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蟲魚下卷第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蟲魚下卷第十五 (1)

1. 蝦蟆

蝦蟆,生江湖,今處處有之。腹大,形小,皮上多黑斑點,能跳接百蟲食之,時作呷呷聲,在陂澤間,舉動極急。五月五日取,陰乾,東行者良。《本經》云:一名蟾蜍,以為一物,似非的也。謹按《爾雅》鼁(起據切)𪓰,蟾蜍。郭璞注云:似蝦蟆,居陸地。又蝌蚪注云:蝦蟆子也是。

白話文:

蝦蟆,生長在江河湖泊中,現在各地都有。牠的肚子很大,身材卻很小,皮膚上有很多黑色的斑點,牠能夠跳著吃各種蟲子,吃東西時會發出「呷呷」的聲音。牠們在池塘、沼澤等地方活動,動作非常敏捷。在五月五日捕捉牠們,陰乾後曬乾,東邊的蝦蟆品質較好。《本經》中說:蝦蟆別名蟾蜍,認為牠們是同一種生物,好像不太正確。謹慎地考證《爾雅》中記載,鼁(起據切),就是蟾蜍。郭璞注釋說:牠看起來像是蝦蟆,卻生活在陸地上。另外,還有蝌蚪的注釋說:蝌蚪也是蝦蟆的兒子。

非一物明矣。且蟾蜍形大,背上多痱磊,行極遲緩,不能跳躍,亦不能鳴,多在人家下濕處。其腹下有丹書八字者,真蟾蜍也。陶隱居所謂能解犬毒,及溫病斑生,生食之,並用蟾蜍也。《本經》云:主邪氣,破堅血之類,皆用蝦蟆。二物雖一類,而功用小別,亦當分別而用之。

白話文:

並非同一種東西,這一點很明顯。而且蟾蜍體型大,背上有很多凸起的像痱子一樣的疙瘩,移動非常緩慢,不能跳躍,也不發出鳴叫,多在人家潮濕的地方。腹下有八個丹書篆字的,纔是真的蟾蜍。陶隱居所謂能夠解犬毒,及溫熱病產生斑點,生吃蟾蜍,都用的是蟾蜍。《本經》說:主治邪氣,破堅血血塊等,都用的是蝦蟆。這兩種動物雖然同屬一類,但功效卻稍有不同,也應當分別使用。

《洽聞記》云:蝦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田父逐之,蛇不得去,田父銜其尾,久之,蛇死,尾後數寸皮不損,肉已盡也。世傳蛇啖蛙,今乃云田父食蛇,其說頗怪,當是別有一種如此耳。韋宙《獨行方》,治蠶咬。取田父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塗之,瘥。蟾蜍矢,謂之土檳榔,下濕處往往有之。

白話文:

《洽聞記》中說:大青蛙的名稱是田父,牠能夠吃蛇。蛇爬行時,田父就追著牠。蛇沒辦法逃脫,田父就咬住蛇的尾巴,過很久了,蛇就死了,尾巴後幾寸的皮一點也沒有損傷,肉卻已經沒有了。世間傳說蛇吃青蛙,現在卻說田父吃蛇,這說法實在很奇怪,應該是另有一種動物是這樣的吧。韋宙的《獨行方》中記載,治療蠶咬的方法。取田父背上白色的汁液,和螞蟻的灰燼混合塗抹,就可以痊癒。蟾蜍的糞便,稱作土檳榔,潮濕的地方常常有。

亦主惡瘡。眉酥,主蚛牙及小兒疳瘦藥所須。又有一種大而黃色,多在山石中藏蟄,能吞氣飲風露,不食雜蟲,謂之山蛤,山中人亦食之,此主小兒勞瘦及疳疾等,最良。

白話文:

也可以作惡瘡的藥。眉毛濃密柔軟,主治蛔蟲和兒童疳瘦的藥。還有一種大而黃色的蟾蜍,多藏在山石中,能吞氣並飲露水,不吃雜蟲,稱為山蛤,山中人也吃它,此藥主治兒童勞瘦及疳疾等,效果最好。

2.

蛙色,俗謂之青蛙;亦有背作黃紋者,人謂之金線蛙。陶隱居云:蜂、蟻、蛙、蟬,其類最多,大腹而脊青者,俗名土鴨。其鳴甚壯,即《爾雅》所謂在水曰黽者是也。黑色者,南人呼為蛤子,食之至美,即今所謂之蛤,亦名水雞是也。閩、蜀、浙東為珍饌。彼人云:食之補虛損,尤宜產婦,即此也。

白話文:

