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玉石上品卷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玉石上品卷第一 (9)

1. 禹餘糧

禹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今惟澤、潞州有之。舊說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今圖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狀,與舊說小異。採無時。《本經》又有太一餘糧。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長生四鎮丸云:太一禹餘糧,定六腑,鎮五臟。

注云:按本草有太一餘糧、禹餘糧兩種,治體猶同。而今世惟有禹餘糧,不復識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後小鎮直云:禹餘糧,便當用之耳。餘糧多出東陽山岸間,茅山甚有,好者狀如牛黃,重重甲錯,其佳處乃紫色,泯泯如面,齧之無復磣,雖然用之,宜細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

而蘇恭亦云:太一餘糧與禹餘糧,本一物,而以精粗為別,故一名太一禹餘糧,其殼若瓷,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漸變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之餘糧也。

今醫家但用餘糧,亦不能如此細分別耳,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並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張華《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蒒草,其實食之,如大麥,從七月稔熟,民斂至冬乃迄,名自然谷,亦曰禹餘糧。今藥中有禹餘糧者,世傳昔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也。

然則蒒草與此異物而同名也。其云棄之江中而為藥,乃與生海池澤者同種乎?

白話文:

禹餘糧這種藥材,生長在東海的池塘、沼澤以及山島中,也可能只在池塘、沼澤裡。現在只有在澤州和潞州一帶才有。古書上說它形狀像鵝鴨蛋,外殼一層層疊著,裡面是黃色的,磨成粉末像蒲黃一樣細。但是現在圖上的樣子,完全是山石的形狀,一點都不像蛋,和古書上說的有點不同。採集沒有特定時間。《本草經》裡還有提到太一餘糧。

我查閱陶弘景的《登真隱訣》,裡面記載長生四鎮丸,說到太一禹餘糧可以安定六腑、鎮定五臟。注釋說,根據本草記載,太一餘糧和禹餘糧是兩種藥材,但功效相似。現在世上只有禹餘糧,已經不認識太一餘糧了。這個藥方把兩個名稱合在一起使用,無法分辨哪個才是真正的太一餘糧。後來的小鎮方就直接說用禹餘糧就可以。

禹餘糧大多產自東陽山邊的岸上,茅山也有很多。好的禹餘糧像牛黃一樣,外殼一層層交錯,最好的呈現紫色,表面像磨過的麵粉一樣,咬起來不會有沙石的感覺。使用時最好磨成細粉,用水淘洗取汁,沉澱後再用,不要有沙土。

蘇恭也說,太一餘糧和禹餘糧本來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因為精粗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太一餘糧的殼像瓷器一樣,剛在殼裡還沒凝固時,是黃色的液體,久了才會凝結成各種顏色,有青色、白色、紅色或黃色。年份久的會慢慢變成紫色。從紅色變成紫色的都稱為太一,其他各種顏色的就都稱為餘糧。

現在的醫生都只用禹餘糧,也不能這麼仔細地分辨。張仲景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傷寒下痢不止,心下脹滿,腹瀉在下焦的症狀,方子是用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斤,一起搗碎,加六升水煮成兩升,去渣後分兩次服用。

另外根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扶海洲上有一種草叫蒒草,它的果實可以吃,像大麥一樣,七月成熟,人們從七月開始採集到冬天結束,稱為自然谷,也叫禹餘糧。現在藥材裡的禹餘糧,傳說是以前大禹治水時,把剩餘的糧食丟到江裡,後來就變成藥材。

所以,蒒草和禹餘糧是不同東西卻同名。但是說把剩餘的糧食丟到江中變成藥材的說法,和禹餘糧生長在海邊池塘的說法是同一種東西嗎?

2. 太乙禹餘糧

太乙禹餘糧,文已具禹餘糧條下。

白話文:

太乙禹餘糧,它的相關說明已經在禹餘糧那一條目下寫得很清楚了。

3. 無名異

無名異,出大食國,生於石上,今廣州山石中及宜州南八里龍濟山中亦有之。黑褐色,大者如彈丸,小者如墨石子,採無時。《本經》云:味甘,平。主金瘡折傷內損,生肌肉。今云味鹹,寒。消腫毒癰疣,與《本經》所說不同,疑別是一種。又嶺南人云:有石無名異,絕難得。

有草無名異,彼人不甚貴重。豈《本經》說者為石,而今所有者為草乎?用時以醋磨塗敷所苦處。又有婆娑石,生南海,解一切毒。其石綠色,無斑點,有金星,磨之成乳汁者為上。胡人尤珍貴之,以金裝飾作指驅帶之。每欲食及食罷,輒含吮數四,以防毒。今人有得指面許塊,則價值百金。

人莫能辨,但水磨涓滴,點雞冠熱血,當化成水,乃真也。俗謂之摩娑石。

白話文:

無名異這種藥材,產自大食國,生長在石頭上,現在廣州的山石中,以及宜州南方八里的龍濟山中也有。它的顏色是黑褐色,大的像彈丸,小的像墨石子,採收時間沒有限制。《本經》記載說: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性平。主要治療刀傷、骨折內傷,促進肌肉生長。現在的說法是味道鹹,性寒。可以消除腫毒、癰和疣,這和《本經》說的不一樣,懷疑可能是不同的東西。嶺南人又說:石頭做的無名異,非常難得到。

草做的無名異,當地人就不太看重。難道《本經》說的是石頭做的,而現在用的都是草做的嗎?使用時,用醋磨成粉末,塗在患處。還有一種婆娑石,產於南海,能解各種毒。它的顏色是綠色,沒有斑點,有金色的星點,磨成乳汁狀的是最好的。胡人特別珍視它,用黃金裝飾做成戒指或佩帶在身上。每次要吃飯或吃完飯,就含在口中吮吸幾次,用來預防中毒。現在有人能得到指甲面大小的一塊,價值就高達百金。

這種石頭一般人無法分辨真假,但只要用水磨後,滴在雞冠的熱血上,如果血立刻化成水,那就是真的。一般人稱它為摩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