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9)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9)

1. 藥實根

藥實根,文具黃藥條下。

白話文:

藥實根(藥實條) 生於川澤中。似蒲,高尺餘,根作實。長四五寸,如小指粗,紫黑圓正。辛,寒,無毒。治喉痹。湯洗手足,逐風熱。

黃藥條 生川澤中。莖葉似蒲,而葉紫黑色。根黃,大如指,長三四寸,有節。辛,微溫,無毒。治脣裂。三日可瘥。

2. 桄榔子

桄榔栟櫚而堅硬,斫其間有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飢。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並茂,與棗、檳榔等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採之以織巾子;其須尤宜鹹水浸漬,即粗脹而韌,故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工人解之,以制博奕局。

白話文:

桄榔樹,是屬於棕櫚科的一種樹木,它的木材質地堅硬,可以作為建材。當你把桄榔樹的某一部分砍除後,會在上面發現一個光滑的切面,這些切面可以長得很薄,甚至只剩下幾塊薄片。有的人會把這些薄片拿來食用,因為它們富含營養,可以讓人長期不感到飢餓。同時,桄榔樹的樹皮大多數十分柔軟,兼具堅韌性,可以拿來製作繩索。而桄榔樹的果實,會在樹梢上生長出穗狀的果序,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採摘。

嶺表錄異裡曾經提到,桄榔樹除了與棗樹、檳榔樹等樹種的外型有些差異之外,其餘部分都很相似。但是,桄榔樹的葉子底下有一些像粗馬尾的纖維,廣東人會把這些纖維採集起來,用來編成頭巾。有趣的是,這些纖維如果經過鹽水的浸漬,會變得更加粗大和有韌性,因此人們常用這些浸漬過的纖維來捆綁船隻,而不用釘子和線。桄榔樹的木材質地像竹子一樣,呈紫黑色,並且有紋理。工匠們知道如何透過加工,將桄榔木材製成棋盤。

又其木剛作⿱艹鈠鋤,利如鐵,中石更利,惟中蕉、椰致敗耳。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又其木剛作鋤,利如鐵,中石更利,惟中蕉、椰致敗耳。」

現代白話文翻譯:「再者,其木材堅硬,用來做鋤頭鋒利如鐵,砍在石頭上更加鋒利,只有砍在芭蕉、椰子樹上才會損壞。」

3. 益智子

益智子,生崑崙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葉似蘘荷,長丈餘。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無葉,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含之攝涎唾。採無時。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命湯,是此也。

白話文:

益智子,產於崑崙國,現在的嶺南州郡也普遍有。它的葉子像蘘荷,長一丈多。根旁長出小枝,高七、八寸,沒有葉子,花萼像穗狀,生在小技上,像棗子那麼大。皮是白色的,裡面仁是黑色的。仁越細越好,含在口中可以生津止渴。採摘沒有特定的時間。盧循擔任廣州刺史時,曾經送給劉裕益智糉,劉裕回贈續命湯,益智子就是續命湯中的藥材。

4. 椰子

椰子,出安南,今嶺南州郡皆有之。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葉在木末如束蒲;實大如瓠,垂於枝間,如掛物,實外有粗皮如棕包,次有殼,圓而且堅,里有膚,至白如豬肪,厚半寸許,味亦似胡桃。膚里有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氛醺。人多取殼為器,甚佳。不拘時月採其根皮用。南人取其肉,糖飴漬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白話文:

椰子出產於安南,現在嶺南各州郡也有種植。椰子樹像桄榔樹,沒有枝條,高數丈,葉子在樹梢像一束蒲草;果實像瓠瓜那麼大,掛在樹枝之間,像掛著的物品,在外層有一層粗皮,像棕櫚的包葉,再裡面有一層殼,圓而且堅硬,裡面有一層薄膜,很白像豬油,厚約半寸,味道也像胡桃。薄膜裡面有四、五合汁液,像牛奶,喝起來是涼的而且有香味。人們多採椰子殼做器皿,非常好。不拘時節採集椰子的根皮入藥。南方人採集椰子的果肉,用糖和飴漬後,運到北方和中部地區當水果,味道非常好。

5. 木鱉子

木鱉子,出朗州及南中,今湖嶺諸州及杭、越、全、岳州亦有之。春生苗,作蔓;葉有五花,狀如山芋,青色面光;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採。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

白話文:

木鱉子,產於朗州和南中,現在的湖南、廣東、浙江、福建、江西州也有。春天發芽,生長藤蔓;葉子有五個花瓣,形狀像山藥,青色表面光滑;四月開黃花;六月結果,果實像絲瓜但更大,生時青色,熟時紅色,果肉上有刺,核像烏龜,因此得名;每個果實有三十到四十個核,八月、九月採摘。嶺南人採摘嫩果和嫩葉,用來製作食物蒸著吃。

6. 南燭

南燭,《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高山,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採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䭀飯法:䭀(音迅)。⿰訁迅之為言飧也,謂以酒、蜜、藥草輩飧搜而暴之也。

白話文:

