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下品卷第十二 (4)

1. 水楊葉

水楊葉,文具白楊條下。

白話文:

水楊葉

性溫,味苦,無毒。入心、小腸經。

功能主治:

活血調經,舒筋止痛,祛風除濕。主治月經不調,痛經,風濕痹痛,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洗浴或敷患處。

注意事項:

孕婦慎用。

文具白楊條

性平,味苦,無毒。入肺、胃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主治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淋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洗傷口或敷患處。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

2. 欒荊

欒荊毒。苗葉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狂痙,痹冷病。蘇恭云:莖葉都似石南,干亦自反,經冬不凋,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諸郡所上者,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枯;六月開花,花有紫、白二種;子似大麻。四月採苗葉,八月採子。與柏油同熬,塗駝畜瘡疥,或淋渫藥中用之。亦名頑荊。

白話文:

欒荊有毒,它的莖葉可以治療大風症,包括頭面、手足的各種風症,癲狂、痙攣以及痹冷等疾病。蘇恭說:欒荊的莖葉都像石南,它的莖幹也就像石南那樣容易折斷,經受過冬天的寒冷也不會凋謝,葉子上有細小的黑點的是真正的欒荊。現在各郡進貢的欒荊,枝莖是白色的,葉子小而圓,是青色的,很像榆葉,但是很長,冬天夏天都不枯萎。欒荊在六月開花,花有紫色和白色兩種;它的種子像大麻的種子。在四月採集它的莖葉,在八月採集它的種子。和柏油一起熬製,可以塗抹在駱駝家畜的瘡疥上,或者淋漓地淋灑在藥物中使用。欒荊也叫做頑荊。

3. 紫荊

紫荊,舊不著所生州郡,今處處有之,人多於庭院間種植。木似黃荊,葉小無椏,花深紫可愛,或云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東林澤間尤多。

白話文:

紫荊,古時不記載它生長在什麼州郡,現在到處都有它。人們多在庭院中間種植。它的樹木像黃荊,葉子小沒有分枝,花朵呈深紫色很可愛,有人說它是田氏的荊樹。到了秋天,果實成熟像小珠子。叫做紫珠。在長江東部沿海地區的森林沼澤地之間尤其多。

4. 釣藤

釣藤,《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興元府亦有之。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鉤,三月採,字或作吊。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其赤湯,治卒得癇,用吊藤、甘草炙各二分,水五合,煮取二合,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大良。又廣濟及崔氏方,療小兒驚癇諸湯飲,皆用吊藤皮。

白話文:

釣藤,在《本經》中沒有記載其出產的州土。蘇恭說它產於梁州,如今興元府也有。葉子細長,節間有刺,像魚鉤一樣,三月採收,字有時寫作「吊」。葛洪治小兒的方子多用它。用其煮出來的赤湯,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抽搐症,用釣藤和甘草,各兩分,加水五合,煮成兩合,服用如小棗般大小,每天服用五次,晚上服用三次,效果很好。另外廣濟和崔氏的方子,治療小兒驚癇的各種湯劑,都用到釣藤皮。

5. 南藤

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榮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採無時。此下又有千金藤,云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又有榼藤子,生廣南山林間,木如通草藤,三年方熟,紫黑色,一名象豆。今醫家並稀用,故但附於其類。

白話文:

南海藤,亦稱作丁公藤,生長在南山山谷之中,目前主要出自泉州、榮州一帶。它依附在南方的樹木上生長,故被命名為南藤。南藤藤苗狀似馬鞭,並且有節,顏色為紫褐色,葉片類似杏葉,但是葉尖較為尖銳。採摘南藤並沒有具體的時間限制。

在南藤之後,還有千金藤,據說千金藤生長在北方地區,其根部粗大如手指,顏色漆黑如墨;而生長在南方地區的千金藤,顏色黃中帶赤,類似細辛。另外還有一種藤類植物名為榼藤子,它生長在廣南山區的林木間,藤莖如同通草藤。榼藤子的生長期需要三年,果實成熟後呈現紫黑色,它又名象豆。現代醫生很少使用南藤、千金藤、榼藤子這三種植物,因此我們只是將它們歸類在此處。

