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蟲魚上卷第十四 (2)

回本書目錄

蟲魚上卷第十四 (2)

1. 牡蠣

牡蠣,生東海池澤,今海旁皆有之,而南海、閩中及通、泰間尤多。此物附石而生,磈礧相連如房,故名蠣房(讀如阿房之房),一名蠔山,晉安人呼為蠔莆。初生海邊才如拳石,四面漸長,有一、二丈者,嶄岩如山。每一房內有蠔肉一塊,肉之大小,隨房所生,大房如馬蹄,小者如人指面。

每潮來,則諸房皆開,有小蟲入,則合之,以充腹。海人取之,皆鑿房,以烈火逼開之,挑取其肉。而其殼左顧者為雄,右顧者則牡蠣耳。或曰以尖頭為左顧。大抵以大者為貴。十一月採左顧者入藥。南人以其肉當食品。其味尤美好,更有益,兼令人細肌膚,美顏色,海族之最可貴者也。

白話文:

牡蠣這種生物,生長在東海的池塘水澤中,現在海邊到處都有,尤其以南海、福建一帶和江蘇南通、泰州之間最多。這種生物附著在石頭上生長,成塊狀互相連接像房子一樣,所以被稱為「蠣房」(讀音像阿房宮的房),又名「蠔山」,福建人稱之為「蠔莆」。剛開始生長在海邊時只有拳頭大小,四周慢慢長大,有的甚至有一、二丈高,像山一樣陡峭。每個「房」裡面都有一塊蠔肉,肉的大小隨著房的大小而定,大的像馬蹄,小的像人的指甲面。

每次漲潮時,這些「房」都會打開,有小蟲子跑進去,它們就會合起來,吃蟲子來填飽肚子。海邊的人捕撈時,會鑿開這些「房」,用猛火烤開,然後挑取裡面的肉。據說,殼向左邊彎曲的是雄的,向右邊彎曲的就是牡蠣。還有人說,殼的尖端向左邊彎曲的才是左顧。總的來說,以大的為貴。十一月採收左顧(雄)的入藥。南方人把蠔肉當作食物,味道非常鮮美,而且更有益處,還可以使皮膚細嫩、容顏姣好,是海產中最珍貴的。

2. 桑螵蛸

桑螵蛸,螳螂子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在處有之。螳螂逢木便產,一枚出子百數,多在小木及荊棘間。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故以為佳。而市之貨者,多非真,須連枝折之為驗。然偽者,亦能以膠著桑枝上,入藥不宜也。三月、四月採,蒸過收之,亦火灸,不爾則令人泄。

一法:採得便以熱漿水浸一伏時,焙乾,更於柳木灰中炮令黃用之。《爾雅》云:莫貈(戶各切),螳螂蛑。郭璞云:螳螂有斧蟲,江東呼為石螂。又云:不過,蟷(丁郎切)蠰(息詳切)。蟷蠰,螳螂別名也。其子蜱(音裨)蛸(音蕭),一名䗚(普莫切)蟭(音焦),蟷蠰卵也。

古今方漏精,及主風藥中多用之。

白話文:

桑螵蛸,是螳螂的卵。最早的藥典《本經》沒有記載它產於哪個地方,現在到處都有。螳螂遇到樹木就會產卵,一次產卵有上百顆,多產在小樹和荊棘之間。產在桑樹上的桑螵蛸,因為吸收了桑樹的精華,所以品質最好。但是市面上賣的桑螵蛸,很多都不是真的,必須連著樹枝一起折下來才能驗證真偽。不過,造假的人也會用膠把假的桑螵蛸黏在桑樹枝上,這種假的就不適合入藥了。一般在三月、四月採收,採收後蒸過再曬乾,或是用火烤過,不然的話會讓人腹瀉。

一種處理方法是,採摘後立刻用熱米湯浸泡一個時辰,再烘乾,然後在柳木灰中炒至黃色後使用。《爾雅》記載,螳螂又叫做莫貈,郭璞說螳螂又叫做斧蟲,江東一帶稱作石螂。還說螳螂又叫做蟷蠰。蟷蠰,是螳螂的別名。螳螂的卵叫做蜱蛸,又叫做䗚蟭,也就是蟷蠰的卵。

古代和現代的方劑中,治療遺精和治療風的藥物中,常常會用到桑螵蛸。

3. 海蛤

海蛤、文蛤,並生東海,今登、萊、滄州皆有之,陶隱居以細如巨勝,潤澤光淨者,為海蛤。云經雁食之,從糞中出過數多,故有光澤也。以大而有紫斑紋者,為文蛤。陳藏器以為海蛤,是海中爛殼,久為風波淘洗,自然圓淨,此有大小而久遠者為佳,不必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爛時殼,猶有紋理者,此乃新舊不同,正一物而二名也。

然海蛤難得真爛久者。海人多以它蛤殼經風濤摩蕩瑩滑者偽作之,殊無力。又有一種遊波骨,極類海蛤,但少瑩澤,誤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則愈。

《本經》海蛤一名魁蛤。又別有魁蛤條云:形正圓,兩頭空,表有紋,乃別是一種也。按《說文》曰:千歲燕化為海蛤。魁蛤即是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並採無時。張仲景《傷寒論》曰:病在陽,應以汗解。反以冷水潠之,若水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兩,一味搗篩,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此方醫家多用,殊效。

白話文:

海蛤和文蛤都產於東海,現在的登州、萊州、滄州一帶都有。陶弘景認為,像芝麻一樣細小,表面光滑潤澤的才是海蛤。他還說,海蛤是經過大雁吃下後,從糞便中排出,經過多次消化,所以才有光澤。而比較大,帶有紫色斑紋的,則是文蛤。陳藏器則認為,海蛤是海中腐爛的貝殼,經過長時間風浪沖刷,自然變得圓潤光滑。好的海蛤應該是比較大而且經過長時間沖刷的,不一定是從大雁肚子裡出來的。文蛤則是還沒腐爛時的貝殼,所以還有紋路。這只是新舊不同,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個名稱。

然而,真正的腐爛很久的海蛤很難找到。很多漁民會用其他貝殼,經過風浪摩擦變光滑的,來冒充海蛤,這種假的海蛤沒有藥效。還有一種叫做「遊波骨」的貝殼,外形很像海蛤,但比較沒光澤,如果誤食會導致人頭暈發狂,用醋和蜂蜜調服可以緩解。

《本經》裡記載海蛤又名魁蛤。另外還有一個「魁蛤」的條目,描述它的外形是正圓形,兩頭中空,表面有紋路,這跟海蛤是不同的種類。根據《說文解字》說法,千年的燕子會化成海蛤。魁蛤就是蝙蝠所化的,所以又叫伏老。這些貝殼都可以隨時採集。張仲景《傷寒論》裡說:「病在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反而用冷水沖洗,熱氣被壓制住,無法散去,會更加煩躁,皮膚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又不覺得口渴,這時可以用文蛤散來治療。」文蛤散的做法是,用五兩文蛤,磨成粉末,用沸水沖泡,服用一湯匙(約一方寸匕),用熱水五合沖服。

這個方子很多醫生都在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