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4)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4)
1. 秦皮
秦皮,生廬江川穀及冤句,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幹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並無花實,根似槐根。二月、八月採皮,陰乾。其皮有白點而不粗錯,俗呼為自樳木。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青色,此為真也。
白話文:
秦皮這種植物,生長在廬江的河谷和冤句這個地方,現在陝西各州郡和河陽一帶也有。它的樹木大多長得像檀樹,枝幹都是青綠色,葉子像湯匙頭那麼大,但不光滑,沒有花朵和果實,根部像槐樹的根。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樹皮,放在陰涼處乾燥。這種樹皮上面有白色斑點,但不粗糙,民間俗稱它為白樳木。取樹皮泡在水裡,水就會變成碧綠色,用這水寫在紙上看是青色的,這才是真正的秦皮。
2. 茗、苦𣗪
茗、苦𣗪《爾雅》所謂檟,苦𣗪。郭璞云:木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茗、荈,蜀人謂之苦荼是也。今通謂之茶。茶、荼聲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經》曰:茶者,南方佳木。
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荼,二曰檟,三曰蔎(音設),四曰茗,五曰荈。又曰茶之別者,其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風疾。又有皂莢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
故今南人輸官茶,往往雜以眾葉,惟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極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茶譜》云:蒙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後,多耩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採摘,三日而止。
若獲一兩,以本外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其僧如說,獲一兩餘,服未盡而病瘥。其四頂茶園,採摘不廢。惟中峰草木繁密,雲霧蔽虧,鷙獸時出,故人跡不到矣。近歲稍貴此品,製作亦精於他處,其性似不甚冷,大都飲茶少則醒神思,過多則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飲序》云:釋滯消壅,一日不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是也。
白話文:
「茗」和「苦𣗪」,《爾雅》裡稱作「檟」,也就是「苦𣗪」。郭璞說:「這種樹木小小的,像梔子樹,冬天生長,葉子可以煮成湯羹飲用。」現在稱呼早採摘的為「荼」,晚採摘的為「茗」。「茗」、「荈」這些名稱,蜀地的人稱之為「苦荼」,就是指這個。現在統稱它們為「茶」。因為「茶」和「荼」的發音很接近,所以就這樣叫了。春天開始長出嫩葉,經過蒸和焙去除苦味,磨成粉末才能飲用。這和古時候人們吃的東西,很不一樣。《茶經》說:「茶,是南方美好的樹木。」
它的高度從一、二尺到數十尺不等,在巴川和峽谷的山區,甚至有兩人合抱粗的。砍下來之後,樹木就像瓜蘆,葉子像梔子花,花像白薔薇,果實像栟櫚,果蒂像丁香,根像胡桃。它的名字,一叫做「荼」,二叫做「檟」,三叫做「蔎」,四叫做「茗」,五叫做「荈」。另外,茶的別種,例如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都能夠治療風疾。還有皂莢芽、槐芽、柳芽,是在早春採摘它們的嫩芽,和茶一起製作。
所以,現在南方人進貢的官茶,常常會摻雜各種樹葉,只有茅蘆、竹箬之類的不能混入,其餘山上的草木嫩芽都可以混合。其中椿樹和柿樹的嫩芽尤其特別。真正的茶性非常寒冷,只有雅州蒙山產的茶性溫和,而且能治病。《茶譜》裡說:「蒙山有五個山峰,山頂有茶園,其中中峰叫做上清峰。以前有人生病,身體虛寒而且病了很久,遇到一位老人家跟他說:『蒙山中峰的茶,應當在春分的前後,多用人力,等到聽到雷聲,大家一起採摘,採三天就停止。』
『如果能採到一兩,用原本的山泉水煎煮服用,就能去除久病,兩兩可以使眼前沒有病痛,三兩可以換筋骨,四兩就可以成為神仙了。』」那個僧人照著說的做,採到了一兩多,還沒吃完病就好了。其他四個山峰的茶園,採摘從沒停止。只有中峰草木茂盛,雲霧遮蔽,兇猛的野獸時常出現,所以很少有人去那裡。近年來這個地方的茶稍貴,製作也比其他地方精細,茶性似乎不太寒冷。一般來說,喝茶少的話能使人精神清醒,想事情比較清楚,喝太多反而會導致疾病,所以唐朝《母景茶飲序》說:「解除滯塞,消除壅積,一天喝可以暫時感覺舒服,如果虛弱氣不足,侵損精氣,就會造成終身的禍害,這說得太對了。」
3. 梔子
梔子,生南陽川穀,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及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九月採實,曝乾。南方人競種以售利。《貨殖傳》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
言獲利之博也。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核,房七稜至九稜者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屍梔子,不堪入藥用。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並小利而愈。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梔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葛洪方以十四枚去皮,搗,蜜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大效。又治霍亂轉筋,燒梔子三枚,末服,立愈。時行重病後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臥,徹汗乃愈,挾食加大黃別煮汁,臨熟內之,合飲微利,遂瘥。
白話文:
梔子,生長在南陽的河流山谷,現在南方和四川一帶的州郡都有。樹木高約七、八尺;葉子像李子但更厚更硬,又有點像樗蒲子的葉子;二、三月開白色的花,花瓣都是六片,非常香,民間傳說它就是西域的詹匐;夏秋時結的果實像訶子,剛長出來是青色,成熟後變黃,裡面種子的果仁是深紅色。九月採摘果實,曬乾。南方人爭相種植販賣以圖獲利。《貨殖傳》說:梔子、茜草的產量能達到千石,就能比得上擁有千輛兵車的富貴人家。
這說明販賣梔子能獲取豐厚的利潤。梔子也有兩三種。入藥的是山梔子,醫書上說的越桃,皮薄而圓,果核小,有七到九個稜角的最好。那些又大又長的,是用來染色用的,又叫做伏屍梔子,不能入藥。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古今很多名醫治療黃疸,都用梔子、茵陳、豆豉、甘草這四種藥材煮湯服用。又治療大病初癒後又復發的情況,都用梔子和鼠矢等藥材煮湯,稍微通利小便就可以痊癒。
相關的藥方非常多,不能全部記載。梔子也治療血痢並伴隨毒熱下泄的病症。葛洪的方子是用十四枚去皮的梔子,搗碎,用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吃三顆,一天三次,效果很好。又治療霍亂引起的腿抽筋,將三枚梔子燒過後磨成粉末服用,馬上就好。流行病癒後又復發,用水煮十枚梔子,喝汁液後蓋被子睡覺,發汗就會痊癒,如果夾雜食物停滯,就加大黃另外煮汁,快煮好時放入梔子汁一起喝,稍微通利小便,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