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玉石中品卷第二 (5)
玉石中品卷第二 (5)
1. 生鐵
生鐵,文具鐵條下。
2. 鋼鐵
鋼鐵,文具鐵條下。
3. 鐵精
鐵精,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鐵精
文具用鐵條的下方。
4. 鐵漿
鐵漿,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鐵漿是一種中藥,其性味苦寒,歸肝經、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血熱出血、血崩、外傷出血等症狀。
5. 鐵落
鐵落,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鐵落,是指文具用的鐵條下面。
6. 鐵粉
鐵粉,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鐵粉
7. 鐵華粉
鐵華粉,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鐵華粉
文具鐵條下
8. 秤錘
秤錘,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秤錘、文具鐵條下
9. 馬銜
馬銜,文具鐵條下。
白話文:
馬的嘴巴上,有鐵條做的馬銜。
10. 車轄
車轄,文具鐵條下。
11. 食鹽
食鹽,舊不著所出州郡。陶隱居云:有東海、北海鹽及河東鹽池,梁、益有鹽井,交廣有南海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而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河東鹽,今解州、安邑兩池所種鹽,最為精好是也。又有幷州兩監末鹽。乃刮鹼(音減)煎煉,不甚佳。其鹼蓋下品所著滷鹼,生河東鹽池者,謂此也。
白話文:
鹽的來源,古時候沒有記載出產的州郡。陶隱居說:有東海、北海的鹽,還有河東的鹽池,梁國、益州有鹽井,交廣有南海的鹽,西羌有山鹽,胡中有木鹽,它們的顏色和種類都有不同,以河東的鹽為最佳。河東鹽,現在解州、安邑兩池所生產的鹽,最為精緻優良。另外還有幷州兩監生產的末鹽。是用鹼煎煉的,品質不太好。它的鹼是下等滷鹼,產於河東鹽池的,就是這種鹼。
下品又有大鹽,生邯鄲及河東池澤。蘇恭云:大鹽即河東印鹽,人之常食者,形粗於末鹽,乃似今解鹽也。解人取鹽,於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臨南風急,則宿昔成鹽滿畦,彼人謂之種鹽。東海、北海、南海鹽者,今滄、密、楚、秀、溫、臺、明、泉、福、廣、瓊、化諸州,官場煮海水作之,以給民食者,又謂之澤鹽,醫方所謂海鹽是也。
白話文:
下品還有粗鹽,產於邯鄲和河東的池澤。蘇恭說:粗鹽就是河東的印鹽,是人們常吃的鹽,粗於末鹽,就像現在的解鹽。製鹽的人在池邊耕地,用池水灌溉,每逢南風大作,頭天晚上形成的鹽就會佈滿畦地,當地人稱之為種鹽。東海、北海、南海鹽,現在滄州、密州、楚州、秀州、溫州、臺州、明州、泉州、福州、廣州、瓊州、化州等州的官府煮海水製作,以供應人們食用,又稱之為澤鹽,醫方所說的「海鹽」就是這個。
其煮鹽之器,漢謂之牢盆,今或鼓鐵為之,或編竹為之,上下周以蜃灰,廣丈深尺,平底,置於灶背,謂之鹽盤。《南越志》所謂織篾為鼎,和以牡蠣是也。然後於海濱掘地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積沙於其上。每潮汐沖沙,滷鹼淋於坑中。水退則以火炬照之,滷氣衝火皆滅。
白話文:
煮鹽的器皿,漢朝時稱「牢盆」,現在有的以鐵鑄造製成,也有以竹子編織而成,上下塗抹蜃灰,寬一丈,深一尺,底部平坦,放置在竈臺後方,稱為「鹽盤」。《南越志》提到的織竹為鼎,抹上牡蠣灰就是這種器皿。
接著在海邊挖坑,上面鋪上竹木,蓋上茅草,再在上面累積泥沙。每次潮汐沖刷泥沙,鹽滷汁就滴入坑中。海水退潮時,就用火炬照射,鹽滷的氣味衝擊火光就會熄滅。
