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米部卷第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米部卷第十八 (2)

1. 麻蕡、麻子

麻蕡、麻子麻蕡,一名麻勃,麻上花勃勃者,七月七日採。麻子,九月採,入土者不用。陶隱居以麻蕡為牡麻,牡麻則無實。蘇恭以為蕡即實,非花也。又引《爾雅》蕡,枲實。及《禮》云:苴麻之有蕡者,皆謂蕡為子也。謂陶重出子條為誤。按《本經》麻蕡,主七傷,利五臟,多食令人狂走。

觀古今方書,用麻子所治亦爾。又麻花,非所食之物。如蘇之論似當矣。然朱字云:麻蕡味辛,麻子味甘,此又似二物。疑本草與《爾雅》、《禮記》有稱謂不同者耳。又古方亦有用麻花者,云味苦,主諸風及女經不利,以䗪蟲為使。然則蕡也、子也、花也,其三物乎?其葉與桐葉合搗,浸水沐發,令長潤。

皮青淋湯濯瘀血。根煮汗冷服,主下血不止。今用麻仁,極難去殼,醫家多以水浸,經三、兩日,令殼破,曝乾,新瓦上擂取白用。農家種麻法,擇其子之有斑紋者,謂之雌麻,云用此則結實繁。它子則不然。葛洪主消渴,以秋麻子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飲汁不過五升便瘥。

唐·韋宙《獨行方》:主踠折骨痛不可忍。用大麻根及葉,搗取汁,一升飲之,非時即煮乾麻汁服亦同。亦主撾打瘀血,心腹滿,氣短,皆效。《篋中方》單服大麻仁酒,治骨髓風毒疼痛,不可運動者,取大麻仁水中浸,取沉者一大升,漉出曝乾,於銀器中旋旋炒,直須慢火,待香熟,調勻,即入木臼中,令三、兩人更互搗一、二數,令及萬杵,看極細如白粉即止,平分為十貼,每用一貼,取家釀無灰酒一大瓷湯碗,以砂盆柳木槌子點酒,研麻粉,旋濾,取白酒,直令麻粉盡,余殼即去之,都合酒一處,煎取一半,待冷熱得所,空腹頓服,日服一貼,藥盡全瘥。輕者只於四、五貼則見效。

大抵甚者,不出十貼,必失所苦耳。其效不可勝紀。雜它物而用者,張仲景治脾約,大便秘,小便數。麻子丸,麻子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六物熬搗篩,蜜丸,大如梧桐子,以漿水飲下十丸,食後服之,日三,不知益加之。唐方七宣麻仁丸,亦此類也。

白話文:

麻蕡,又名麻勃,是麻上面花朵茂盛的樣子,在農曆七月七日採摘。麻子,在農曆九月採摘,掉入土裡的就不要用了。陶弘景認為麻蕡是雄麻,雄麻不會結果實。蘇恭認為麻蕡就是果實,不是花。他又引用《爾雅》說:「蕡,是麻的果實。」以及《禮記》說:「有果實的麻稱為苴麻。」都認為蕡就是麻的種子,認為陶弘景把種子分開寫是錯誤的。《本草經》記載麻蕡,主要治療跌打損傷,對五臟有益,但吃太多會讓人發狂亂跑。

觀察古今的藥方書,使用麻子治療的疾病也類似。麻花不是食用的東西。所以蘇恭的說法似乎正確。然而朱字說:「麻蕡味道辛辣,麻子味道甘甜。」這又好像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懷疑可能是本草與《爾雅》、《禮記》的稱謂不同。而且古代藥方也有使用麻花的,說它味道苦,主要治療各種風病和女性月經不順,用䗪蟲作為輔助藥。那麼,麻蕡、麻子、麻花,是三種不同的東西嗎?麻葉與桐葉一起搗爛,浸泡在水中洗頭,能使頭髮長得又長又潤澤。

麻皮煮水淋洗可以去除瘀血。麻根煮水放涼後喝,可以治療血流不止。現在使用的麻仁,很難去掉外殼,醫生大多用水浸泡,經過兩三天,使外殼破裂,曬乾後,在新瓦片上研磨取用白色的部分。農民種植麻的方法,選擇種子上有斑紋的,稱為雌麻,據說用這種麻子結出的果實會很多。其他種子就沒有這種效果。葛洪治療消渴,用秋天採的麻子一升,加水三升,煮三四次沸騰,喝汁液,喝不超過五升就會痊癒。

唐朝韋宙的《獨行方》記載:治療跌傷或扭傷導致骨頭疼痛難忍。用大麻根和葉,搗爛取汁,喝一升,如果不是當季就煮乾麻汁服用也有同樣的效果。也能治療被打傷導致的瘀血,胸腹脹滿,氣短,都有療效。《篋中方》單獨服用大麻仁酒,治療骨髓風毒引起的疼痛,不能動彈的,把大麻仁浸在水中,取沉在水底的一大升,撈出曬乾,在銀器中慢慢炒,必須用慢火,等到炒出香味,磨成粉末,就放入木臼中,三四個人輪流搗一兩萬次,直到變成極細的白色粉末就可以停止,平分成十份,每次用一份,取用自家釀的沒有灰的酒一大碗,用砂盆和柳木槌子沾酒,研磨麻粉,邊研邊過濾,取白酒,直到把麻粉都磨完,剩下的殼就去掉,把酒和麻粉混合在一起,煎到剩下一半,等到溫熱適宜,空腹喝下,每天服用一帖,把藥都喝完就會痊癒。輕微的只需四五帖就能見效。

大概來說,嚴重的病症,不超過十帖,必定能解除痛苦。它的療效無法一一記錄。與其他藥物一起使用的例子,張仲景用它來治療脾約症,也就是大便秘結,小便頻繁。麻子丸的配方是:麻子二升,芍藥半斤,厚朴一尺,大黃、枳實各一斤,杏仁一升,這六種藥熬煮搗碎過篩,用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用米漿水送服十顆,飯後服用,每天三次,如果沒有效果就增加劑量。唐朝的七宣麻仁丸,也屬於這類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