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8)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8)
1. 賣子木
賣子木,《本經》不載所出州土。注云:出劍南邛州,今惟渠州有之。每歲土貢,謂之買子木。株高五、七尺,木徑寸許;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簇作大朵,焦紅色;隨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耳。五月採其枝葉用。
白話文:
賣子木,在《本經》中沒有記載它的產地。注釋說:產在劍南邛州,現在只有渠州纔有。每年向朝廷進貢,叫做買子木。株高五、七尺,樹幹直徑一寸左右;春天長出嫩枝條,葉子尖端,長一、二寸,都是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間開碎花,百十枝圍簇成大花朵,焦紅色;隨著花朵一起結果,果實像花椒,在花瓣中黑而光亮,每株花朵大約開三、五朵大花。五月採集它的枝葉入藥。
2. 橡實
橡實,櫟木子也。《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所在山谷皆有,今亦然。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鬥,槲、櫟皆有鬥,而以櫟為勝。不拘時採其皮並實用。《爾雅》云:櫟,其實球。釋曰:櫟,似樗之木也。球,盛實之房也。其實橡也,有球匯自裹。
白話文:
橡實,就是櫟樹的果實。《本經》沒有記載它生長在什麼地方的州土,只說是在山谷中都可以找到,現在也是如此。櫟樹高二、三丈;三、四月份開黃花;八、九月份結果,它的果實是皁鬥狀,槲樹和櫟樹都有鬥狀果實,但以櫟樹的為勝。不拘於時間採集它的樹皮和果實來使用。《爾雅》說:櫟樹的果實是圓球狀的。釋文說:櫟樹,像樗樹一樣的樹木。球,是盛放果實的果房。它的果實就是橡實,有圓球狀的果房包裹著。
《詩·秦風》云:山有苞櫟。陸機云:秦人謂柞為櫟。又《唐風》云:集於苞栩。陸機云: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栩。今京洛及河內謂櫟亦為杼。五方通語也,然則柞櫟也,杼也,栩也,皆橡櫟之通名也。
白話文:
《詩經·秦風》中說:「山裡有茂密的櫟樹。」陸機說:秦國人稱柞樹為櫟樹。此外,《詩經·唐風》中說:「聚集在茂密的栩樹旁。」陸機說:柞樹、櫟樹和栩樹現在是一樣的,徐州人稱櫟樹為杼,或稱之為栩。而現在京洛和河內地區也稱櫟樹為杼。這也是各地方人們的通用語言。因此,柞樹、櫟樹和栩樹都是橡樹、櫟樹的通用名稱。
3. 槲若
槲若也,與櫟相類。亦有鬥,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採。其葉並皮用。葛洪洗諸敗爛瘡、乳瘡,並用此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瘡洗畢,乃傅諸膏,謂之赤龍皮湯。又治毒攻下部生瘡者,槲皮合櫸,煮汁如飴糖,以導之。《千金翼方》療蠱毒,以槲木北陰白皮一大握,長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分服,即吐蠱出也。
白話文:
槲樹也,和櫟樹相似。也有枹鬥,但是太小了,沒有什麼用處。不拘泥於採集時間。它的葉子連皮都可以用。葛洪用槲樹皮洗滌各種腐爛的瘡口和乳瘡,以及用此皮切三升,水一斗,煮到剩五升,春天和夏天涼的用,秋天和冬天溫的用,洗完傷口後,再塗抹膏藥,稱之為赤龍皮湯。又治療中毒,在身體下部生瘡的患者,槲皮和櫸樹皮混合,煮出汁液,像飴糖濃度,用來導下。
4. 黃藥根
黃藥根,生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以小桑,十月採根。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採,濕時紅赤色,曝乾即黃。開州興元府又產一種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主五臟邪氣,治肺,壓熱,除煩燥,亦入馬藥用。春採根曝乾。
白話文:
黃藥根生長在嶺南一帶,現在夔州、峽州郡,以及明州、越州、秦州、隴州的山中也有生長,但以忠州、萬州產的黃藥根品質最好。黃藥根是一種藤本植物,高度可達三到四尺。根和莖很像小桑樹,在十月採摘根部。秦州出產的黃藥根稱為紅藥子,葉子像蕎麥,枝梗呈赤色,七月開白花。黃藥根剛採摘時是濕潤的紅赤色,曬乾後就變成黃色。開州興元府還產一種苦藥子,大致上與黃藥根相似,主要用於治療五臟邪氣,可以治療肺部疾病,抑制熱氣,去除煩躁。苦藥子也可以用於馬藥。在春天採摘根部,並曬乾保存。
又下有藥實根條,云生蜀郡山谷。蘇恭云:即藥子也,用其核仁。《本經》誤載根字,疑即黃藥之實,然云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於此。孫思邈《千金月令》:療忽生癭疾一、二年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如輕虛,即是佗州者,力慢,須用一倍。
白話文:
又有一種藥實的根莖,傳說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蘇恭說:這種藥實就是藥子,用的是它的種子仁。《本經》一書中誤寫了根這個字,懷疑指的就是黃藥的果實,但其描述中提到葉片像杏葉,花朵有紅色和白色,果肉味道發酸,這與藥子不同。如今藥子也比較少使用,因此將其附錄於此。孫思邈《千金月令》記載:治療突發的癭病一兩年的,用產自萬州的黃藥子半斤,須選擇緊實沉重的為上。如果藥子輕而虛浮,就是產自佗州的,藥效較弱,需要使用一倍的量。
取無灰酒一斗,投藥其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一復時,停騰,待酒冷即開。患者時時飲一盞,不令絕酒氣。經三、五日後,常須把鏡自照,覺銷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劉禹錫《傳信方》亦著其效,云得之邕州從事張岧,岧目擊有效,復己試,其驗如神。其方並同,有小異處。
惟燒酒侯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太猛。酒有灰。
白話文:
取一斗無灰酒,將藥投入其中,將瓶口封緊,用稻草火燒一小時,讓火熄滅,等酒冷卻後打開。患者不時喝一杯,不要讓酒氣斷絕。經過三、五天後,常要拿鏡子照自己,覺得酒刺退了就停止飲用,不然就會令人脖子變細。劉禹錫《傳信方》也記載了它的功效,說他從邕州從事張岧那裡得知,張岧親眼目睹其有效,自己也試過,驗證結果靈驗得如同神助。這兩種方法基本相同,只有一點小差別。
惟燒酒候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要過夜,火候仍不宜太猛。酒中會有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