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上品卷第十 (2)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上品卷第十 (2)

1. 琥珀

琥珀,文具茯苓條下。

白話文:

琥珀,指的是在文書中可以放在茯苓條下面的文具。

2. 松脂

松脂,生泰山山谷,今處處有之。其用以通明如薰陸香顆者為勝。道人服餌,或合茯苓、松、柏實、菊花作丸,皆先煉治。其法:用大釜加水置甄,用白茅藉甄底,又加黃砂於茅上,厚寸許可矣,然後布松脂於上,炊以桑薪,湯減即添熱水,常令滿。候松脂盡入釜中,乃出之,投於冷水,既凝又蒸,如此三過,其白如玉,然後入藥,亦可單服。其實及根白皮,古亦有服食法,但今松實,多作果品,余不聞堪入藥。

其花上黃粉,名松黃,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但不堪停久,故鮮用寄遠。燒其枝上,下承取汁液,名松𣿉(音𣿉),主牛馬瘡。皮上綠衣,名艾納香,用合諸香,燒之,其煙不散。方書言松為五粒,字當讀為:⿰镸鼠音之誤也。言每五⿰镸鼠為一葉,或有兩⿰镸鼠七⿰镸鼠者。

松歲久則實繁,中原雖有,然不及塞上者佳好也。中品有墨條,不載所出州郡,然亦出於松,故附見於此。

白話文:

松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現在到處都有。其中,以質地通透像乳香顆粒的為上品。道士服用,或是將松脂與茯苓、松子、柏子、菊花一起製成藥丸,都必須先經過煉製。煉製的方法是:用大鍋加水,上面放一個蒸籠,用白茅草鋪在蒸籠底部,再在茅草上鋪一層約一寸厚的黃沙,然後把松脂放在黃沙上面,用桑木柴火燒煮。鍋中的水減少就添加熱水,保持水量充足。等到松脂全部融化進入鍋中,就把它取出,投入冷水中。凝固後再蒸煮,這樣重複三次,松脂會變得像玉一樣潔白,然後就可以入藥,也可以單獨服用。松樹的果實和根部的白色樹皮,古代也有人作為藥物食用,但是現在松子大多被當作水果食用,其餘的(根部白皮)沒聽說有入藥的用途。

松樹花上的黃色花粉,叫做松黃,山裡的人會及時採集,用來煮湯飲用,味道很好。但是松黃不易久放,所以很少用來寄送遠方。燒松樹的樹枝,下面承接滴落的汁液,叫做松脂油,主要用來治療牛馬的瘡傷。樹皮上綠色的苔衣,叫做艾納香,可以用來調合各種香料,焚燒時,煙霧不會消散。醫書上說松樹的葉子是五片,這裡的「五粒」應該是「五個針狀葉」的誤寫。意思是每五個針狀葉為一組,也有一組是兩個或七個針狀葉的。

松樹生長年份越久,果實就越多,中原地區雖然也有松樹,但是品質不如邊塞地區的好。中品藥材中有一種叫做墨條的,沒有記載產自哪個州郡,但也是出自松樹,所以附在這裡一併說明。

3.

墨,文具松脂條下。

白話文:

墨,是文具,用松脂製成的條狀物。

4. 柏實

柏實,生泰山山谷,今處處有之,而乾州者最佳。三月開花,九月結子,候成熟收採,蒸曝乾,舂擂取熟人子用。其葉名側柏,密州出者,尤佳。雖與他柏相類,而其葉皆側向而生,功效殊別。採無時。張仲景方療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青柏葉一把,乾薑三片,阿膠一挺炙,三味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別絞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一服盡之。

山東醫工亦多用側柏,然云性寒,止痛,其方採葉入臼中,濕搗,令極爛如泥,冷水調作膏,以治大人及小兒湯燙火燒,塗敷於傷處,用帛子系定,三兩日瘡當斂,仍滅瘢。又取葉焙乾為末,與川黃連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色,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蟲。

道家多作柏葉湯,常點益人。古柏葉尤奇。今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大柏木,相傳是蜀世所植,故人多采收入作藥。其味甘,香於常柏也。

白話文:

柏實,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現在各地都有,其中以乾州出產的品質最好。三月開花,九月結果,等果實成熟後採收,蒸過後曬乾,再舂搗篩選,取用裡面成熟的種子。它的葉子叫做側柏,以密州出產的最好。雖然外觀和別的柏樹相似,但它的葉子都是側向生長的,功效也大不相同。採摘時間沒有限制。

張仲景的方劑中,治療吐血不止的,用柏葉湯為主。使用青側柏葉一把,乾薑三片,炙烤過的阿膠一挺,將這三味藥材加水兩升,煮成一升,濾去藥渣,另外加入絞取的馬通汁一升混合,再一起煎煮成一升,用棉布過濾,一次全部喝完。

山東的醫生也常用側柏,但他們認為藥性寒涼,可以止痛。他們的方法是採摘新鮮的側柏葉,放入臼中濕搗,搗到極爛如泥狀,用冷水調成膏狀,用來治療大人和小孩的燙傷、火燒傷,塗敷在傷處,用布包紮固定,兩三天後傷口就會癒合,而且不會留下疤痕。又有人將側柏葉烘乾磨成粉末,和川黃連一起煎煮成藥汁服用,可以治療男子、婦人、小孩大腹部有黑色血便,顏色像茶腳色,或是膿血像沉澱物般的痢疾,也就是所謂的「蠱痢」,治療效果很好。也能夠殺死五臟的寄生蟲。

道家常用柏葉湯,經常飲用對身體有益。古老的柏樹葉尤其珍貴。現在益州諸葛孔明廟中,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是蜀國時期種植的,所以人們都採集它的葉子來入藥。它的味道甘甜,比一般的柏樹葉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