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米部卷第十八 (3)
米部卷第十八 (3)
1. 生大豆
葛洪卷及生大豆,生泰山平澤,今處處有之。黃卷是以生豆為櫱,待其芽出,便曝乾取用,方書名黃卷皮,今蓐婦藥中用之。大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豆,入藥尤佳。豆性本平,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煮其汁甚涼,可以壓丹石毒及解諸藥毒。
白話文:
葛洪在卷書上提到以及生大豆,這些大豆生長在泰山的平原與沼澤,如今各地都有種植。黃卷是利用生大豆做成的,等到它發芽後,就曬乾並且收起來備用,中醫藥書上將它叫做「黃卷皮」,現在用在產婦的藥物當中。大豆有黑、白兩種,黑色的大豆可以入藥,白色的大豆不能用。其中緊小而細小的,稱為雄豆,入藥效果最好。大豆的性質本來是平和的,但是經過加工處理之後,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功效。煮過的大豆湯汁非常涼爽,可以壓制丹石的毒性,也能夠解毒其他藥物的毒性。
作腐,則寒而動氣。炒食則熱。投酒主風。作豉極冷。黃卷及醬皆平,牛食之溫,馬食之涼,一體而用別,太抵宜作藥使耳。殺烏頭毒尤勝。仙方修制黃末,可以辟穀,度飢歲,然多食令人體重,久則如故矣。古方有紫湯,破血去風,除氣防熱,產後兩日,尤宜服之。烏豆五升,選擇令淨,清酒一斗半,炒豆令煙向絕,投於酒中,看酒赤紫色,乃去豆。
白話文:
製作腐乳,性寒,能使風寒之症疼痛 加劇。 炒熟後食用性熱。投放在酒中,主治風邪引起的疾病。製成豆豉性極涼。黃卷和醬性平,牛吃後身體變溫熱,馬吃後身體轉涼,一物多用,卻因服用對象不同而效果各異,大概適合作為藥材使用。用它來解烏頭的毒,效果尤其好。道家仙方,把黃豆磨成粉末,可以闢穀,在饑荒年用以充饑,但吃多了體重會增加,時間久了就恢復原狀了。古代藥方有紫湯,它可以活血化瘀,祛風除熱,產後兩天服用尤為適宜。黑豆五升,精心挑選乾淨的,清酒一斗半,把豆子炒焦,投放到酒中,等到酒變成赤紫色,就把豆子撈出
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盞。如中風口噤,即加雞屎白二升和熬,投酒中,神驗。江南人作豆豉,自有一種刀豆,甚佳。古今方書,用豉治病最多。葛洪《肘後方》云: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加減蔥豉湯。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
白話文:
根據體質服用,可以每日三次,每回一盞。如果中風導致嘴巴緊閉,則加入兩升雞屎白一起熬煮,加入酒中服用,效果顯著。江南地區的人製作豆豉,有自己的一種刀豆,非常好吃。古往今來的醫書中,使用豆豉治療疾病的例子最多。葛洪的《肘後方》中說,治療傷寒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普通人無法分辨,現在取一種藥兼治,如果剛開始感到頭痛、肌肉發熱,脈搏洪大且持續一、兩天,就用蔥豉湯治療。一虎口大的蔥白,一升的豆豉,用棉布包起來,加入三升水煮沸,直到還剩一升,一口喝下以發汗。
若不汗,更作,加葛根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即瘥。不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諸名醫方皆用此,更有加減法甚多。今江南人凡得時氣,必先用此湯服之,往往便瘥。
白話文:
如果沒有出汗,病情加重,再加入葛根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兩次服用,定能出汗而痊癒。如果沒有出汗,病情繼續加重,再加入麻黃三兩,去節。各名醫的方劑都用這個方法,另外還有很多加減的方法。如今江南人凡得時疫,必定先服用此湯,往往立竿見影。
2. 大豆黃卷
大豆黃卷,文具生大豆條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大豆黃」這個藥材的記載,在「生大豆條」下方。
3. 豉
豉,文具大豆黃卷條下。
白話文:
豉
豉是一種由大豆製成的發酵食品,製作方法如下:
- 將大豆煮熟,攤開晾乾。
- 攤開的大豆上覆蓋一層由鹽、麵粉和水製成的漿糊。
- 放置在溫暖的地方發酵 5-7 天,期間需定期攪拌。
- 發酵完畢後,豆子外表會長出一層白黴。
- 將豆子磨碎並加入少許水製成糊狀。
- 將糊狀物放在通風處晾乾。
- 晾乾後即為豉。
4. 赤小豆
赤小豆,舊與大豆同條,蘇恭分之。今江淮間尤多種蒔。主水氣,腳氣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頭,生薑一分,並碎破,商陸根一條,切,同水煮豆爛,湯成,適寒溫,去葫等。細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便止。韋宙《獨行方》:療水腫從腳起,入腹則殺人。
白話文:
赤小豆,以前和大豆歸在同一類,蘇恭把它們分開。現在江淮之間種植得尤其多。赤小豆可以治療水腫,腳氣的藥方最需要用到它。做法是用赤小豆五合,瓠瓜一頭,生薑一分,都切碎,商陸根一條,切成段,一起用清水煮,直到豆子煮爛,湯煮好後,趁溫熱,把瓠瓜等藥渣撈掉。細嚼赤小豆,空著肚子吃,一邊吃一邊喝湯,直到湯喝完,水腫會立刻消失、腹瀉也會停止。韋宙《獨行方》:治療水腫從腳開始,水腫進入腹腔就會致命。
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極爛,取汁四、五升,溫漬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雜食,亦愈。李絳《兵部手集方》,亦著此法,云曾得效。昔有人患腳氣,用此豆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轉踐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小品方》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如泥塗之,塗之不已,逐手即消也。
其遍體者,亦遍塗如上法。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以水和塗,便可消散毒氣。今人往往用之有效。
白話文:
也可以用一斗赤小豆,煮到非常爛,取四、五升汁液,溫熱後浸泡膝蓋以下的位置。如果已經入腹,只需服用赤小豆,不要和其他食物混雜,也能痊癒。李絳的《兵部手集方》也記載了這種方法,並說曾經有效。從前有人患有腳氣,用這種豆子做成袋子放在腳下,早晚翻轉踐踏,他的病情就痊癒了。也能治療丹毒。《小品方》中用赤小豆末和雞蛋清混合成泥狀塗抹,塗抹不斷,丹毒就會消失。
針對遍佈全身的情況,也全部塗抹如上述的方法。另外,所有將要形成癰疽的腫毒,可以用水調和塗抹,便可消散毒氣。現在的人們常常使用此方法,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