因取海滷注盤中煎之,頃刻而就。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伐菹薪煮海水徵積之,十月始生,至於正月成三萬是也。菹薪謂以茅菹然火也。梁、益鹽井者,今歸州及西川諸郡,皆有鹽井,汲其水以煎作鹽,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西羌山鹽,胡中木鹽者,即下條云光明鹽,生鹽州。
白話文:
用海裡的鹽水灌進鍋裡煎熬,片刻就成了。管仲說:齊國有渠展煮的海鹽,用茅草和薪火煮海水分,慢慢積聚,十月才開始形成鹽分,到正月就可收成三萬斤的鹽。茅草和薪火是用茅草做燃料生火的意思。梁州、益州的鹽井,現在歸州及西川諸郡,都有鹽井,人們汲取鹽井水來煎熬做成鹽,和煮海的方法一樣,只是用來供應當地人民食用罷了。西羌山裡的鹽,胡地樹木上的鹽,就是下文所說的光明鹽,產在鹽州。
下品有戎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然羌胡之鹽,種類自多。陶注又云:虜中鹽有九種,白鹽、食鹽常食者。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今人不能遍識。醫家治眼及補下藥多用青鹽,疑此即戎鹽。而《本經》云:北海青,南海赤。
白話文:
下等的鹽類有戎鹽,產於胡人居住的地區,或北地,或西羌。有時候還產於酒泉,福祿城的東南一帶。北海產的青鹽,南海產的赤鹽,都是屬於這類。然而,羌胡地區產的鹽,種類卻繁多。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也曾說過:虜中產的鹽有九種,分別是白鹽、食鹽、黑鹽、柔鹽、赤鹽、駁鹽、臭鹽、馬齒鹽之類。而現在的人,卻不能完全認識這些鹽。醫家在治療眼病和補下藥物時,經常使用青鹽,《本經》說:北海出產的青鹽,南海出產的赤鹽。
今青鹽從西羌來者,形塊方稜,明瑩而青黑色,最奇。北胡來者,作大塊,而不光瑩,又多孔竅,若蜂窠狀,色亦淺於西鹽,彼人謂之鹽枕,入藥差劣。北胡又有一種鹽,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謂之青鹽,緘封於匣中,與鹽枕並作禮贄,不知是何色類。又階州出一種石鹽,生山石中,不由煎煉,自然成鹽,色甚明瑩,彼人甚貴之,云即光明鹽也。醫方所不用,故不能盡分別也。
白話文:
現在的青鹽,從西羌運來,形狀是方形的塊狀,明淨而帶有青黑色,是最奇特的。北胡運來的,是作成大塊,而沒有光澤,而且有很多孔洞,像蜂窩狀,顏色也比西鹽淺,那裏的人稱之為鹽枕,入藥比較差。北胡還有一種鹽,作成片狀的小碎屑,像碎的白色石頭,那裏的人也稱之為青鹽,裝在匣子裏,和鹽枕一起作為禮品,不知道是甚麼顏色類別。另外,階州產出一種石鹽,生長在山中岩石裏,不用煎煮,自然形成鹽,顏色非常明亮清晰,那裏的人把它看得很貴重,說這就是光明鹽。醫方裏沒有用過,所以不能全部分清楚。
又通、泰、海州,並有停戶刮鹼煎鹽輸官,如幷州末鹽之類,以供給江湖,極為饒衍,其味乃優於幷州末鹽也。濱州亦有人戶煎煉草土鹽,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藥,但可啖馬耳。又下有綠鹽條云:以光明鹽、硇砂、赤銅屑釀之為塊,綠色,真者出焉耆國水中石下取之,狀若扁青、空青,今不聞識此者,醫方亦不用。
白話文:
又通州、泰州、海州,都有設立戶籍來管理刮取鹼質、熬製鹽巴並運送給官府,就像幷州的末鹽一樣,供給給江、湖一帶,非常富庶,而且味道比幷州的末鹽還要好。濱州也有人家煉製草土鹽,但顏色很粗黑,不適合用在藥品中,只能給馬吃。另外,下面有綠鹽條的記載:用光明鹽、硝砂、赤銅屑混合在一起製成塊狀,呈綠色。真正的綠鹽產於焉耆國水中的石頭底下,形狀像扁青、空青。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這種鹽了,醫方上也不會用到。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乾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劉禹錫《傳信方》,著崔中丞煉鹽黑丸方:鹽一升,搗末,內粗瓷瓶中實,築泥頭訖,初以煻火燒,漸漸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徹,鹽如水汁,即去火,其鹽冷即凝,破瓶取之。
