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菜部卷第十七 (6)

回本書目錄

菜部卷第十七 (6)

1. 水蘇

水蘇,生九真池澤,今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濟間呼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南人多以作菜。主諸氣疾及腳腫。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薺薴吐上有毛,稍長,氣臭。

白話文:

水蘇生長在九真郡的池澤中,但現在各地都有。它多生長在水岸邊,嫩苗像旋覆,兩片葉子相對生長,香氣濃鬱。在青州和濟州一帶,人們稱它為水蘇,在長江以南地區,人們稱它為薺薴,吳越地區的人們稱它為雞蘇。南方人多用它來做菜。水蘇可以治療各種氣疾和腳腫。在長江以北地區,水蘇很常見,但人們不食用它。此外,在長江以南地區,人們認為雞蘇和水蘇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陳藏器認為薺薴是一種獨立的植物,不是水蘇。水蘇的葉子上有像雁齒一樣的缺口,它的氣味辛辣,像香薷;薺薴的葉子上長有絨毛,稍長後會散發出臭味。

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亦可搗傅蟻螻。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薺薴,紫花細葉,高一、二尺,味辛溫,無毒,主風血冷氣,並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白話文:

主治寒氣引起的腹瀉,可做生菜料理食用。可消除胃裡多餘的酸水,也可搗碎敷在蟻窩中。還有一種長在石頭上的薺薴,紫色的花和細小的葉子,高一兩尺,味道辛溫,無毒。主治風寒血冷、瘡疥、痔瘡流血。也可以煮汁服用,山區的人多用它來治療疾病。

2. 假蘇

假蘇,荊芥也。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又以一物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取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立效。

白話文:

假蘇,就是荊芥。它生長在漢中的川澤地區,現在到處都有。它的葉子像落藜,但更細長。剛長出來的葉子有香辛味,可以吃。人們會把它當成生菜來食用。在古代,這種藥很少被使用。到了近代,醫家用它來治療頭風、虛勞、瘡疥和婦女血風等疾病,認為它是一種重要的藥物。人們還會把荊芥的花果實連同穗一起採摘,晾乾後入藥,也可以單獨使用,療效非常迅速。另外,還有一種方子可以用來治療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方法是:取乾荊芥穗,搗碎成粉末,每次取兩錢匕,用童子小便一酒盞調和,加熱後服用,立竿見影。

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云。醫官陳巽處,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蘇恭以《本經》一名姜芥,薑、荊聲近,便為荊芥,非也。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石荊芥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白話文:

口噤的人,挑牙齒,閉口的人灌鼻子裡,都會見效。近世名醫使用它,沒有一個不是像神靈一樣的。醫生陳巽,江左人稱之為假蘇、荊芥實這兩種東西。假蘇葉子尖圓,多數生長在野外,因香氣像蘇,所以得名。蘇恭在《本經》中把它命名為姜芥,薑、荊的讀音相近,因此便稱之為荊芥。這是錯誤的。又用胡荊芥,俗稱新羅荊芥。石荊芥性狀相近,入藥也相同。

3. 香薷

香薷(香柔)但北土差少,似白蘇,而葉更細,十月中採,干之,一作香葇,俗呼香茸。霍亂轉筋,煮飲服之,無不瘥者。若四肢煩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切,煮飲。胡洽治之病洪腫香葇煎:取干香葇五十斤,一物銼,內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葇上一寸,煮使氣力都盡,清澄之,嚴火煎,令可丸。一服五丸如梧子,日漸增之,以小便利好。

白話文:

香薷在中國北方很少見,長得類似小白蘇,但葉子更細。在十月中旬採摘,曬乾使用,還可製成香葇餅,俗稱香茸。霍亂轉筋、腸胃絞痛時,煮飲服用香薷,無不痊癒。如果四肢冰冷、出汗口渴,可加入蓼子同切後,再煮飲服用。胡洽治療水腫的香葇煎:取乾香葇五十斤,搗碎後放入鍋中,加水淹沒香葇一寸,煮至藥力完全釋放,澄清後,用大火煎煮,直到可以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丸,大小如梧子,逐日漸增藥量,直到小便通暢為止。

壽春及新安有。彼間又有一種石上生者,莖、葉更細,而辛香彌甚,用之尤佳。彼人謂之石香薷。《本經》出草部中品,云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山岩石縫中生。二月、八月採、苗、莖、花、實,俱亦主調中,溫胃,霍亂吐瀉,今人罕用之,故但附於此。

白話文:

壽春和新安都有香薷。那裡還有一種生長在石頭上的香薷,莖葉更細,辛香更濃,用它來治病效果更好。當地人稱它為石香薷。《本經》將香薷歸類為草部中品,說它生長在蜀郡陵榮、資州、簡州以及南中各山的岩石縫中。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苗、莖、花和果實,都可以起到理氣和胃、霍亂吐瀉的作用。現在的人很少用它,所以只是在這裡附帶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