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10)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10)

1. 棕櫚

棕櫚,亦曰栟櫚。出嶺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旁無枝條;葉大而圓,歧生枝端,有皮相重,被於四旁,每皮一匝為一節,二旬一採,轉復生上。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採其皮木用。《山海經》曰:石脆(一作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白話文:

棕櫚,又稱栟櫚。主要產於嶺南及西川,江南地區也有。棕櫚樹高約一、二丈,沒有旁枝。葉子大而圓,像傘一樣生長在枝條的頂端,葉面有皮層互相重疊,包覆在四週。每層皮包覆一圈,就形成一節。每隔二旬採收一次,採收後又會重新長出。六、七月時開出黃白色花朵。八、九月結果,果實形狀像魚子,顏色黑色。九月、十月時採收棕櫚皮和木頭來使用。《山海經》中記載:石脆(一作翠)山,那裡的樹木多是棕櫚樹。

2. 椿木

椿木、樗木,舊並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二木形干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立於途,匠者不顧是也。並採無時。

白話文:

椿木和樗木,過去的文獻中沒有記載它們生長在哪些州、縣。現在,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有這兩種樹。椿木和樗木的樹幹和枝葉的形狀大致相似,但椿木的果實可以食用,而且葉子有香氣,樗木的果實稀疏,而且有臭味,廚師也能把臭味去除。北方人把樗木叫做山椿,江東人把樗木叫做鬼目,樗木的葉子脫落的地方留有疤痕,像樗蒲子或眼睛,因此得名。樗木最沒有用處。《莊子》裡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們稱它為樗樹,它的樹幹彎曲,不符合規矩,樹枝彎曲,不符合規矩。種在路邊,工匠們看都不看它。採集樗木沒有特定的時間。

《爾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也。俗語云:櫄、樗、栲、漆,相似如一。《詩·唐風》云:山有栲。陸機疏云:山樗與田樗無異,葉似差狹耳。吳人以其葉為茗。許慎以栲讀為糗,今人言栲失其聲耳,然則樗類之別種也。樗根煮汁,主下血及小兒疳痢。

白話文:

《爾雅》上說:栲,就是山樗。郭璞注釋說:栲和樗樹相似,但是顏色較白,生長在山中,因而得名。也和漆樹相似。俗話說:櫄樹、樗樹、栲樹和漆樹,彼此十分相似。《詩經·唐風》說:山中生長著栲樹。陸機疏解說:山樗和田樗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葉子稍微細窄一些。吳地人用其葉子當作茶葉。許慎認為栲應該讀成糗,而今人讀成栲就失去其原有的發音了。那麼,樗樹就是栲樹的近親。樗樹根煮汁,可以治療下血癥以及小兒疳痢。

亦取白皮和倉秔米、蔥白甘草、豉同煎,飲服,血痢便斷。唐·劉禹錫著樗根餫飩法云: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或是水穀痢兼腰疼等,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捻作餫飩子,如皂莢子大,清水煮,每日空腹服十枚,並無禁忌,神良。

白話文:

也可以取豬大腸、倉秔米(一種大米)、蔥白、甘草、豉同煮,服用後,血痢便會停止。唐朝劉禹錫著有《樗根餫飩法》說:每到立秋前後,就患痢疾,有的是水穀痢兼腰疼等症,取樗根一大兩,搗碎篩過,用好麵粉揉成餫飩子,像皁莢子那麼大,用清水煮,每天空腹服用十枚,沒有什麼禁忌,非常靈驗。

3. 樗木

樗木,文具椿木條下。

白話文:

樗木

樗木,又名椿木,椿木長成後皮薄而脆,樹幹容易灼傷,可用作燈芯。

椿木條

椿木條,是一種由椿木製成的條狀物,可用於製作器物,如筷子、梳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