南燭,《本經》沒有記載它的產地,只說它生長在高山上,現在只有長江以東的州郡纔有。植株高三到五尺;葉子像苦楝葉但較小,嚴冬也不凋零;冬季會結成穗狀的紅果實;人們多種植在庭院間,俗稱之為南天燭。不分時間採收枝葉使用,也稱之為南燭草木。謹按陶隱居的《登真隱訣》記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䭀飯法:䭀(音訊)。䭀的意思是晚餐,是指用酒、蜜、藥草等食物煮成晚餐後曬乾。

亦作⿰石迅。凡內外諸書,並無此字,惟施於今飯之名耳。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卓,一名惟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土人名之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彷彿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

白話文:

也寫作「石迅」。凡是內外各書,都沒有這個字,只是用在現在食物的名稱上罷了。有人說這種植物是木本植物,外觀卻像草本植物,因此叫做「南燭草木」。另外一個名稱是「猴藥」,又名「男續」、「後卓」、「惟那木」、「草木之王」。生長在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長江左岸的吳越地區特別多。當地人稱它「猴菽」,又稱「染菽」,粗略與它的正名很接近。這種木頭很不容易生長,最初生長三年、四年,外觀像菘菜這一類的蔬菜,也頗像梔子花,要二、三十年才能長成大樹,因此說它是木本也像草本。總共有八個不同的名稱,都是根據當地稱呼,而正確的名稱是「南燭」。

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治,漸取一斛二斗。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亦可,雜莖皮益嘉,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潚米,米釋炊之。

白話文:

它的果實像茱萸,九月成熟,有酸味很美味可以食用。葉子交替生長,像茶葉但較圓且厚,滋味有點酸,冬天和夏天都常綠。枝幹呈微紫色,長得大的也能高達四、五丈,但很肥大脆嫩,容易折斷。製作米飯的方法:用生的白粳米一斛五斗,再舂治一下,漸漸取出一斛二斗。木葉五斤,乾燥的可以用三斤也可以,混雜一些枝莖皮更好,煮成汁液,要很清涼,來浸泡米,米可煮成飯。

潚即溲字也。今課其時月,從四月生新葉,至八月末,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隨時進退其斤兩,寧小。多合採軟枝莖皮,於石臼中搗碎。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漬染得一斛,以九斗淹斛二斗米。比來正爾用水漬一、二宿,不必隨湯煮漬米,令上可走蝦,周時乃漉而炊之。

白話文:

潚,就是溲字。現在考究它的採收季節,如果從四月長出新葉子,直到八月終了,顏色都很深;從九月到三月,要用留下的老葉子,顏色都很淺,可以依照各個季節的實際情況而增減它的斤兩數,寧可少一些也不要多。應該採摘枝葉較柔軟的部位,放入石臼中搗碎。假設在四、五月這段時間製作,可以用十幾斤搗碎的藥材,用兩鬥湯水浸泡後,染成一斛藥汁,再用九鬥藥汁來浸泡兩鬥米。從前用水浸泡一、兩個晚上,不用和熱湯一起煮後再泡米,只要米上的蝦子可以走脫,過了一週左右,就可以過濾後煮來吃了。

初漬米正作綠色,既得蒸便如紺,若一過汁漬,不得好色,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灑濩皆用此汁,當令飯作正青色乃止。向所餘汁一斗,以共三過灑飯,預作高格曝令乾,當三過蒸曝,每一燥輒以青汁搜令浥浥耳。日可服二升,勿復血食。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子食青燭之津,命不復殞。

白話文:

剛浸泡過的大米是綠色的,蒸熟後就變成深藍色。如果浸泡過一次,就不會變好看,也可以淘洗掉,再用新的汁液浸泡。灑濩都要用這種汁液,直到米飯變成正青色為止。先前剩餘的汁液一斗,用來三次灑飯,預先做個高架子曬乾,要蒸曬三次,每次乾了就用青汁浸泡一下。每天可以服用二升,不要再吃葷腥之物。也可以用來填補胃部和骨髓,消除三蟲。《上元寶經》說:吃了草木之王,氣息與神靈相通;吃了青燭之津,生命就能長存。

此之謂也。今茅山道士亦作此飯,或以寄遠。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孫思邈《千金月令》:南燭煎益髭發及容顏,兼補暖方:三月三日採葉並蕊子,入大淨瓶中干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閒處,經一周年,取開,每日一兩,次溫酒服之。每酒一盞,調煎一匙,極有效驗。

白話文:

這就是所謂的「益顏益壽」。現在茅山道士也製作這種飯,有時候用來治療遠方的病人。如果再蒸一遍食用,更加香甜可口。孫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記載:南燭煎可以滋益鬍鬚頭髮和容顏,還有補腎溫陽的功效。在三月三日採摘葉子和花蕊,放入乾淨的大瓶子中,再用童子小便將瓶子灌滿,封好瓶口,放在陰涼處,經過一年,打開瓶子,每天服用一到兩匙,用溫酒送服。每一杯酒,加入一匙南燭煎,具有非常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