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玉石上品卷第一 (8)

回本書目錄

玉石上品卷第一 (8)

1. 白石英

石英,生華陰山谷及泰山。陶隱居以新安出者佳,蘇恭以澤州者為勝,今亦澤州出焉。大抵長而白澤,明澈有光,六面如削者可用,長五、六寸者彌佳。其黃色如金在端者,名黃石英;赤端白後者,名赤石英;青端赤後者,名青石英;黑澤而有光者,名黑石英。二月採,亦云無時。

白話文:

石英,生長在華陰的山谷和泰山。陶隱居認為以新安的地方產出的石英較好,蘇恭認為澤州產出的石英最好,現在也產於澤州。石英一般比較長而且呈現白色,透明又有光澤,六面都像被削過,這樣的石英可以用。石英越長(五、六寸以上),品質越好。如果石英一端是黃色像金色,叫黃石英;一端是紅色後端是白色,叫赤石英;一端是青色後端是紅色,叫青石英;顏色是黑色但有光澤,叫黑石英。石英適合在二月採集,也有人說不受時間限制。

古人服食,惟白石英為重,紫石英但入五石散。其黃、赤、青、黑四種,《本經》雖有名,而方家都不見用者。故《乳石論》以鍾乳為乳,以白石英為石,是六英之貴者,惟白石也。又曰乳者陽中之陰,石者陰中之陽,故陽生十一月後甲子服乳,陰生五月後甲子服石。然而相反畏惡,動則為害不淺。

白話文:

古人服用藥物,認為白石英最重要,紫石英只用於五石散。至於黃、赤、青、黑四種石英,《本經》雖然有記載,但方家都不採用。所以《乳石論》認為鍾乳是乳,白石英是石,六種英石中最珍貴的是白石。又說乳是陽中之陰,石是陰中之陽,所以陽生於十一月後甲子服用乳,陰生於五月後甲子服用石。然而,如果服用相反的藥物或有畏懼和厭惡,就會產生嚴重的危害。

故乳石之發,方治雖多,而罕有能濟者,誠不可輕餌也。

白話文:

至於乳石的發作,治療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很少有能奏效的,誠不可輕易服用。

2. 赤石脂

赤石脂,生濟南、射陽及泰山之陰。蘇恭云:濟南泰山不聞出者,惟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並有,及宜州諸山亦出,今出潞州。以色理鮮膩者為勝,採無時。古人亦有單服食者。《乳石論》載服赤石脂,發則心痛,飲熱酒不解,治之用蔥豉綿裹,水煮飲之。

白話文:

赤石脂,主要產於濟南、射陽和泰山陰面。蘇恭說:濟南和泰山沒有聽說產赤石脂,只有河南省虢州盧氏縣、山西省澤州陵川縣、陝西省慈州呂鄉縣等地有這種藥材,還有廣西省宜州的諸山也產,現在潞州也有。以顏色和質地鮮明細膩的赤石脂為佳,採集沒有特定時間。古人也有單獨服食赤石脂的。《乳石論》記載服食赤石脂,可能會引起心痛,喝熱酒也無法解除,治療方法是用蔥豉包裹棉布,水煮後飲用。

《千金翼》論曰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任,稍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淡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淡飲,服諸藥不效,用此方遂愈。

白話文:

《千金翼方》中說,治療痰飲上逆,嘔吐不止的病症,其根源是因為過度飲用冷飲,導致脾胃氣虛,不能消化食物。食物進入胃中,便會轉化為冷水,反覆嘔吐不止,赤石脂散這味藥可以治療。赤石脂一斤,搗碎篩選,每次服方寸匕,用酒送服,可酌情增加到三匕。服用完一斤,終生都不會再吐清水,也不會腹瀉,還能補益五臟,令人身體強健。有的人患有痰飲病症,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用此方後便痊癒了。

其雜諸藥用者,則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其方用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末用,乾薑一兩,粳米半升,以水七升煮之,米熟為準,去滓,每飲七合,內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愈。止後服,不爾盡之。又有烏頭赤石脂丸,主心痛徹背者。烏頭一分,附子二分,並炮,赤石脂、乾薑、蜀椒各四分。

白話文:

在雜用於各種藥物的情況中,例如張仲景治療傷寒,腹瀉不止,便中有膿血的患者,使用桃花湯作為主要藥方。桃花湯的配方包括:赤石脂一斤,一半整塊使用,一半磨成粉末使用,乾薑一兩,粳米半升,加入七升水煮至米熟為準,過濾去除藥渣,每次飲用七合,加入赤石脂粉末一方寸匕服用,每天服用三次,直到痊癒。治癒後繼續服用一段時間,直到藥物用盡。另外還有一種烏頭赤石脂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痛徹背的患者。烏頭赤石脂丸的配方包括:烏頭一分,附子二分,兩者均需炮製,赤石脂、乾薑、蜀椒各四分。

五物同杵末,以蜜和丸,大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不知,稍增之。

白話文:

將五種藥物搗成細末,用蜂蜜調和為丸劑,大小如梧桐子。一開始服食一丸,沒有感覺,可以逐漸增加用量。

3. 白石脂

白石脂,生泰山之陰。蘇恭云:出慈州諸山,泰山左側不聞有之。今惟潞州有焉,潞與慈相近,此亦應可用。古斷下方多用,而今醫家亦稀使。採無時。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並生南山之陽山谷中,主治並同,後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別,用之當依後條。然今惟用赤、白二種,余不復識者。

白話文:

白石脂,生長在泰山北面。蘇恭說:出產在慈州的山區,泰山左側沒有聽說有這種東西。現在只有潞州有,潞州與慈州很近,這個也應該可以用。古時候的斷下方子經常使用,而現在的醫生也很少用它。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五種顏色的石脂在舊的經典中放在同一個條目裡,都生長在南山背陰的山谷中,主治的疾病也相同,後人將它們分開,產地不同,功效也不同,使用的時候應該依照後面的條目。但是現在只使用赤石脂和白石脂兩種,其他的我不再認識了。

唐·韋宙《獨行方》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以白石脂細末,熬溫,撲臍中,日三良。又《斗門方》治瀉痢,用白石脂、乾薑二物,停搗,治以百沸湯和麵為稀糊,搜勻,並手丸如梧子,曝乾,飲下三十丸。久痢不定,更加三十丸。霍亂煎漿水為使。

白話文:

唐朝·韋宙的《獨行方》治療小兒臍中膿汁不斷流出,兼有發紅、腫脹的症狀,用白石脂研磨成細末,加熱後敷在臍部,每天三次,治療效果良好。另外《鬥門方》治療腹瀉痢疾,使用白石脂、乾薑兩種藥物,搗碎後,用沸水和麵粉製成稀糊,攪拌均勻,用手丸成梧桐子大小,曬乾後服用三十丸。如果腹瀉痢疾長時間不癒,可再服用三十丸。用霍亂煎煮的漿水送服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