6. 千金藤

千金藤,文具南藤條下。

白話文:

千金藤

文具[南藤]

7. 榼藤子

榼藤子,文具南藤條下。

白話文:

榼藤子

榼藤,一名鐵線蓮,一名金線桃,生山林中,蔓生,莖粗而堅韌,皮紫黑色,葉似葡萄,長二三尺,有五小葉,間生,葉有軟毛而香,開淡黃色花,結子如豌豆,大而扁,黑褐色,有毒。

南藤

南藤,生廣東山中,莖長數百丈,皮色微青,上有節,有如竹。惟其皮可用,以其尖頭者為上,開花白色,結成穗,結子如大隊豆,紫黑色,有毒。

8. 皂莢

皂莢,出雍州川穀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此有三種:《本經》云:形如豬牙者良。陶注云:長尺二者良。唐注云:長六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

白話文:

皁莢,出產在雍州的川穀和魯鄒縣,現在各地都有,以懷州、孟州產的為上品。皁莢樹可以長得非常高大。皁莢有三種:《本經》說:形狀像豬牙的皁莢最好。陶弘景注釋說:長一尺二寸的皁莢最好。唐慎微注釋說:長六寸,圓而厚實,節短而直的皁莢,皮薄肉多,味道香濃,質量最好。現在的醫生製作疏風氣丸、煎劑,大多使用長皁莢;治療牙齒疾病和取積藥,大多使用豬牙皁莢。雖然用途不同,但性味大致相同。

九月、十月採莢,陰乾用。張仲景治雜病方: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莢丸主之。皂莢杵末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以棗膏和湯,服一丸,日三夜一服。崔元亮《海上方》:療腹脹滿欲瘦病者,豬牙皂莢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欲服藥,先吃煮羊肉兩臠,呷汁三兩口後,以肉汁下藥十丸,以快利為度,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停。瘥後一月以來,不得食肉及諸油膩。

白話文:

在九月、十月份採收皁莢,陰乾後可以使用。張仲景在《雜病方》中記載了皁莢丸的用法:如果有咳嗽、逆氣、吐痰、只能坐著不能躺臥等症狀,可以用皁莢丸來治療。皁莢丸的製作方法是:將皁莢搗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丸子的體積像梧桐子一樣大。服用時,用棗膏和湯調和,每天服用一次,每次一丸,晚上服用一次。崔元亮在《海上方》中記載了皁莢丸的另一個用法:用來治療腹脹滿欲瘦的人。將豬牙皁莢連續串聯起來,長度約一尺。用小火煨去皮,搗成粉末,然後用蜂蜜製成丸劑,丸子的體積像梧桐子一樣大。服用藥物之前,先吃煮羊肉,再喝三口羊肉湯。然後,用羊肉湯送服十丸皁莢丸,以通利大便為治療目標。如果覺得效果好,可以繼續服用。一旦大便通暢,就停止服用。痊癒後的一個月中,不能吃肉和油膩的食物。

又治熱勞,以皂莢長一尺續成者,亦可須無孔成實者,以土酥一大兩,微微塗,於火上緩炙之,不得令酥下,待酥盡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瘥。其初生嫩葉芽以為蔬茹,更益人,核中白肉,亦入治肺藥。又炮核取中黃心嚼餌之,治膈痰吞酸。

白話文:

此外,用一尺長的皁莢,一定要完整無破洞的,以一兩的豬油,稍微塗抹,用文火慢慢烤,不要讓豬油滴下來,等到豬油完全沒有後,搗碎後篩過,再以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空腹服用15丸,逐漸增加到20丸,嚴重的病例服用兩劑即可痊癒。皁莢剛長出來的新鮮嫩葉芽可當蔬菜食用,對身體更有益處。皁莢核中的白色肉,也能用來治療肺病。另外,將皁莢核烤過,取出中間黃色的部分咀嚼吞服,可以治療膈痰和吞酸。

又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傅瘡癬有奇效。

白話文:

用米醋熬煮嫩刺針,製成濃稠的煎劑,塗抹於瘡癬,有奇特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