地黃,是最好的。神仙採食地黃的藥方,取地黃的根,洗淨搗碎,絞取汁水,文火熬煮至略微濃稠,加入白蜜繼續熬煮,至可以製成丸劑。早晨以酒送服三十粒梧子大小的藥丸,一天三次。也可以加入青州棗的果肉一起製成丸劑。還可以熬製膏劑,加入乾燥的地黃根末製成丸劑服用。另外,四月採摘地黃的果實,在陰涼處晾乾,研磨成粉末,以湯水送服一錢匕,藥效皆等同。
其花名地髓花。延年方有單服二法。又治傷折金瘡為最要之藥。《肘後方》:療踠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爛搗生地黃熬之,裹所傷處,以竹簡編夾之,遍急縛勿令轉動,一日一夕,可以十易,則瘥。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無問新久,以生地黃一味,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搜面作餺飥,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壁宮,後不復患矣。
白話文:
這種花名為地髓花。延年方中有單味服用地髓花的方法。地髓花治療傷口骨折是最好的藥物。《肘後方》中記載:治療足部扭傷、四肢骨折和筋傷跌打,將生地黃搗爛並加熱熬煮,然後將藥膏裹在受傷部位,並用竹簡和布條固定,不要讓傷口轉動,一天一夜後可以更換藥膏十次,即可痊癒。崔元亮在《海上方》中記載:治療各種心痛,不論新舊,只用生地黃一種藥物,根據患者的食量多少,將生地黃搗碎、絞取汁液,加入麵粉中做成餺飥,或者做成冷淘食用,長期服用後會排出蟲子,長約一尺,頭部像壁虎,此後就不會再患病了。
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為恨,臨終戒其家人,吾死後,當剖去病本,果得蟲,置於竹節中,每所食,皆飼之,因食地黃餺飥,亦與之,隨即壞爛,由此得方。劉禹錫《傳信方》:亦記其事云: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氣絕,遂作地黃冷淘食之,便吐一物,可方一寸以來,如蝦蟆狀,無目、足等,微似有口,蓋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食冷淘不用著鹽。
白話文:
從前有個人得了這個病,三年沒能痊癒,因而深深地感到遺憾。他臨終時囑咐家人,在我死後,一定要剖開我的患處,以找到病因。果然發現有一隻蟲子,把它放在竹筒中,每天都餵它吃自己正在吃的食物。因為當時正在吃地黃粥,就順便也餵了這隻蟲子,結果這隻蟲子吃了地黃粥之後隨即腐爛而死。由此便得到了治療此病的方法。劉禹錫的《傳信方》中也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的女兒,患了心痛病,幾乎喪命。於是做了地黃冷粥給她吃,她吃了之後吐出一隻一寸來長的東西,形狀像蝦蟆,沒有眼睛、腳等,隱約好像有一個嘴巴。她可能是被這個東西給吃壞的,從此就痊癒了。吃冷粥時不要放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