蛙的顏色,通常稱為青蛙;也有的背上長有黃色條紋,人們稱之為金線蛙。陶隱居說:蜜蜂、螞蟻、青蛙、蟬,它們的種類最多,大肚子背脊青綠色的,俗名叫做土鴨。它的鳴叫聲非常洪亮,也就是《爾雅》中說的在水裡叫的黽。黑色的青蛙,南方人稱之為蛤子,吃起來非常美味,就是現在所說的蛤蟆,也叫水雞。福建、四川、浙江東部地區的人都把它當做珍貴的菜餚。他們說:吃它可以補虛損,尤其適合產婦,指的就是這個。

小形善鳴喚者,名蛙子,即藥中所用蛙是也。其餘螻蟈、長肱、蠷子之類,非藥中所須,不復悉載也。

白話文:

身材嬌小但鳴叫聲宏亮的動物,俗稱「蛙子」,即為藥用所用的蛙。至於螻蟈、長肱、蠷子等,並非藥用所需,因此不再詳述。

3. 蚺蛇膽

蛇膽,《本經》不載所出州土。陶隱居云出晉安,,蘇恭云出桂、廣以南、高、賀等州,今嶺南州郡皆有之。此蛇極大,彼土人多食其肉,取其膽及膏為藥。《嶺表錄異》云:雷州有養蛇戶,每歲五月五日即檐舁蚺蛇入官,以取膽,每一蛇皆兩人檐舁,致大籃籠中,藉以軟草屈盤其中,將取之,則出置地上,用杈拐十數,翻轉蛇腹,旋覆按之,使不得轉側,約分寸,於腹間剖出肝膽,膽狀若鴨子大,切取之,復內肝腹中,以線縫合創口,蛇亦復活。舁歸放於川澤。

白話文:

蚺蛇膽,《本經》中沒有記載它出產的州郡。陶隱居說它產於晉安,蘇恭說它產於桂林、廣州以南、韶州、賀州等州,現在嶺南的州郡都有。這種蛇極大,當地人多食用其肉,取其膽和油脂作為藥物。《嶺表錄異》中說:雷州有養蛇的戶人家,每年五月五日,用肩輿抬蚺蛇入官,以取膽,每條蛇都要兩人用肩輿抬著,放在大籃子裡,用柔軟的草把蛇盤曲其中,準備取膽時,就把蛇放在地上,用十幾根樹杈拐翻轉蛇腹,旋轉按壓,使它不能轉動,再小心地剖開腹腔,取出肝膽,膽的大小像鴨蛋,切取膽汁後,再把肝臟放回腹腔,用線縫合傷口,蛇也能復活。然後肩輿擡回放歸山澤。

其膽暴乾,以充土貢。或云蛇被取膽,它日見捕者,則遠遠側身露腹瘡,明已無膽,以此自脫。或云此蛇至難死,剖膽復能活三年,未知的否耳?此物極多偽,欲試之,剔取如粟米許,著淨水上,浮游水上,迴旋行走者為真,其徑沉者,諸膽血也。試之不可多,多亦沉矣。

白話文:

蛇膽暴烈而乾燥,可以做為貢品。有人說當蛇的膽被取走時,隔天若看到捕手,牠就會遠遠的側身並露出腹部傷口,以表示自己的膽已被取走,以此脫身。也有人說,蛇是死亡率極低的動物,即使剖開膽還能夠再活三年,不知道是否屬實。這種東西偽品很多,要試驗它的真假,可以取出如粟米大小的一塊,放在乾淨的水上,若它能浮在水上,旋轉行走,便是真的;如果直接沉入水底,那就是假的、只是膽汁或者血液而已。試驗的時候不要取太多,否則也會沉下去。

膏之真者,磥磥如梨豆子,他蛇膏皆大如梅、李子,此為別也,下條又有蝮蛇膽,其蛇黃黑色,黃頷尖口,毒最烈。取其膽以為藥,主䘌瘡。肉釀作酒,以治大風及諸惡風瘡,瘡瘻,瘰癘,皮膚頑痹等。然今人不復用此法。此蛇多在人家屋間,吞鼠子及雀雛,見其腹大,破取鼠,干之,療鼠瘻。

白話文:

真正的蛇油,是堅硬如梨豆子一般,其他蛇的油都像梅子、李子一樣大,這是區別的地方,下一條又有蝮蛇的膽,這種蛇是黃黑色,黃色下巴尖尖的嘴巴,毒性非常劇烈。取它的膽來做藥,主治毒瘡。肉釀作成酒,用來治療大風病以及各種惡風瘡、瘡瘻、瘰癘、皮膚頑痹等。但是現在的人不再使用這種方法了。這種蛇多在人家屋子裡,吞食老鼠和雀子,看見牠的肚子很大,剖開取出老鼠,曬乾研碎,用來治療鼠瘻。

陳藏器說:蛇中此蛇獨胎產,形短鼻反,錦文。其毒最猛,著手斷手,著足斷足,不爾合身糜潰矣。蝮蛇至七、八月毒盛,時常自齧木,以泄其毒,其木即死。又吐口中沫於草木上,著人身成瘡,名曰蛇漠,卒難療治。所主與眾蛇同方。又下蛇蛻條云:生荊州川穀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

