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1. 玉石中品卷第二
2. 金屑
金屑,生益州。銀屑,生永昌。陶隱居注云: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而銀所出處,亦與金同,但皆生石中耳。蘇恭以為銀之與金,生不同處。金又出水中。陳藏器云:生金是毒蛇屎,常見人取金,掘地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大者如指,小猶若麻豆,色如桑黃,咬時極軟,即是真金。麩金出水沙中,氈上淘取,或鵝鴨腹中得之。
注以陳說為非是。然今饒、信、南劍、登州出金處,採得金亦多端,或有若山石狀者,或有若米豆粒者,若此類未經火,皆可為生金。其銀在礦中,則與銅相雜,土人採得之,必以鉛再三煎煉方成,故不得為生銀也。故下別有生銀條云:出饒州、樂平諸坑生銀礦中,狀如硬錫,紋理粗錯自然者真。
今坑中所得,乃在土石中,滲溜成條,若絲髮狀,土人謂之老翁須,似此者極難得。方書用生銀,必得此乃真耳,金屑古方不見用者,銀屑惟葛洪治癰腫五石湯用之。今人彌不用,惟作金銀薄入藥甚便,又金石凌、紅雪、紫雪輩,皆取金銀取汁,此亦通用經煉者耳。
白話文:
金屑產於益州。銀屑產於永昌。陶弘景註解說:產金的地方到處都有,梁州、益州、寧州這三個州特別多,從水中沙子裡產出,呈現碎屑狀的稱為「生金」。而產銀的地方,也和產金的地方一樣,只不過都生長在石頭中。蘇恭認為銀和金生長在不同的地方。金還會從水中產出。陳藏器說:「生金」其實是毒蛇的排泄物,常常看到人們挖金,挖到地下一丈多深,會遇到像石塊一樣的東西,石塊一端是黑色的焦狀,石頭下面有金,大的像手指,小的像麻豆,顏色像桑椹的黃色,咬起來非常軟,這才是真正的金。麩金從水中沙子裡產出,在毛氈上淘洗取得,或從鵝、鴨的肚子裡取得。
註解認為陳藏器的說法不對。然而現在饒州、信州、南劍州、登州產金的地方,採到的金也多種多樣,有的像山石的形狀,有的像米粒豆粒的形狀,像這樣的沒有經過火煉的,都可以稱為「生金」。至於銀,在礦石中,會和銅混雜在一起,當地人採到後,必須用鉛多次煎煉才能製成,所以不能稱為「生銀」。所以下面另外有「生銀」的條目說:從饒州、樂平一帶的礦坑中產出的「生銀礦」,形狀像硬錫,紋理粗糙、錯亂自然的是真的。
現在從礦坑中採得的銀,都是在泥土石頭裡,慢慢滲透成條狀,像頭髮絲一樣,當地人稱之為「老翁鬚」,這種銀非常難得。醫方中使用的「生銀」,必須得到這種才是真的。金屑在古代醫方中沒看到有人使用,銀屑只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療癰腫的五石湯使用過。現在人們更少用了,只是把金銀製成薄片入藥比較方便。另外,像金石凌、紅雪、紫雪這些藥,都是取金銀汁液製作,這些也是使用經過煉製的金銀。
3. 銀屑
銀屑,文具金屑條下。
白話文:
銀屑,看起來像是金屬屑條掉落下來的樣子。
4. 生銀
生銀,文具金屑條下。
白話文:
生銀,指的是從金屬屑條中提取出來的銀。
5. 水銀
水銀,生符陵平土,今出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而秦州乃來自西羌界。《經》云:出於丹砂者,乃是山石中採粗次硃砂,作爐置砂於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養,則煙飛於上,水銀溜於下,其色小白濁。陶隱居云:符陵平土者,是出硃砂腹中,亦別出沙地,皆青白色。
今不聞有此。至於西羌來者,彼人亦云如此燒煅。但其山中所生極多,至於一山自折裂,人採得砂石,皆大塊如升斗,碎之乃可燒煅,故西來水銀,極多於南方者。謹按《廣雅》水銀謂之澒,丹灶家乃名汞,蓋字亦通用耳。其爐蓋上灰,亦名澒粉是也。又飛煉水銀為輕粉,醫家下膈,最為要藥。
服者忌血,以其本出於丹砂故也。
白話文:
水銀,原本產於符陵平土這種地方,現在主要產自秦州、商州、道州、邵武軍等地,其中秦州的水銀來自西羌一帶。《經》上說,水銀是從丹砂中提取的,也就是從山石中採集比較粗糙的硃砂,將硃砂放入爐中,下方用水承接,上方用陶器覆蓋,然後在爐外加熱燒煉。這樣一來,硃砂燒出的煙會往上飄,而水銀則會往下流到水中,顏色是淡白色且混濁。陶隱居說,符陵平土產的水銀是從硃砂內部提取出來的,也有從沙地中產出的,顏色都是青白色。
現在聽說沒有這種情況了。至於西羌一帶的水銀,當地人也說是用類似的方法燒煉出來的。只是他們山裡產的硃砂非常多,甚至整座山都會因為硃砂而裂開,人們採集到的大塊硃砂如同升斗般大小,必須將其打碎才能燒煉。因此,從西邊來的(秦州)水銀比南方產的要多得多。根據《廣雅》記載,水銀又叫做「澒」,煉丹的人則稱之為「汞」,這些字其實是通用的。而煉丹爐蓋上的灰,也叫做「澒粉」。另外,將水銀經過特殊煉製,可以製成輕粉,這在醫學上是治療橫膈膜疾病非常重要的藥物。
服用這種藥物的人要忌食血,因為水銀的本源是丹砂。
6. 水銀粉
水銀粉,文具水銀條下。
白話文:
水銀粉,是指從文具水銀條底下收集到的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