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頌

《本草圖經》~ 木部上品卷第十 (6)

回本書目錄

木部上品卷第十 (6)

1. 桑寄生

桑寄生,出弘農山谷桑上,今處處有之。云是烏鳥食物,子落枝節間,感氣而生。葉似橘而厚軟,莖似槐枝而肥脆;三、四月生花,黃白色;六月、七月結實,黃色如小豆大。三月三日採莖葉,陰乾。凡槲、櫸、柳、水楊、楓等上,皆有寄生,惟桑上者堪用。然殊難辨別。醫家非自採不敢用。

白話文:

桑寄生,生長於弘農山谷的桑樹上,現在各地都有分佈。傳說它是黑色鳥類的食物,鳥兒將果實掉落在桑樹的枝條間,受到氣候的影響而生長出來的。葉子像橘子葉,但比橘子葉厚而柔軟;莖像槐樹枝,但肥大而脆脆的;三、四月開花,花朵呈黃白色;六月、七月結果,果實呈黃色,大小如小豆。三月三日採收枝葉,放在陰涼處曬乾。凡槲樹、櫸樹、柳樹、水楊樹、楓樹等樹木上,都有寄生植物,其中只有生長在桑樹上的桑寄生纔可藥用。但是桑寄生很難辨別,醫生如果不親自採集,不敢使用。

或云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並實中有汁稠黏者為真。謹按《爾雅》:寓木、宛童。郭璞云:寄生,一名蔦。《詩·頍弁》云:蔦與女蘿。陸機疏云:葉似當盧,子如覆盆,赤黑甜美。而中品有松蘿條,即女蘿也。《詩》所謂蔦與女蘿,施於松上,是也。舊云生熊耳川穀松上,五月採,陰乾。

古方入吐膈藥。今醫家鮮用,亦不復採之。但附於此。

白話文:

有人說,把寄生草的莖折斷後觀察,如果它是深黃色,並且裡面有黏稠的汁液,那就是真的。

根據《爾雅》的記載,寄生草又名寓木或宛童。郭璞說:寄生草,又名蔦。在《詩經·頍弁》中,有「蔦與女蘿」的說法。陸機在注釋中說,寄生草的葉子像當盧,果實像覆蓋的盆子,是赤黑色,且甜美。寄生草中有一種叫松蘿條的,就是女蘿。詩經中所說的「蔦與女蘿,施於松上」,指的就是這種寄生草。

據說,寄生草生長在熊耳川穀松上,五月採摘,陰乾即可。

古方中的「入吐膈藥」,現代醫家鮮少使用,也就不再收錄。但仍附錄於此。

2. 松羅

松羅,文具桑寄生條下。

白話文:

松蘿是桑寄生的一種,屬於文具類。

3. 蕤核

蕤核,生函谷川谷及巴西,今河東亦有之。其木高五、七尺,莖間有刺;葉細似枸杞而尖長;花白,子紅紫色,附枝莖而生,類五味子,六月成熟。五月、六月採實;去核殼,陰乾。古今方惟用治眼。劉禹錫《傳信方》所著法最奇,云:眼風淚癢,或生翳,或赤眥,一切皆主之。

白話文:

蕤核,生長在函谷關和巴西的山谷中,現在河東地區也有。它的樹高五、七尺,莖間有刺;葉子細長,像枸杞但更尖;花朵是白色的,果實是紅紫色的,附著在枝莖上生長,類似五味子,在六月成熟。在五月、六月採摘果實;去掉果核,在陰涼處曬乾。古今方書中只用於治療眼疾。劉禹錫《傳信方》所著的方法最奇特,他說:眼睛有風淚、瘙癢,或者有翳膜、赤紅,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宣州黃連搗篩末;蕤核仁去皮,碾為膏;緣此性稍濕,末不得故耳,與黃連等分和合;取無蚛病干棗三枚,割頭少許留之,去卻核,以二物滿填於中,卻取所割下棗頭依前合定,以少綿裹之,惟薄綿為佳,以大茶碗量水半碗於銀器中,文武火煎取一雞子以來,以綿濾,待冷,點眼萬萬不失。前後試驗數十人皆應。

