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米部卷第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米部卷第十八 (4)

1. 小麥

麥,有大麥小麥、穬麥、蕎麥,舊不著所出州土。蘇云大麥出關中,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屑之作面,平胃,止渴,消食。水漬之生芽為櫱,化宿食,破冷氣,止心腹脹滿,今醫方用之最多。穬麥有二種,一種類小麥,一種類大麥,皆比大、小麥差。大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

白話文:

麥,有大麥、小麥、穬麥、蕎麥,古代沒記載它們出產在什麼州土。蘇頌說大麥出產在關中,現在南北各地的人都能種植。把它磨成麵粉,可以健胃、止渴、消食。將它浸在水裡生出芽就是麥芽,可以消化積食、消除寒氣,止心腹脹滿,現在的醫方裡經常用到它。穬麥有兩種,一種像小麥,一種像大麥,都比大麥、小麥差。一般來說,麥子秋天種植,冬天生長,春天抽穗,夏天結果,具備四時中和之氣,因此是五穀中最珍貴的。

大、小麥,地暖處亦可春種之,至夏便收。然比秋種者,四氣不足,故有毒。小麥性寒,作面則溫,而有毒。作曲則平胃,止利。其皮為麩,性復寒,調中去熱。亦猶大豆作醬、豉,性便不同也。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然不宜多食,亦能動風氣,令人昏眩也。藥品不甚用之。

白話文:

大麥和小麥,在氣溫溫暖的地方,也可以在春天種植,夏天就可以收穫了。但是,與秋季種植的相比,四種氣候不足,因此有毒。小麥性寒,做成麵粉後性溫,但有毒。做成曲後,有益胃止瀉的作用。小麥的皮稱為麩,性又寒,可以調中去熱。這就像大豆做成醬、豉後,性情就不同了一樣。蕎麥能充實腸胃,增強氣力,但是不宜多吃,也能引起風氣,讓人昏眩。藥品不常使用它。

2. 大麥

大麥,文具小麥條下。

白話文:

大麥

古文:

大麥,豆之屬。氣寒,味甘,無毒。主溫熱,下氣,補虛。太陰胃經藥也。

現代白話文:

大麥,屬於豆類。性質微寒,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治感冒發熱、氣滯下陷、虛弱無力等症狀。屬於足太陰胃經的藥物。

小麥

古文:

小麥,禾之屬。氣寒,味甘,微酸,無毒。主溫脾胃,除心煩,解渴。少陰心經藥也。

現代白話文:

小麥,屬於禾穀類。性質微寒,味道甘甜微酸,沒有毒性。主治脾胃虛寒、心煩意亂、口渴等症狀。屬於足少陰心經的藥物。

3. 穬麥

穬麥,文具小麥條下。

白話文:

繁體中文:

穬麥

現代白話文:

小麥

4. 蕎麥

蕎麥,文具小麥條下。

白話文:

蕎麥

古代文字:小麥,性涼,味甘,補脾胃,益氣力。

現代白話文:蕎麥,性質涼,味道甘甜,能補益脾胃,增強氣力。

5. 粱米

粱米,有青粱、黃粱、白粱,皆粟類也。舊不著所出州土。陶隱居云:青粱出北方,黃粱出青、冀州,白粱處處皆有。蘇恭云:黃粱出蜀漢,商浙間亦種之,今惟京東西、河、陝間種蒔,皆白粱耳。青、黃乃稀有。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米也。黃粱穗大,毛長,殼,米俱粗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襄陽有竹根者是也。

白話文:

稻米,有青稻、黃稻、白稻,都是穀物的一種。古代沒有記載稻米的出產地。陶隱居說:青稻產於北方,黃稻產於青州、冀州,白稻到處都有。蘇恭說:黃稻產於蜀漢,商、浙一帶也有種植,現在只有京東西、河、陝一帶種植,都是白稻。青稻、黃稻很少見。青稻的穎殼和穗上有毛,稻穀是青色的,稻米也微微泛青,比黃、白稻的稻米細長。黃稻的穗大,毛長,穎殼、稻米都比白稻粗大,但結的稻穀較少,不耐乾旱和水澇,襄陽產的竹根稻就是黃稻的一種。

白粱穗亦大,毛多而長,殼粗扁長,不似粟圓也。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以其損地力而收穫少。而諸粱食之,比他谷最益脾胃,性亦相似耳。粟米比粱米乃細而圓,種類亦多,功用則無別矣。其泔汁及米粉皆入藥。近世作英粉,乃用粟米,浸累日,令敗,研澄取之。今人用去痱瘡尤佳。

