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7)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7)
1. 枳椇
枳椇,文具接骨木條下。
白話文:
枳椇,它的枝條可以當作接骨木的替代品來使用。
2. 木天蓼
木天蓼,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採子,子作球形,似苘;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亦治諸冷氣。蘇恭云: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又有一種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梔子,冬不凋。然則天蓼有三種。雖其狀不同,而體療甚相似也。
白話文:
木天蓼,味道辛辣,屬性溫熱,帶有少量毒性。主要治療體內癥結、積聚,以及風勞造成的虛寒症狀。它生長在山谷中。木天蓼的樹木高約二、三丈,三、四月開花,花朵像柘樹的花;五月採摘果實,果實呈球形,像苘麻的果實;這種球狀果實可以儲藏起來,當作水果食用,也能治療各種虛寒的症狀。蘇恭說:有一種是像藤蔓一樣生長的,那就是藤天蓼。還有一種小天蓼,生長在天目山、四明山一帶,樹木像梔子樹,冬天也不會枯萎。由此可知,木天蓼有三種。雖然外形不太一樣,但藥效卻非常相似。
3. 小天蓼
小天蓼,文具木天蓼條下。
白話文:
小天蓼,指的是外觀及用途和木天蓼條類似的植物。
4. 訶梨勒
訶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株似木梡花白,子似梔子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採。六路者佳,《嶺南異物志》云: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咸。
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舊木猶有六、七株,古井亦在。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梨勒主痢,《本經》不載。張仲景治氣痢,以訶梨勒十枚,麵裹,煻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
又長服方:訶梨勒、陳桔皮、厚朴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用訶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
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又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澀痛,神良。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暴乾收之,彼人尤珍貴,益小者益佳。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
白話文:
訶梨勒這種植物,生長在交州、愛州一帶,現在嶺南地區都有,其中廣州最多。樹木外觀類似木梡,開白色花朵,果實像梔子,呈青黃色,果皮和果肉緊密相連,大約在七、八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其中六條稜路的品質最好。《嶺南異物志》記載,廣州法性寺佛殿前有四、五十株訶梨勒樹,結出的果實非常小,但味道不澀,都是屬於六條稜路的品種。每年進貢給朝廷的,都只採用這寺廟的果實。寺廟裡有一口古井,樹根會浸到井水裡,井水味道不鹹。
每當果實成熟時,如果有貴客來訪,寺廟的僧人就會煮訶梨勒湯來款待。煮湯的方法是用剛摘下的訶梨勒果實五枚,加上一寸甘草,都搗碎,然後取用井下的水一起煎煮,煮出來的湯顏色像新泡的茶。現在這個寺廟叫做乾明寺,還留有六、七株老訶梨勒樹,古井也還在。南海一帶的風俗很重視這種湯,但現在煮湯的方法不一定完全按照以前的做法了。訶梨勒主要治療痢疾,但《本草經》沒有記載。張仲景治療氣痢,使用訶梨勒十枚,用麵包裹,放在燒熱的灰燼中煨烤,直到麵皮呈現黃色熟透,去掉果核,磨成細末,加入粥中攪拌,讓病人一次服下。
另外還有一個長期服用的配方:訶梨勒、陳皮、厚朴各取三大兩,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唐朝劉禹錫在《傳信方》中說:我曾經深受赤白痢疾之苦,各種藥都吃遍了,很久都沒好,後來轉變成白膿痢疾。令狐將軍傳授我這個方法,用訶梨勒三枚,其中上好的兩枚烤過取皮,另一枚生取皮,一起磨成粉末,用一兩沸騰的米湯調和服下,淡水也可以。如果是清水痢疾,就加入一錢匕的甘草粉末。
如果稍微帶有膿血,就加入兩錢匕甘草粉末。如果出血較多,就加入三錢匕,都有效。另外,取訶梨勒的果核,加入白蜜研磨,塗在眼睛裡,可以治療因風引起的眼睛紅腫疼痛,效果很好。訶梨勒果實還沒成熟時,被風吹落的果實,叫做「隨風子」,曬乾後收集起來,當地人非常珍視,越小的品質越好。用來治療痰嗽和咽喉不適,含服三、數枚,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