白話文:
唐朝柳宗元編寫的《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中記載:元和十一年十月,我得了乾霍亂,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排便又排不出來,出了一大斗的冷汗,幾乎要斷氣了。河南的房偉傳授給我這個藥方,入口後馬上嘔吐起來,斷掉的氣息又通了。這個方子是用一大勺鹽,炒到變黃,再加入一升童子小便,把這兩種東西溫熱後服用,不久就會嘔吐和腹瀉,痊癒了。
劉禹錫在《傳信方》中記載了崔中丞煉製的鹽黑丸方:用一升鹽,搗碎,放入粗瓷瓶中裝滿,用泥把瓶口封住,開始用小火烤,逐漸加大炭火,不要把瓶子燒破了,等到瓶子通紅,鹽像水汁一樣時,就撤火,等鹽冷卻後凝固了,打破瓶子取出。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兩,和麩熬令熟,巴豆二大兩,去心膜,紙中熬令油出,須生熟得所,熟即少力,生又損人,四物各用研搗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時服。天行時氣,豉汁及茶下並得。服後多吃茶汁行藥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飲下,初變水痢,後便止。
白話文:
豉一升炒焦,桃仁一大兩,和麵粉炒熟,巴豆二大兩,去除種皮,用紙包起來炒出油,需要生熟適中,熟了就沒效果,生了又會傷人,四種藥材都研磨搗碎成熟藥,秤量蜜和丸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丸,皆在清晨時服用。如果天氣流行時疫,可將豉汁和茶一起服用。服用後多喝茶汁以增強藥效。如果心痛,用酒送服,入口即止。如果血痢,用飲水送服,剛開始會變成水痢,之後就會停止。
鬼瘧,茶飲下。骨熱,白蜜湯下。忌冷漿水。合藥久,則丸稍加令大。凡服藥後吐痢,勿怪。服藥一日,忌口兩日。吐痢若多,即煎黃連汁服止之。平旦服藥,至小食時以來,不吐痢者,或遇殺藥人,即更服一、兩丸投之。其藥,冬中合,臘月尤佳。瓷合子中盛貯,以臘紙封之,勿令泄氣。
白話文:
-
鬼瘧:用茶飲下。
-
骨熱:用白蜜湯下。忌諱冷漿水。
-
合藥時間久了,就將丸藥稍加變大。
-
凡是服藥後吐瀉,不要覺得奇怪。服藥後一天,忌口兩天。
-
如果吐瀉嚴重,就煎黃連汁服用,以止吐瀉。
-
早晨服藥後,直到早餐時,如果沒有吐瀉,或是遇到會殺人的人,就再服用一、兩丸藥。
-
這種藥,在冬季配製,臘月裡配製最好。用瓷器盛裝,並用臘紙封好,不要讓藥氣泄漏出來。
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劑,可救百人。天行時氣,卒急覓諸藥不得,又恐過時,或在道途,或在村落,無諸藥可求,但將此藥一刀圭,即敵大黃、朴硝數兩,曾試有效。宜行於閭里間,及所使輩。
小兒、女子不可服,多被攪作耳。唐方又有藥鹽法,出於張文仲。唐之大夫多作之。
白話文:
清河崔能說:只要配製出這樣一劑藥,就能救治百人。在疾病流行的時期,突然病發,急需各種藥物,又擔心延誤了時機,或者在旅途中,或者在鄉村,沒有各種藥物可求,只要服用這一味藥,一刀圭的劑量,就可以抵得上幾兩的大黃、朴硝,曾試用過,很有效果。應該讓這種藥在鄉裏之間傳開,以及所使喚的那些人。
小兒、女子不宜服用,常被攙和在耳藥中。唐朝有另外一種製藥方法,名為藥鹽法,出自張文仲所創。當時許多唐朝大夫都會運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