白話文:

白粱穗也很大,毛多且長,殼粗糙扁長,不像粟米那麼圓。一般來說,人們多種植粟米,而少種粱米,因為粱米損害地力,收穫又少。但是,粱米是各種穀物中最益於脾胃的,其性質也相似。粟米比粱米細而圓,品種也很多,但功效沒有什麼不同。粱米的泔水和米粉都可以入藥。近來製作的英粉,是用粟米浸泡多日,使其敗壞,研磨澄清後取出來的。如今的人們用它來去除痱子瘡,效果非常好。

6. 黃粱米

黃粱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白話文:

青粱米

昔謂之黍,其黃者為黃粱,其白者為白粱,今不復辨,但名粱而已。今世梁有青粱、白粱二種,然色澤無甚區別,味甘淡而微寒。惟青粱粒較大,煮食時有軟滑黏韌之感,白粱則粒緊而稍脆硬。

7. 白粱米

白粱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白粱米,即青粱米條也。

現代白話文:

白粱米,就是青粱米條。

8. 粟米

粟米,文具青粱米條下。

白話文:

粟米

見於《青粱米條》。

9. 丹黍米

黍米,舊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北間,江東亦時有種,而非土所宜,今京東西、河、陝間皆種之。然有二種米: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為黍,可食。如稻之有粳、糯耳。謹按《爾雅》云:虋,赤苗。秬,黑黍。秠,一稃二米。釋者引《生民詩》云:誕降嘉種,維秬維秠。

白話文:

丹黍米,古書上沒有記載它出產的州土。陶隱居說:它出產在北方,江東有時也有種植,但不是當地適宜生長的作物,現在京城東西兩地,黃河、陝西一帶都種植它。丹黍米有兩種:黏的叫秫,可以釀酒;不黏的叫黍,可以食用。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

謹按《爾雅》上說:虋,是紅色的禾苗;秬,是黑色的黍;秠,一稃谷中有兩粒米。釋者引用《生民詩》說:上帝降下嘉種,有秬有秠。

維糜與虋同維芑,虋即嘉穀赤苗者。李巡云:秬即黑黍之大者名也。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別名為秠,若然秬、秠皆黑黍矣。《周禮》鬯人注:亦以一秠二米者為秬,一米者為黑黍。後漢和帝時,任城縣生黑黍,或三、四實,實二米,得三斛八升是也。古之定律,以上黨黑牡秬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量衡。

白話文:

糜與秠是同一種植物,秠是嘉穀赤苗。李巡說:秬是黑黍中大顆的品種。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的品種,別名為秠。如果這樣,秬和秠都是黑黍了。《周禮》鬯人注中說:一秠二米的也是秬,一米的纔是黑黍。東漢和帝時,任城縣出產黑黍,有的是三、四個果實,一個果實二米的,得到了三鬥八升。古代的定律,以上黨黑公秬黍中等大小的果實累積起來,來產生音律、度量衡。

後之人取此黍定之,終不能協律。一說:秬,黍之中者,乃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乃生,蓋不常有,有則一穗皆同二米,米粒皆勻無大小,得此,然後可以定鐘律。古今所以不能協聲律者,以無此黍也。他黍則不然,地有腴瘠,歲有凶穰,則米之大小不常,何由知其中者,此說為信然矣。

白話文:

後來的今人拿這種黍米來確定音律,始終不能符合音律標準。另一種觀點認為:秬是一種中等黍米,每一稃殼中有兩粒米。這種黍米是天地中和之氣所生,通常不常有,有則同一穗的黍米都是二個,米粒大小均勻一致,得到了這種黍米,然後才能確定鐘的音律。古往今來所以不能協調音律是沒有這種黍米。其他的黍米則不同,地區有肥沃瘠薄之分,年的收成有豐收歉收之別,因此米粒的大小不一定,從哪裡知道中等黍米呢?這種說法也比較合理。

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往往得二米者,皆知此說,但稀闊而得之,故不以充貢耳,北人謂秫為黃米,亦謂之黃糯,釀酒比糯稻差劣也。

白話文:

現在上黨地區的民間,偶爾值遇豐收年,常常能得到兩倍於平時的收成,大家也都知道這個說法,但(這種稻)很難得到,所以沒有用來作為貢品,北方人把秫叫黃米,也叫黃糯,用它釀的酒比糯稻釀的酒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