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圖經》~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3)
木部中品卷第十一 (3)
1. 枳殼
枳殼,文具枳實條下。
白話文:
枳殼這種藥材,相關的說明文字,可以參考枳實那一條的內容。
2. 山茱萸
山茱萸葉似榆,花白;子初熟未乾,赤色,似胡頹子,有核;亦可啖,既干;皮甚薄;九月、十月採實,陰乾。吳普云:一名鼠矢,葉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實如酸棗,赤,五月採實,與此小異也。舊說當合核為用。而《雷斆炮炙論》云:子一斤,去核取肉皮用,只秤成四兩半。其核八稜者名雀兒蘇,別是一物,不可用也。
白話文:
山茱萸的葉子像榆樹葉,開白色的花;果實剛成熟還沒曬乾時,是紅色的,像胡頹子的果實,裡面有核;也可以食用,曬乾後皮很薄;在九月、十月採收果實,陰乾。吳普說:山茱萸又名鼠矢,葉子像梅花一樣有刺毛。二月開花像杏花,四月果實像酸棗,是紅色的,五月採收果實,與前面說的稍微不同。舊時的說法認為應該連核一起使用。但《雷斆炮炙論》說:山茱萸的果實一斤,要去掉核,只取果肉和果皮使用,秤起來只剩四兩半。它的核有八個稜角,叫做雀兒蘇,是另外一種東西,不可以拿來使用。
3. 吳茱萸
吳茱萸,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餘,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花,紅紫色;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成熟則深紫。九月九日採,陰乾。《風土記》曰:俗尚九月九日謂為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又《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學。
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災厄,宜令急去家,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高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代之矣。故世人每至此日登高飲酒,戴茱萸囊,由此耳。世傳茱萸氣好上,言其沖膈,不可為服食之藥也。
張仲景治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吳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大兩,人參一兩,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者,亦主之。又其南行枝,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出姚僧垣方。根亦入藥用。
刪繁方療脾勞熱,有白蟲在脾中,為病令人好嘔者,取東行茱萸根,大者一尺,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凡三物㕮咀,以酒一斗,浸一宿,微火上薄暖之,三下,絞去滓,平旦空腹服一升取盡,蟲便下出,或死,或半爛,或下黃汁。凡作藥法,禁聲,勿語道作藥,蟲便下驗。
白話文:
吳茱萸生長在上谷的川谷和冤句一帶,現在到處都有,尤其在江浙、四川一帶更多。樹木高約十幾尺,樹皮是青綠色的;葉子像香椿但更寬厚,呈紫色;三月開花,花是紅紫色的;七、八月結果,果實像花椒,嫩的時候微黃,成熟時則變成深紫色。九月九日採摘,然後陰乾。《風土記》記載說:民間習俗把九月九日稱為上九,茱萸到這一天氣味濃烈,顏色變紅,可以折下果實插在頭上,據說能辟除邪氣,抵禦寒冬。另外,《續齊諧記》說: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學習道術。
費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你家會有災禍,應該趕快離開家,每個人製作一個絳色的袋子裝茱萸繫在手臂上,然後登高山喝菊花酒,這樣可以消除災禍。桓景照著做了,全家登上高山,傍晚回家時,發現家裡的雞、狗、牛、羊都突然暴死了。費長房聽說後說:這些動物是代替你們受災了。所以世人每到這一天都會登高喝酒,佩戴茱萸袋,就是由此而來的。民間傳說茱萸的氣向上走,說它會衝到胸膈,所以不可以當作日常服用的藥物。
張仲景治療嘔吐且胸悶的病症,用茱萸湯來治療。藥方是:吳茱萸一升,紅棗二十枚,生薑一大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煮取三升,每次服用七合,一天三次。對於乾嘔吐口水且頭痛的患者,也用此方治療。另外,茱萸樹南邊的枝條,可以治療大小便突然閉塞不通,取一段像手指第二指節的長度,含在嘴裡就能使大小便通暢,這是姚僧垣的藥方。茱萸的根也可以入藥使用。
刪繁的藥方治療脾臟勞損發熱,脾臟中有白色蟲子,使人生病且喜歡嘔吐,可以取向東生長的茱萸根,粗大的一尺長,大麻子八升,橘皮二兩,將這三種藥材搗碎,用酒一斗浸泡一個晚上,用微火加溫,加熱三次,絞去藥渣,在清晨空腹時服用一升,直到喝完,蟲子就會排出,有的死了,有的半爛,有的則排出黃色液體。凡是製作藥物的方法,要禁止出聲,不要在製藥時說話,這樣蟲子就會順利排出,效果才會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