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果部卷第十六 (2)
果部卷第十六 (2)
1. 覆盆子
覆盆子,文具蓬蘽條下。
白話文:
覆盆子
覆盆子,性溫,味酸甘,入肝、脾經。主治:血痢,崩漏,帶下,赤白,下血,傷寒,發熱。
蓬蘽
蓬蘽,原註:蓬蘽葉似蒿,狹而長,紫色。性涼,味鹹,入心、腎經。主治:心熱,不寐,煩熱。
2. 大棗
大棗,干棗也。生棗並生河東,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晉、絳、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堅燥少脂。謹按棗之類最多。郭璞注《爾雅》棗,壺棗。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邊,腰棗。云: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櫅(子兮切),白棗。云:即今棗子白乃熟。
白話文:
大棗,就是乾棗。新鮮的棗子主要產於河東,現在靠近北部州郡都有,而青州、晉州、絳州的棗子特別好,江南產的棗子堅硬乾燥,油脂少。謹慎地核對發現棗子的品種最多。郭璞在《爾雅》中註解棗,指壺棗。說:現在江東把大而上端尖的棗子叫做壺。壺和瓠差不多。邊,指腰棗。說:棗核細長。現在把它叫做鹿盧棗。櫅(子兮切),指白棗。說:現在的棗子變白纔是成熟的。
樲,酸棗。云:木小實酢者。遵,羊棗。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洗,大棗。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茹雞卵。蹶泄,苦棗。云:子味苦者。晰,無實棗。云:不著子者。還味,稔(而審切)棗。云:還味短味也。而酸棗自見別條,其餘種類非一。今園圃皆種蒔之,亦不能盡別其名,又其極美者,則有水菱棗、御棗之類,皆不堪入藥,蓋肌實輕虛,暴服之則枯敗。惟青州之種特佳,雖晉、絳大實,亦不及青州者之肉厚也。
白話文:
樲,就是酸棗。古書中說:樹木小,果實酸的棗子。遵,就是羊棗。古書中說:果實小而圓,紫黑色。現在世俗稱它為羊矢棗。洗,就是大棗。古書中說:現在河東郡猗氏縣產的大棗,棗核與雞蛋一般大小。蹶泄,就是苦棗。古書中說:果實味道苦的棗子。晰,就是無實棗。古書中說:不結棗核的棗子。還味,就是稔棗。古書中說:還味的棗子味道很淡。至於酸棗在後文中有獨立條目說明,其他棗的種類不是一種。現在園林果圃中種植的都不能全部分辨出它們的名字,另外其中最美的棗子,有水菱棗、御棗之類,這些都不能入藥,因為它們的果肉鬆軟多空,一下子吃太多就會枯敗。只有青州的品種特別好,即使晉、絳兩地的大棗,也比不上青州的果肉厚實。
並八月採,曝乾。南都人煮而後曝及干,皮薄而皺,味更甘於它棗,謂之天蒸棗,然不堪入藥。又有仲思棗,大而長,有一、二寸者,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重。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之,因以為名。隋大業中,信都郡嘗獻數顆,近世稀復有之。又廣州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巔四向,共生十餘枝,葉如棕櫚,彼土亦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都類北棗,但差小耳。
白話文:
在八月採摘蜜棗,晾曬至乾。在南方,人們會先煮過再曬乾,果皮會變薄且皺巴巴,味道也比其他蜜棗更甜,這種棗稱作「天蒸棗」,但不能入藥。還有一種「仲思棗」,果實大而長,有些可達一、二寸,呈深紫色、有著細密的紋路和小的果核,味道甘甜濃厚。在北齊時期,有一位仙人叫作仲思,他偶然發現了這種棗,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隋朝大業年間,信都郡曾經進獻過幾顆仲思棗,近年鮮少見到。另外在廣州還有一種「波斯棗」,這種棗樹沒有旁枝,筆直地往上長高達三、四丈,在最頂端有十幾根枝條各自朝四個方向生長,葉子像棕櫚葉,當地人也稱它為海棕木。波斯棗三、五年才會結一次果,果實很像北方的棗子,但個頭小一點。
舶商亦有攜本國生者,至南海,與此地人食之,云味極甘,似此中天蒸棗之類,然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種之不生,疑亦蒸熟者。近亦少有將來者。
白話文:
外國商人也有帶到本國生長在南方的水果,來到中國南海時,和當地人一起吃這種水果,他們說它的味道極為甜美,就像這種天蒸棗類似的,但它的核完全不同,兩端沒有尖刺,而是雙卷而圓,很像一小塊紫色的礦石,種植它也不發芽生長,懷疑這類水果也是蒸熟的。近期也很少有人再帶來了。
3. 雞頭實
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花下結實,其形類雞頭,故以名之。其莖𦵸之嫩者名為𦵸,今採以為菜茹。八月採實。服餌家取其實並中子,搗爛,曝乾,再搗,下篩,熬金櫻子煎和丸服之,云補下益人,謂之水陸丹。經傳謂其子為芡。
白話文:
雞頭實,生長在雷澤一帶,現在到處都有。生長在水澤中,葉子像荷花一樣大,葉面皺縮而且有刺,民間稱為「雞頭盤」。花下面結的果實,形狀像雞頭,所以以雞頭命名。它的嫩莖叫做「雞頭苗」,現在有人採摘來當菜吃。在八月採收雞頭實。研究養生的學者取它的果實和中間的種子,搗碎後,曬乾,再搗碎,過篩,用金櫻子煎的湯劑和丸服,據說可以補益身體,稱為「水陸丹」。經典和傳說中稱它的種子為「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