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4)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4)

1. 秦皮

秦皮,生廬江川穀及冤句,今陝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幹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並無花實,根似槐根。二月、八月採皮,陰乾。其皮有白點而不粗錯,俗呼為自樳木。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青色,此為真也。

白話文:

秦皮,生長在廬江川穀和冤句,現在陝西各州郡和河陽也有。它的樹木大多像檀香樹,枝幹都是青綠色,葉子像匙頭那麼大,但沒有光澤,也沒有花和果實,根像槐根。二、八月採皮,陰乾。它的皮上有白點,但不粗糙,俗稱自樳木。把皮浸泡在水裡就會變成碧綠色,用它來書寫的紙張會呈現青色,這是真的秦皮。

2. 茗、苦𣗪

茗、苦𣗪《爾雅》所謂檟,苦𣗪。郭璞云:木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茗、荈,蜀人謂之苦荼是也。今通謂之茶。茶、荼聲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葉,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飲。與古所食,殊不同也。《茶經》曰:茶者,南方佳木。

白話文:

茗、苦𣗪:在《爾雅》中,將它稱為「檟」,也稱「苦𣗪」。郭璞說:這種樹很小,像梔子樹,冬天生長,葉子可以煮成湯飲用。現在人們把早上採摘的茶葉稱為「荼」,晚上採摘的稱為「茗」。茗、荈,在蜀地,人們稱之為「苦荼」。現在,人們普遍稱之為「茶」。茶、荼這兩個字的發音相近,所以可以通用。春天開始生長嫩葉,將嫩葉蒸製、烘焙,去除苦味,然後磨成粉就可以飲用了。與古代人們所吃的茶葉,完全不同。《茶經》中說:茶樹,是南方的一種佳木。

自一尺、二尺至數十尺,其巴川峽山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名一曰荼,二曰檟,三曰蔎(音設),四曰茗,五曰荈。又曰茶之別者,其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皆治風疾。又有皂莢芽,槐芽,柳芽,乃上春摘其芽,和茶作之。

白話文:

從一尺、兩尺到幾十尺不等,巴蜀峽谷的山裡有兩人才能合抱的大樹,將它砍伐下來收集起來。樹木像葫蘆,葉子像梔子,花朵像白色的薔薇,果實像栟櫚,花梗像丁香,根莖像胡桃。它的名稱,一種叫荼,一種叫檟,一種叫蔎,一種叫茗,一種叫荈。又說,茶的變種,有枳殼芽、枸杞芽、枇杷芽,都能夠治療風疾。還有皁莢芽、槐芽、柳芽,應該在早春採摘它的嫩芽,與茶葉一起製作。

故今南人輸官茶,往往雜以眾葉,惟茅蘆、竹箬之類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真茶性極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溫,而主疾。《茶譜》云:蒙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清峰。昔有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謂曰:蒙之中頂茶,當以春分之先後,多耩人力,俟雷之發聲,並手採摘,三日而止。

白話文:

因此,現在南方人上繳官府的茶葉,往往會摻雜各種葉子,只有茅草葉和竹葉不能混入,至於其他的山野草木的新芽嫩葉,都可以一起採摘。其中尤以椿樹葉和柿子葉為佳。真正的好茶性味十分寒涼,只有雅州蒙山出產的茶葉性味溫和,並且能治病。《茶譜》記載:蒙山有五座山峯,山峯上都有茶園,其中一座山峯叫做上清峯。從前有個人患了寒症很長時間,遇見一位老人家告訴他,蒙山的中頂茶,應該在春分前後來多次採摘,等到打雷之後,就立刻用手採摘,三天之後停止採摘。

若獲一兩,以本外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其僧如說,獲一兩餘,服未盡而病瘥。其四頂茶園,採摘不廢。惟中峰草木繁密,雲霧蔽虧,鷙獸時出,故人跡不到矣。近歲稍貴此品,製作亦精於他處,其性似不甚冷,大都飲茶少則醒神思,過多則致疾病,故唐《母景茶飲序》云:釋滯消壅,一日不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累,斯大是也。

