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果部卷第十六 (7)

回本書目錄

果部卷第十六 (7)

1. 烏芋

烏芋,今鳧茨也。舊不著所出州土。苗似龍鬚而細,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厚有毛。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田中人並食之,亦以作粉食之,厚人腸胃,不飢。服丹石人尤宜,蓋其能解毒耳。《爾雅》謂之芍。

白話文:

烏芋,就是現在俗稱的鳧茨(荸薺)。以前的文獻沒有記載它的產地。它的幼苗像龍鬚一樣細長,呈現青綠色。根部是黑色的,像手指頭般粗大,表皮厚且有毛。還有一種,表皮薄且無毛,也是同一種。農田裡的人都吃它,也把它磨成粉食用,可以增強腸胃功能,不容易感到飢餓。服用丹石的人尤其適合吃,因為它有解毒的功效。《爾雅》稱它為芍。

2. 荔枝子

荔枝子,生嶺南及巴中,今泉、福、漳、嘉、蜀、渝、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其品:閩中第一,蜀川次之,嶺南為下。《扶南記》云: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劙(音利)取其枝,故以為名耳。其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於合抱,頗類桂木、冬青之屬。

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其木性至堅勁,工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木之大者,子至百斛。其花青白,狀若冠之蕤纓。實如松花之初生者,殼若羅紋,初青漸紅。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五、六月盛熟時,彼方皆燕會其下以賞之。賓主極量取啖,雖多亦不傷人,少過度則飲蜜漿一杯便解。

荔枝始傳於漢世,初惟出嶺南,後出蜀中。《蜀都賦》所云:旁挺龍目,側生荔枝是也。蜀中之品,在唐尤盛,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而種類僅至三十餘品,肌肉甚厚,甘香瑩白,非廣、蜀之比也。福唐歲貢白暴荔枝、並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之珍果。

白暴須佳實乃堪,其市貨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暴之成,而皮深紅,味亦少酸,殊失本真。凡經暴皆可經歲,好者寄至都下及關、陝、河外諸處,味猶不歇。百果流布之盛,皆不及此。又有焦核荔枝,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陽,結實不完就者,白暴之尤佳。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

其蜀、嶺荔枝,初生亦小酢,肉薄不堪暴。花及根亦入藥。崔元亮《海上方》,治喉痹腫痛,以荔枝花並根共十二分,以水三升,煮去滓,含,細細嚥之,瘥止。

白話文:

荔枝樹,生長在嶺南和巴中一帶,現在泉州、福州、漳州、嘉興、四川、重慶、涪州、興化軍以及廣東、廣西等地都有。其中,福建產的品質最好,四川的次之,嶺南的最差。《扶南記》記載說,這種樹之所以叫荔枝,是因為它結果實的時候,枝條柔弱但果蒂堅固,無法直接摘取,需要用刀斧砍斷枝條才能取下,因此得名。荔枝樹高約二、三丈,樹幹直徑從一尺到合抱粗細不等,外形很像桂樹或冬青樹。

枝葉茂盛,四季常青不凋零。木質非常堅硬,工匠們會取用樹根,製作阮咸的琴槽和彈棋局。大的荔枝樹,一次可以結出一百斛的果實。荔枝花是青白色的,形狀像帽子上的裝飾穗子。果實像剛長出來的松花,外殼有羅紋,剛開始是青色的,慢慢變成紅色。果肉淡白色,像油脂般的玉石。味道甘甜多汁。每到五、六月盛產成熟的季節,當地人都會在樹下舉辦宴會來欣賞品嚐。賓客們盡情地享用,即使吃很多也不會傷身,如果稍微過量,喝一杯蜂蜜水就能緩解。

荔枝最早在漢朝傳入,起初只產於嶺南,後來四川也有了。《蜀都賦》中說的「旁邊挺立龍眼樹,旁邊生長荔枝樹」,指的就是這個。四川產的荔枝,在唐朝尤其盛行,白居易在《圖序》中有詳細的論述。現在福建四個郡產的荔枝品質特別優異,品種也只有三十多種,果肉非常厚實,甘甜香氣濃郁,顏色晶瑩潔白,不是廣東、四川產的可以相比的。福唐每年進貢的白曬荔枝和蜜餞荔枝肉,都是皇室的珍貴水果。

白曬荔枝必須用上好的果實才能製作,而市面上販售的,大多用雜色的荔枝,用鹽和梅子醃製曬乾而成,顏色深紅,味道也略帶酸味,失去了原來的風味。凡是經過曬乾的荔枝,都可以保存一年,品質好的,寄到都城以及關中、陝西、黃河以外的地區,味道仍然不減。百種水果的盛行,沒有一種能比得上荔枝的。還有一種焦核荔枝,味道更加甜美,據說是因為樹木生長在背陰的地方,果實發育不完全造成的,是白曬荔枝中的極品。還有綠色和蠟色的荔枝,都是其中的珍品,在當地也很難得。

四川、嶺南產的荔枝,剛生出來的時候味道略酸,果肉很薄,不適合曬乾。荔枝花和樹根也可以入藥。崔元亮在《海上方》中提到,治療喉嚨腫痛,用荔枝花和樹根各十二分,加三升水煮沸後去除渣滓,含在口中,慢慢嚥下,病症就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