今醫家亦多用得效,故附也。

白話文:

宣州黃連搗碎、篩成粉末;蕤核仁去皮,碾磨成膏狀;因為蕤核仁的特性稍濕潤,所以黃連粉末不能直接加入,要與蕤核仁膏等分混合均勻;取沒有蛀蟲的三顆乾棗,切掉一小部分頂端留下,去除棗核,用黃連粉末和蕤核仁膏將棗子填滿,再把切下的棗頭恢復原狀,用很少的棉花包裹棗子,以薄棉花為佳;在大茶碗中倒入半碗水,放在銀器中,用文火武火交替煎煮,直到湯汁只剩下一枚雞蛋的大小,用棉花過濾,等湯汁冷卻後,用來點眼,肯定有效。先後試驗過幾十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現在的醫家也多用於治療疾病,效果很好,所以附上本篇內容。

4. 五加皮

五加皮,生漢中及冤句,今江淮、湖南州郡皆有之。春生苗,莖、葉俱青,作叢,赤莖,又似藤蔓,高三、五尺,上有黑刺;葉生五義作簇者良,四葉、三葉者最多,為次;每一葉下生一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陰乾用。

白話文:

五加皮,生長在漢中和冤句,現在江淮、湖南各州郡都有。春天生出幼苗,莖和葉都是青色的,叢生在一起,莖是紅色的,又像藤蔓,高三、五尺,上面有黑色的刺;葉子生五片,呈簇狀生長的是最好的,四片、三片葉的最多,次之;每片葉子下面生一個刺;三、四月開白花;結出細長的青色果實,到六月逐漸變成黑色;根像荊棘的根,皮是黃黑色的,肉是白色的,骨頭堅硬。五月、七月採摘莖,十月採摘根,陰乾後即可使用。

蘄州人呼為木骨。一說今所用乃有數種:京師、北地者,大片類秦皮、黃柏輩,平直如板而色白,絕無氣味,療風痛頗效,余不入用;吳中乃剝野椿根為五加皮,柔韌而無味,殊為乖失;今江淮間所生,乃為真者,類地骨,輕脆芳香是也。其苗莖有刺類薔薇,長者至丈餘;葉五出如桃花,香氣如橄欖;春時結實如豆粒而扁,春青,得霜乃紫黑。吳中亦多,俗名為追風使,亦曰刺通。

白話文:

蘄州人把五加皮叫作「木骨」。有一種說法是,現在我們用的有幾種:在京城和北方產的,一片片很像秦皮、黃柏之類,又平又直像木板,顏色是白色,完全沒有氣味,用來治療風痛還比較有效,我不把它當藥用;在吳地是剝取野椿的根部做成五加皮的,柔軟柔韌卻沒有味道,實在是錯誤的;現在在江淮地區生長的纔是正宗的五加皮,它就像地骨一樣質輕脆嫩而且芳香。它的枝條有刺像薔薇,長的能長到一丈多高;葉子是五片一組像桃花的葉子,香氣像橄欖;春天時結的果子像豆粒一樣大,是扁的,春天是青色的,到霜降時就變成紫黑色了。吳地也有很多五加皮,俗名為「追風使」,也叫「刺通」。

剝取酒漬以療風,乃不知其為五加皮也。江淮、吳中往往以為藩蘺,正似薔薇、金櫻草,一如上所說。但北間多不知用此種耳。亦可以釀酒,飲之治風痹四肢攣急。

白話文:

將剝取後浸泡在酒中的酒藥作為治療風疾的藥物,卻不知道它就是五加皮。江淮地區、吳地區通常將它誤認為是藩蘺,這種藥材確實與薔薇、金櫻草很相似,就像上面所說的。不過北方地區大部份的人不知道這種藥材。也可以用它來釀造藥酒,飲用藥酒可以治療風濕痹痛、四肢攣急。