白話文:

如果獲得一、兩,與本地的水一起煎服,就能消除宿疾,二兩就能讓現在的疾病全部消失,三兩就可以固本培元,四兩就能成為地仙了。這個和尚按照他說的方法服用了一兩多,藥還沒有喝完,病已經痊癒了。這個地方的四頂茶園,採摘茶葉的活動從未停止過。只是中峯草木茂密,雲霧繚繞,還有猛獸出沒,所以沒有人會來這裡。近年來,這種茶開始變得珍貴,製茶的方法也比其他地方精細,它的性質似乎不太寒涼。總的來說,喝茶少量的能提神醒腦,喝多了就會生病,所以唐朝《母景茶飲序》中說:喝茶可以除濕利尿,即時止瀉效果很好,但如果長期喝茶會損傷元氣,到頭來是弊大於利。這話說得很對。

3. 梔子

梔子,生南陽川穀,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香,俗說及西域詹匐也;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九月採實,曝乾。南方人競種以售利。《貨殖傳》云:卮、茜千石,亦比千乘之家。

白話文:

梔子,生長在南陽的川穀地區,現在南方和西蜀州郡都有。樹高七、八尺;葉子像李樹葉,但是厚而硬,也像樗蒲子的葉子。二、三月間開白色花朵,花都是六出,非常芬香,人們說它和西域的詹匐花一樣。夏秋之際結果,果實像訶子一樣,生青色,熟後變黃,果核深紅色。九月份採摘果實,曬乾。南方人競相種植以出售牟利。《貨殖傳》中說:梔子和茜草各一千石,也可以與有上千輛車的家財相比。

言獲利之博也。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桃也,皮薄而圓,小核,房七稜至九稜者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屍梔子,不堪入藥用。張仲景《傷寒論》及古今諸名醫治發黃,皆用梔子、茵陳、香豉、甘草等四物作湯飲。又治大病起勞復,皆用梔子鼠矢等湯,並小利而愈。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獲利很多的事情。這裡有兩三種。其中一種是可以用來做藥的梔子,方書上也稱它為越桃。這種梔子,果皮薄而圓,核小,房有七個稜到九個稜的最好。那種又大又長的梔子,則是做染料的,又稱之為伏屍梔子,不能用來入藥。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以及古今諸位名醫治療黃疸的藥方中,都用了梔子、茵陳、香豉、甘草這四種藥物合在一起煎湯服用。另外,在治療大病初癒後勞累復發的疾病時,也用梔子、鼠矢等藥物合在一起煎湯服用,並且能夠起到利尿的作用,進而治癒疾病。

其方極多,不可悉載。梔子亦療血痢挾毒熱下者。葛洪方以十四枚去皮,搗,蜜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大效。又治霍亂轉筋,燒梔子三枚,末服,立愈。時行重病後勞發,水煮十枚,飲汁溫臥,徹汗乃愈,挾食加大黃別煮汁,臨熟內之,合飲微利,遂瘥。

白話文:

治療血痢伴有毒熱的方法非常多,無法一一列舉。梔子也能治療血痢伴有毒熱的腹瀉。葛洪的方子是用 14 枚梔子去皮,搗碎,用蜂蜜做成丸子,每次服用 3 丸,與梧子大小相同,每天服用 3 次,效果顯著。同時也能治療霍亂引起的筋攣,將 3 枚梔子燒成灰,研成細末服用,即可痊癒。如果在流行的重病後勞累過度,可以用 10 枚梔子煮水,飲用溫熱的湯汁,出汗後症狀就會痊癒。如果伴有食物積滯,可以加大黃的用量,另外煮湯汁,在大黃湯煮好之前放入梔子湯汁,混合飲用,稍微瀉一下,疾病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