白話文:

陳藏器說:蛇中只有這種蛇是胎生,體型短小,鼻子後仰,身上有錦緞般的花紋。它的毒性非常猛烈,被它咬到手,手就會斷掉;被它咬到腳,腳就會斷掉;如果不這樣,全身都會腐爛。蝮蛇到了七、八月,毒性最盛,這時它常常自己啃咬樹木來發洩毒性,被它咬過的樹木就會枯死。蝮蛇還會把嘴裡的泡沫吐到草木上,一旦沾到人的身上就會形成瘡口,叫做「蛇漠」,極難治癒。蝮蛇的主治方法與其他蛇類相同。又根據《蛇蛻條》記載:蝮蛇生活在荊州的川穀和田野裡。五月初五和十五這兩天採集的蝮蛇最好。

今南中於木石上及人家屋栱間多有之。古今方書用之最多,或云蛇蛻無時,但著不淨物則脫矣。古今治蛇毒方甚多。葛洪、張文仲並言其形狀。文仲云:蝮蛇形乃不長,頭扁,口尖,頭斑,身赤紋斑,亦有青黑色者,人犯之,頭足貼著是也。東間諸山甚多,草行不可不慎之。

白話文:

現在在南方的房屋柱子、木板或人家屋瓦的縫隙中,都常常可以找到蛇蛻。古代到現在的醫書裡,都常常提到蛇蛻。也有人說,蛇蛻並沒有特定的時間,只要接觸到不乾淨的東西,就會脫落了。古今治癒蛇毒的方法有多種。葛洪、張文仲都寫過關於蛇的形狀。張文仲說:蝮蛇的形狀通常不是特別長,頭比較扁,嘴巴尖,頭上有很多斑點,身上帶有紅色條紋,也有黑色或青色的。人如果被咬到,通常會被蛇頭緊緊咬著,而且拔不下來。在東面的山區,有很多蝮蛇,走在山裡面一定要特別小心。

又有一種狀如蝮而短,有四腳,能跳來齧人,東人名為千歲蝮,人或中之必死。然其齧人已,即跳上木作聲,其聲云:斫木。斫木者,不可救也。若云博叔。博叔者,猶可急療之。其療之方:細辛雄黃等分,末,以內瘡中,日三、四易之。諸蛇及虎傷亦主之。又以桂、栝樓末。

白話文:

還有另一種形狀像蝮蛇但較短,有四條腿,能夠跳起來咬人,東方人稱之為千歲蝮,人一旦被咬到必定會死亡。然而牠咬過人後,就會跳到樹上發出聲音,牠的聲音是:「斫木」。如果是「斫木」的聲音,那麼就無法挽救了。如果牠發出的是「博叔」的聲音,那麼還可以用急救方法來治療。治療的方法是將細辛和雄黃等分研磨成末藥,敷在傷口處,一天要換藥三次或四次。各種蛇咬傷和老虎抓傷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此外還可以研磨桂皮加栝樓一起使用。

著管中,密塞之,帶行,中毒急傅之,緩乃不救。葛氏云:青蝰蛇,綠色,喜緣木及竹上,大者不過四、五尺,色與竹木一種,其尾三、四寸。色異者名熇尾蛇,最毒。中之急灸瘡中三、五壯,毒則不行;又用雄黃、乾薑末,以射罔和之,傅瘡。又闢眾蛇方云:闢蛇之藥雖多,惟以武都雄黃為上,帶一塊古稱五兩者,於肘間,則莫敢犯。他人中者,便磨以療之。

白話文:

被蛇咬傷,要立即緊縛傷口,急速趕往就醫,延遲救治恐有生命危險。葛洪曾記載:青蝰蛇,通身綠色,喜愛依附在樹木和竹子上,較大的不會超過四到五尺,顏色與竹木極為相似,尾部長三、四寸。顏色不同的則稱之為熇尾蛇,是最毒的。被蛇咬傷後,應立即在傷口上灸灼三到五次,毒性便無法蔓延;再使用雄黃、乾薑末,用射罔和在一起,敷在傷口上。另外在《闢眾蛇方》中提到:可以驅避蛇類的藥物有很多,但以武都雄黃為最佳,將一塊古代稱為五兩的雄黃,佩戴在肘間,則蛇類就不敢靠近。若有人被蛇咬傷,也可以研磨雄黃來治療。

又帶五蛅黃丸,以其丸有蜈蚣故也。其方至今傳之。亦可單燒蜈蚣,末,傅著瘡上,皆驗。

白話文:

又使用含有蜈蚣的五蜈蚣丸 。這個方子流傳至今。也可以單獨將蜈蚣燒成粉末,敷在瘡口上,都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