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菜部卷第十七 (6)
菜部卷第十七 (6)
1. 水蘇
水蘇,生九真池澤,今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濟間呼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南人多以作菜。主諸氣疾及腳腫。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薺薴吐上有毛,稍長,氣臭。
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亦可搗傅蟻螻。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薺薴,紫花細葉,高一、二尺,味辛溫,無毒,主風血冷氣,並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白話文:
水蘇這種植物,以前生長在九真這個地方的池塘沼澤,現在到處都有。它大多生長在水邊,幼苗長得像旋覆花,兩片葉子相對生長,氣味非常香,青州、濟州一帶稱它為水蘇,長江下游一帶稱為薺薴,吳郡、會稽一帶則稱它為雞蘇。南方人常常把它當作蔬菜食用。它主要治療各種氣滯的疾病和腳腫。長江以北有很多,但人們不吃它。另外,長江下游一帶的人認為雞蘇和水蘇是兩種不同的植物。陳藏器認為薺薴是一種單獨的植物,不是水蘇。水蘇的葉子邊緣像雁子的牙齒,有香薷的辛辣氣味,薺薴的葉子表面有毛,比較長,氣味不好聞。
它主要治療冷氣引起的腹瀉,可以生吃,去除胃裡的酸水,也可以搗爛敷在被螞蟻、螻蛄咬傷的地方。還有長在石頭上的水蘇,稱為石薺薴,開紫色的細小花朵,葉子也很細小,大約有一、二尺高,味道辛溫,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邪、血寒引起的氣滯,以及瘡疥、痔瘡、漏血等症狀,都可以煮汁服用,山裡的人常常使用它。
2. 假蘇
假蘇,荊芥也。生漢中川澤,今處處有之。葉似落藜而細,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醫家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等為要藥。並取花實成穗者,曝乾入藥,亦多單用,效甚速。又以一物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取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立效。
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皆效。近世名醫用之,無不如神云。醫官陳巽處,江左人謂假蘇、荊芥實兩物。假蘇葉銳圓,多野生,以香氣似蘇,故名之。蘇恭以《本經》一名姜芥,薑、荊聲近,便為荊芥,非也。又以胡荊芥,俗呼新羅荊芥。石荊芥體性相近,入藥亦同。
白話文:
假蘇其實就是荊芥。它生長在漢中一帶的河川沼澤地,現在各地都有。葉子像藜草但比較細小,剛長出來時有香氣和辛辣味,可以食用,人們會採來當作生菜。古代的藥方很少使用它,但近代醫家認為它是治療頭風、虛勞、瘡疥、婦女血風等疾病的重要藥物。通常會採集它開花結果後成穗的部分,曬乾後入藥,也常單獨使用,效果非常快。
另外,它有一種特別的用法,可以治療產後血暈,導致心跳加速、眼睛翻白、抽搐昏迷的危急狀況。做法是取乾燥的荊芥穗,搗成粉末過篩,每次用二錢匕的粉末,用一小杯童子小便加熱調服,馬上見效。
如果病人嘴巴緊閉無法餵藥,就撬開牙齒灌服,若牙齒緊閉,則用鼻子灌藥,也有效。近代的名醫使用荊芥,效果都如同神效一般。醫官陳巽認為,江左(長江以東)地區的人把假蘇和荊芥當作兩種不同的東西。假蘇葉子前端較尖而圓,多為野生,因為氣味像紫蘇,所以被稱為假蘇。蘇恭認為《本經》記載的「姜芥」其實是「荊芥」,是因為薑和荊的發音相近而搞錯了,這是不對的。還有一種胡荊芥,俗稱新羅荊芥,以及石荊芥,它們的藥性和荊芥很接近,入藥效果也相同。
3. 香薷
香薷(香柔)但北土差少,似白蘇,而葉更細,十月中採,干之,一作香葇,俗呼香茸。霍亂轉筋,煮飲服之,無不瘥者。若四肢煩冷,汗出而渴者,加蓼子同切,煮飲。胡洽治之病洪腫香葇煎:取干香葇五十斤,一物銼,內釜中,以水淹之,水出香葇上一寸,煮使氣力都盡,清澄之,嚴火煎,令可丸。一服五丸如梧子,日漸增之,以小便利好。
壽春及新安有。彼間又有一種石上生者,莖、葉更細,而辛香彌甚,用之尤佳。彼人謂之石香薷。《本經》出草部中品,云生蜀郡陵榮、資、簡州及南中諸山岩石縫中生。二月、八月採、苗、莖、花、實,俱亦主調中,溫胃,霍亂吐瀉,今人罕用之,故但附於此。
白話文:
香薷這種植物,在北方比較少見,它長得有點像白蘇,但葉子更細。通常在農曆十月採收,曬乾後使用。香薷也有一種寫法是「香葇」,民間又稱它為香茸。
如果遇到霍亂導致的抽筋,煮香薷水喝,通常都能治好。若是四肢發冷、煩躁、出汗又口渴,可以加入蓼子一起切碎煮水喝。
有個叫胡洽的醫生,用香薷治療水腫的藥方是這樣:取乾燥香薷五十斤,切碎後放入鍋中,加水淹過香薷一寸左右,煮到藥力都釋放出來,將藥液澄清後,用小火熬煮濃縮到可以做成藥丸的程度。每次服用五顆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天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小便順暢為止。
壽春和新安一帶有產香薷。那裡還有一種長在石頭上的香薷,莖和葉子更細小,味道更辛辣,藥效更好,當地人稱它為石香薷。《本草經》把它列為草部的中品藥,說它產於蜀郡陵榮、資、簡州以及南方山區的岩石縫中。可以在農曆二月和八月採收,它的苗、莖、花、果實都可以用來調理腸胃,溫暖脾胃,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現在人們很少使用它,所以只在這裡附帶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