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獸禽部卷第十三 (4)
獸禽部卷第十三 (4)
1. 犀角
犀角,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豬首,大腹,痹腳;腳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頂一角,或云兩角,或云三角。謹按郭璞《爾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音墮),亦有一角者。
《嶺表錄異》曰:犀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而今人多傳一角之說。此數種俱有粟紋,以紋之粗細為貴賤。角之貴者,有通天花紋,犀有此角,必自惡其影,常飲濁水,不欲照見也。其紋理絕好者,則有百物之形。或云犀之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
紋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已下通;正插者,一半已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足為奇異。故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言難識別也。犀中最大者曰墮羅犀,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額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帶胯;斑散而色淺者,但可作器皿耳。
或曰兕是犀之雌者,未知的否?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或謂不然。蓋犀有捕得殺而取者為生犀,有得其蛻角者為退犀,亦猶用鹿角法耳。唐相段文昌門下,醫人吳士皋,因職於南海,見舶主言:海人取犀牛之法,先於山路多植木如豬羊棧。
其犀以前腳直,常依木而息,多年植木爛,犀忽倚之,即木折犀倒,久不能起,因格殺而取其角。又云犀每自退角,必焙土埋之。海人知處,即潛作木寓角而易之,再三不離其處;時復有得者:若直取之,則犀去,於別山退藏,不可尋也。未知今之取犀角,果如此否?
白話文:
犀角,產於永昌山谷和益州,現在南海出產的品質最好,黔地和蜀地的品質次之。犀牛外形像牛,頭部像豬,肚子大,腳有麻痺的感覺;腳上有三隻蹄,顏色是黑色的。牠們喜歡吃帶刺的植物。犀牛的皮,每個毛孔都長有三根毛。頭頂有一隻角,有的說是兩隻角,有的說是三隻角。據郭璞在《爾雅》的注釋說,犀牛有三隻角,一隻在頭頂上,一隻在額頭上,一隻在鼻子上。鼻子上那隻角就是可以吃的角,比較小而且不是橢圓形的,也有一隻角的。
《嶺表錄異》記載,犀牛有兩隻角,一隻在額頭上稱為兕犀,一隻在鼻子上稱為胡帽犀。公犀也有兩隻角,都稱為毛犀,但現在人們大多傳說犀牛只有一隻角。這些種類的犀角都有粟紋,紋路粗細代表犀角的貴賤。犀角中珍貴的,有通天花紋,長有這種角的犀牛,一定會厭惡自己的影子,常常喝渾濁的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倒影。紋路極好的,會有各種事物的形狀。有人說,犀牛的通天紋是牠的疾病,原因無從得知。
犀角紋路有倒插的,有正插的,也有腰鼓插的。倒插紋的,一半以下是相通的;正插紋的,一半以上是相通的;腰鼓插紋的,中間斷開不相通。犀角種類非常多,非常奇特。所以波斯人稱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意思是難以分辨。犀牛中最大的是墮羅犀,一隻角的重量有七、八斤,據說是公犀的額角。牠的花紋多是撒豆狀的斑點,顏色深的,可以帶在胯部;斑點分散顏色淺的,只能用來製作器皿。
有人說,兕是母犀,不知道是否屬實?凡是入藥的犀角,有黑色和白色兩種,以黑色為佳,黑色的角尖更好。醫書上多說生犀,相傳是指沒有經過水火處理的犀角,也有人認為不是這樣。大概是說,犀牛被捕殺後取下的角是生犀,犀牛自然脫落的角是退犀,也就像使用鹿角的方法一樣。唐朝宰相段文昌的門客,醫生吳士皋,因為在南海任職,聽到船長說:海邊的人取得犀牛角的方法,是先在山路上種很多像豬羊柵欄的木頭。
犀牛因為前腳是直的,常常靠著樹木休息,多年來種植的樹木爛掉,犀牛突然倚靠上去,樹木就會折斷犀牛倒地,很久都站不起來,因此被殺死取角。又說犀牛每次自然脫落角,一定會用土掩埋起來。海邊的人知道在哪裡,就會偷偷用木頭做的假角換走真角,多次守在那個地方;有時又有人能得到。如果直接去取角,犀牛就會離開,躲到別的山裡隱藏,找不到牠了。不知道現在取得犀角,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方法?
2. 羚羊角
羚羊角,出石城山谷及華陰山,今秦、隴、龍、蜀、金、商州山中皆有之。戎人多捕得來貨,其形似羊也,青而大。其角長一、二尺,有節如人手指握痕,又至堅勁,今人藥者,皆用此角。謹按《爾雅》云:麢(與羚同),大羊。羱(音元),如羊。郭璞注云:麢似羊而大,角圓銳,好在山崖間。
羱似吳羊而大角,角橢,出西方。許慎注《說文解字》云:麢,大羊而細角。陶隱居以角多節,蹙蹙圓繞者為羚羊,而角極長,惟一邊有節,節亦疏大者,為山羊。山羊即《爾雅》所謂羱羊也。唐注以一邊有蹙文,又疏慢者,為山驢角。云時人亦用之。又以細如人指,長四、五寸,蹙文細者,為堪用。
陳藏器云:羚羊夜宿,以角掛木不著地,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猶有掛痕者是。觀今市貨者,與《爾雅》所謂羱羊,陶注所謂山羊,唐注所謂山驢,大都相似。今人相承用之,以為羱羊,其細角長四、五寸,如人指,多節蹙蹙圓繞者,其間往往彎中有磨角成痕處,京師極多,詳本草及諸家所出,此乃是真羱羊,而世多不用,不知其所以然者何也?又陳藏器謂真角,耳邊聽之,集集鳴者良。今牛、羊諸角,但殺之者,聽之皆有聲,不必專羚角也,自死角則無聲矣。
白話文:
羚羊角產於石城山谷和華陰山,現在秦州、隴州、龍州、蜀州、金州、商州的山區都有。西戎地區的人常常捕捉到羚羊然後販賣,羚羊外形像羊,但體型較大,呈青色。羚羊角長一到二尺,有像人手指握痕般的節,而且非常堅硬,現在的藥材都使用這種角。
《爾雅》說:「麢(同羚),是大羊。」「羱(音元),像羊。」郭璞註解說:「麢像羊但體型較大,角圓而尖銳,喜歡在山崖間活動。羱像吳羊但角更大,角呈橢圓形,產於西方。」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註解說:「麢,是大羊,角細。」陶弘景認為,角有很多節,且密集圓繞的是羚羊角;角極長,只有一邊有節,且節較疏大的,是山羊角。山羊就是《爾雅》所說的羱羊。唐朝的註解認為,一邊有密集紋路,又稀疏散漫的,是山驢角,當時人們也使用。又認為,細如人指,長四、五寸,紋路細密的才好用。
陳藏器說,羚羊晚上睡覺時會用角掛在樹上,不讓身體著地,所以要取角彎曲處深銳緊小,而且有掛痕的才是。觀察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和《爾雅》所說的羱羊,陶弘景註解的山羊,以及唐朝註解的山驢角,大多相似。現在的人們都沿用著將其當作羱羊來使用,那些細角長四、五寸,像人指,多節密集圓繞的,角彎處往往有磨損的痕跡,京城非常多。詳細研究本草和各家所說,這種才是真正的羱羊角,但世人卻多不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另外,陳藏器說真正的羚羊角,在耳邊聽會發出「集集」的聲音才是好的。現在牛、羊等角,只要是剛殺死的,聽起來都有聲音,不一定只有羚羊角才有,自然死亡的角則沒有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